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主題聖經 11月3日 星期一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每日閱讀首頁 蘇老師時間 劉三講古 張牧師開講 每日經歷神
林南禱告手冊 胡邵明牧師靈修 每日箴言 荒漠甘泉 慕安德烈
每日新眼光讀經 每日靈修小品 信心支票簿 每日聖經人物 今日恩典365
奔向日出 黃牧師靈修 劉彤牧師靈修 芥菜種靈修日誌 活潑的生命
宣教日引 英文靈修

蘇老師時間
集體貪污
這些貪污嚴重的國家,常常是結構性的集體貪污,大家都貪,絕對不會有人抓你的,因為抓你的人也在貪。 這種集體性貪污,成為一個牢不可破結構體,誰來當總統結果都一樣,因為鋼筋水泥結構的建築物,不是徒手工具所能摧毀於萬一的。 我訪問的一個國家,朋友告訴我,某位總統不錯,我問他貪不貪污,朋友笑著說,那有不貪的。說他好,只是他貪了污,多少還為人民做了點事。 有的國家向世界銀行貸款,款進該國中央銀行後,不久就轉帳到總統海外銀行去了。怎麼會如此囂張?因為央行負責的人都是一夥的,也會分到不少。這麼容易拿到巨額財富,又沒有甚麼風險,恐怕只有傻瓜才不要。況且這些結構性貪污中,根本沒有傻瓜,因為傻瓜他們也不會讓你進門,當然要有志一同的人才行。 有個大污的總統,兩個兒子為了強奪資源分配的地盤,弟弟對著哥哥開槍,一旁的母親以身護哥哥,結果母親被打死。 這位大污總統的兒子到美國拉斯維加斯賭場豪賭,輸了好幾億美元,賭場將其扣留,付清賭資才放人。總統沒辦法,只好找企業界大亨,按指定數字捐款,將兒子贖回來。 有人說:「當整個房子都爛時,不必靠龍捲風就可以吹倒它」,但是當貪污成為由上到下,普遍存在,見怪不怪,成為結構性的集體貪污時,這個房子不但不爛,而且更堅固,甚麼風也吹不倒它。這是為甚麼有些國家嚴重貪污半世紀,政權依然屹立的原因,這也是貧民窟林立,全國半數人民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的原因。
回應與討論→
 

劉三講古
怎麼當好基督徒?基督徒想不通8
每個成為基督徒的人都「曾經」希望自己是一個好基督徒,因為成為基督徒一定有故事,在那個當下就會希望跟上帝有好的關係。 然而隨著物換星移,我們的信仰很容易就飄忽不定,畢竟這不像進健身房,只要持之以恆就會感受身體變化。信仰畢竟是心靈層面,無法量化評估,不可能天天秤體重量體脂,甚至沒辦法照鏡子,久而久之,「老基督徒」四個字,就讓信仰成為一種習慣,最後僵化了也很合理。 過程中一定會有起伏,我們會察覺自己信仰不夠穩定,我們會挫著自己無法用生活將信仰表明,所以我們大概都參加過一些特別的聚會,追蹤過一些有名的講員,或許也還參與過海內外短宣也曾在靈恩的浪潮中浮沉,但是繁華落盡,卻依然困惑於自己是不是個好基督徒,畢竟好基督徒只是一個刻板印象,從來沒有一個真正的標準可以依循。 基督信仰確實是一個霧裏看花的過程,耶穌的門徒是不是好基督徒?如果從最後殉道的結果來看,大家都會認可。 但是如果從聖經記載他們的實際表現來說,大家給的分數可能會很懸殊,該給彼得幾分?該給多馬幾分?雅各跟約翰分數應該不低,唯一有共識的當然是猶大不及格。 我們當然可以說信仰是自己的事不需要理會別人的評分,但畢竟他們是耶穌的門徒,也是我們的榜樣,如同保羅自己說,我們可以效法他,如同他效法主,在彼此相愛的教導中,這是一個會彼此影響的信仰,基督徒之間難免會彼此評估,雖然分數沒有意義,但那是摸索信仰前進的一個必然的過程,我們會受到某些人的正面影響,也可能被另外一些人絆倒。 所以好基督徒雖然沒有絕對的標準,但往往是我們心裡一個無形的期望。 由於我們不可能期待自己用殉道來證明自己是個好基督徒,聖經也從來沒有說這是個可以參考的標準,只是肯定這群人為信仰付出的代價,但是誰知道他在殉道以前有沒有每天讀經?多久一次禁食禱告? 所以是不是好基督徒更多屬於自己的要求與期待,尤其當我們的文化背景很習慣用看得見的行為來評分之際,我們很容易自我控告而陷入無形的信仰掙扎。 所以刻板印象當中的好基督徒就是固定投入教會的聚會,穩定實踐奉獻的行動,漸漸委身額外的活動,每天有肉眼可見的讀經禱告,積極配合教會推動的成長路線,數得出自己帶領多少人信主... 有些「好基督徒」不在乎位份頭銜,有一些無可避免成為教會的幹部同工或者長老傳道與牧師。 但只要在教會待得愈久,就愈會對這種刻板印象產生質疑,因為不管我們多努力,整個系統依然是一個封閉的小圈圈,只是費勁地把外人拉進這個漩渦,卻很難走進人群成為世界的光更沮喪的是當我們看見一些「好基督徒」最後有一些令人費解的脫序行為之際,我們對信仰的熱情也就逐漸冷淡了。 所以如果真的想脫離這個魔咒,第一件事情就是:別再去想自己是不是好基督徒,更不要去想「怎樣成為一個好基督徒」這種世俗概念,試試看讓自己回歸聖經裡面的看法(相信我,這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也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什麼是聖經的看法?就是葡萄樹與枝子連結,這是耶穌的教導,要我們更重視跟耶穌之間的關係,而不是走回舊約用遵守跟宗教相關的行為來討上帝的喜悅。 先不要擔心自己能不能很快翻到瑪拉基書或是能夠背誦多少經文,也不用為自己禱告無法超過2分鐘而焦慮,因為信仰最終的目的不是修行更不是完美,而是真正改變自己的思想態度與認知,進而合理的表現在日常生活待人處事的行為中,用幾句大白話來說就是:信耶穌以後如果沒有改變自己跟家人的關係,跟世界的關係,跟自己的關係,讓自己活出榮神益人,這個信仰的意義在哪裡呢? 正如詩篇第一篇所描述「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後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基督信仰不是我們設了一個標準,然後全力奔跑去符合,而是我們回到自己內心的最深處,自問我與上帝有多親密? 中古世紀的修道士已經向我們證明,不眠不休讀經禱告並抄寫聖經修身養性並不會帶來與上帝之間真正的親密,一顆樹要結果子會經歷很多風吹雨打與春夏秋冬,經年累月之後才可以成為大樹,或是老欉,今天花木扶疏,幾個月之後可能凋零光禿,但是我們會越來越值得信賴,我們會越來越成熟,越來越有分辨力,越來越以基督的心為心。 我們要想清楚,讀經禱告以及參與的宗教團體活動只是肥料,不是果子。 不同的教會招牌更像是肥料的品牌,而不是葡萄樹本身,我們要獻給上帝的是聖靈的果子,而不是名牌肥料。 認清了這一點,我們就不會有品牌迷思,把時間精力投注在教會組織,我們會花時間真正的關心「人」而不是關心這個人有沒有去教會,而且一定要去我們教會。 我們會到羊圈外面尋找迷失的羊,並且把他們完完全全帶到神面前,不去掌控他們,不去消費他們,就只是為他們洗腳。 然後我們就會發現教會無所不在,然後我們就會拿走好基督徒的魔咒,專心關注於自己靈命之樹的健康。 背起十字架來跟隨耶穌,靈命多強壯就會出現相對應的十字架重量,隨著靈命成長,我們就會渴望讀經禱告,那是屬靈的光合作用,我們不需要更完美,只需要更誠懇的心靈與誠實。 p.s 明日預告: 沒信主的好人,怎麼就不得救?基督徒想不通9
回應與討論→
 

張牧師開講
奇蹟見證 95歲的禱告,蒙了垂聽!
照片中笑得溫暖慈祥的是謝奶奶,今年95歲了。數十年來,她是一位敬虔愛主、總能從張牧師信息中得到力量的姐妹。 三週前,奶奶突發腰椎壓縮性骨折,心臟衰竭和心房顫動也接踵而來,讓她每時每刻都在巨大的疼痛和呼吸困難中煎熬。在軟弱中,她只有一個懇切的盼望:希望張牧師能為她禱告,求主賜下力量與勇氣。 謝奶奶的兒子把昨天晚上禱告會上張牧師為奶奶禱告的片段傳給了她。而就在今天早上,我們收到了她兒子傳來、令人激動的訊息: 「從昨天晚上8點鐘左右我母親開始感受到她的病症有所減輕。今天早上感覺更好。她看了您們發給她的影片之後覺得這是神蹟! It is a miracle! We really appreciate what you did for her!」 神的恩典與醫治,跨越了空間與時間,在最需要的時刻臨到了奶奶的身上。一個晚上的時間,痛苦變為舒緩,愁容化作了照片中的燦爛笑容。 這個美好的見證讓我們再次看見: 1.禱告的大能:信心的禱告,是大有功效的。 2.主是垂聽禱告的神:祂的眼目看顧,祂的耳朵垂聽義人的祈求。 3.弟兄姐妹同心合意的代禱,是何等美、何等善。 讓我們一同將榮耀歸給神,求主完全地醫治她、保守她的心懷意念!
回應與討論→
 

每日經歷神
每日經歷神 (20251101)
回應與討論→
 

林南禱告手冊
林南禱告手冊 (20230131)
放膽講神國的道 經文:使徒行傳 28 章 23-31 節 他們和保羅約定了日子,就有許多人到他的寓處來。保羅從 早到晚,對他們講論這事,證明神國的道,引摩西的律法和 先知的書,以耶穌的事勸勉他們。他所說的話,有信的,有 不信的。他們彼此不合,就散了;未散以先,保羅說了一句話, 說:「聖靈藉先知以賽亞向你們祖宗所說的話是不錯的。他說: 你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 卻不曉得;因為這百姓油蒙了心,耳朵發沉,眼睛閉著;恐 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我就醫治他們。 所以你們當知道, 神這救恩,如今傳給外邦人,他們也必 聽受。」(有古卷加:保羅說了這話,猶太人議論紛紛地就 走了。)保羅在自己所租的房子裡住了足足兩年。凡來見他 的人,他全都接待,放膽傳講神國的道,將主耶穌基督的事 教導人,並沒有人禁止。 禱讀:親愛的聖靈,謝謝祢!我們不懼怕外在環境,因為祢在祢兒 女的心中掌權。神的話說: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不要怕他, 因那在我裡面的比世界都大。保羅即便被軟禁,凡來見他的 人,他仍然全都接待,繼續放膽傳講神國的道,將主耶穌基 督的事教導人,這是祢所作奇妙的工。求祢賜給我們膽量, 勇於見證傳揚祢的大能。奉耶穌的名禱告,阿們! 禱告筆記——記錄與神的對話: (可寫下你的感謝、祈求、代禱及神為你所成就的事項) 1. 為還沒有信主的朋友禱告:求祢捆綁仇敵試圖放在我未信 主的朋友心中,那些邪惡的思想和謊言,求祢將他們所有 的心意奪回,使他們能順服基督,得著真自由。 2. 2015 年敬拜部擔任主責部門,求神幫助同工們在主裡更加 合一,在聖工上,一同經歷神豐富的恩典!
回應與討論→
 

胡邵明牧師靈修
正月逾越莊稼初熟
每日研經釋義:利未記23章122節 金句:我們這有聖靈初結果子的,也是自己心裡歎息,等候得著兒子的名分,乃是我們的身體得贖。(羅馬書8章23節) 正月逾越莊稼初熟   一年裡的節期律例由上帝頒布,與聖地氣候及農事有關。巴勒斯坦每年秋分至春分為雨季,春分至秋分為旱季。農夫等候秋雨春雨,即等候雨季來臨(雅5:7)。春分後春雨漸減莊稼初熟,過逾越節。夏天乾季來臨前穀物全熟,過五旬節。 一、聖安息日歇一切工(13節)   上帝創造日月,用以分晝夜,作記號,定節令、日子、年歲(創1:14)。上帝以第七日為聖安息日,萬有與祂歇了一切的工進入安息(創2:13;出20:811)。因此,聖安息日什麼工都不可作,只能聚會敬拜上帝。大凡節期都需跨越安息日,安息日把聖民引到上帝面前,因為節期的敬拜對象是上帝,而非任何人。 二、無酵逾越經歷拯救(414節)   聖民每年以離開埃及的這個月為正月(出12:1),正月十四日為逾越節,十五日為無酵節,需守節七天,記念上帝擊殺埃及長子,引領百姓離開埃及,倉促離家而無法用酵發麵(出12:1415,2936)。除酵也代表除罪,同時記念蒙恩得救。猶太曆正月約在陽曆的三月下旬至四月下旬,這段時間大麥初熟,聖民需獻禾捆為搖祭,獻羊為燔祭,獻細麵為火祭,獻酒為奠祭,感謝上帝恩澤。 三、五旬過後記念供應(1522節)   獻上初熟禾捆守安息日後的第五十天,為五旬節,又名收割節,約在陽曆五月中旬至六月中旬。這時小麥全熟,早已進入旱季,不再有雨水。聖民需獻上細麵加酵的餅為搖祭,獻牛羊為燔祭,獻公山羊為贖罪祭,獻公綿羊為平安祭。聖民可享用搖祭的麵餅和平安祭的肉,記念上帝供應。豐收莊稼時,應按例將聖物歸給祭司,且應留下田角的作物、捨棄遺落的麥穗,供窮人與寄居者收取。 默想/應用:   初熟五十天後全熟;基督與信徒皆初熟,直到末世全熟。(林前15:2024) 祈禱/行動:   親愛的天父,感謝祢藉著救贖,使信徒領受初熟生命;基督再來之時,我們將全然成熟,復活得永生。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禱告,阿們。
回應與討論→
 

每日箴言
回應與討論→
 

每日聖經人物
Loading...
回應與討論→
 

荒漠甘泉
必須買贖 (1103)
能力的最高處是用血買來的。只要你有血可付,你儘可得到頂巔的能力。英雄的故事都是流血的故事。人生最有價值的東西,都不是偶然被風吹來的。
我們的環境越難,我們認識上帝的能力越大;所以,當困難圍困我們的時候,讓我們一方面感謝上帝,一方面緊緊偎依祂。──選
回應與討論→
 

慕安德烈每日靈修
聖靈的運作
哥林多教會就是保羅的「薦函」,看出保羅為他們付出多大的心血力氣,雖然保羅不為自己爭取什麼,但上帝指派他做 「聖靈的執事」,要他用「上帝的靈」將上帝的律法「刻在信徒的心版上」。他自己也這麼宣稱:「我們不是自以為自足了,我們一切的供應來自於上帝,而上帝派我們做新約的執事。」能做眾人的僕人,服事眾弟兄姐妺,是何等美好的事工。傳道人就是聖靈的執事,要將上帝的名和愛,寫在祂百姓的心中。難怪保羅說摩西在西奈山與上帝面對面所顯的榮光(林後三:7∼11)還不如現在服事者的榮光。保羅接著又說:「我們眾人既然敞著臉,得以看見主的榮光,好像從鏡子裡返照,就變成主的形狀,榮上加榮,如同主的靈變成的。」(林後三:18)喔!求主恢復信徒起初傳福音的火熱與大能,讓牧師與全教會的信徒,在靈裡合一,同心禱告,讓聖靈自由運行,光照開啟信徒心眼,得以定睛於主身上的同時,就被改變成主的形象,榮上加榮。此外,還有一個更大的呼召,就是上帝要保守我們在禱告時,聖靈有祂應有的位置,將上帝的話釋放出能力,讓上帝豐富的恩典流露出來,更讓上帝的榮耀彰顯出來。
回應與討論→
 

司布真信心的支票簿
上帝的時候
上帝的恩典憐憫尚未臨到,好似遙遙無期,但祂的恩言必定應驗。大有智慧的上帝,已經訂好一個日期,要施展恩典的權能,而上帝的時間,是最恰當的時間。人常是迫不及待,想趕緊看到上帝的默示實現,心中老是焦慮等待。但上帝做事有祂的定期,祂不疾不徐,且總不誤事。?上帝的話語,言出必行,帶有權能。祂的話語,絕不是沒有生命力的白紙黑字而已,若我們看出祂的話語是怎樣成就時,我們真要滿心敬畏。從上帝而出的話語是活潑有功效的,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沒什麼動靜,但上帝的列車總不誤點。我們需要耐心等候,上帝的信實必要成就祂的聖工,祂的應許從不落空,也從不縮水打折扣。想到有一位上帝,願意傾聽人的禱告,那是多麼令人欣慰的事!世間的支票會有跳票的時候,但上帝所做的承諾必如期兌現。?來吧!我的靈,耐心等候並安息在主的話語裡,讓那出人意外的平安充滿你。
回應與討論→
 

每日新眼光讀經

聽信福音的人
聽信福音的人加拉太書3章1~5節你們只要告訴我一件事:你們受了上帝的靈是靠遵行法律,還是藉著聽信福音呢?(加拉太書3章2節)【內容】保羅直接挑戰加拉太的信仰群體:「你們只要告訴我一件事:你們受了上帝的靈是靠遵行法律,還是藉著聽信福音呢?」(加拉太書3章2節)保羅運用當時演講術的「詰問抨擊法」(diatribe),用問題帶出敘述的主軸。「聽...
回應與討論→
 

每日靈修小品 (中國信徒佈道會)
CH PT 142XXYY{{{{{{{{{{java.net.SocketException: Connection reset}}}}}CH PT 2: 0XXjava.lang.String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 String index out of range: -1
回應與討論→
 

奔向日出
奔向日出
上帝的恩典憐憫尚未臨到,好似遙遙無期,但祂的恩言必定應驗。大有智慧的上帝,已經訂好一個日期,要施展恩典的權能,而上帝的時間,是最恰當的時間。人常是迫不及待,想趕緊看到上帝的默示實現,心中老是焦慮等待。但上帝做事有祂的定期,祂不疾不徐,且總不誤事。?上帝的話語,言出必行,帶有權能。祂的話語,絕不是沒有生命力的白紙黑字而已,若我們看出祂的話語是怎樣成就時,我們真要滿心敬畏。從上帝而出的話語是活潑有功效的,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沒什麼動靜,但上帝的列車總不誤點。我們需要耐心等候,上帝的信實必要成就祂的聖工,祂的應許從不落空,也從不縮水打折扣。想到有一位上帝,願意傾聽人的禱告,那是多麼令人欣慰的事!世間的支票會有跳票的時候,但上帝所做的承諾必如期兌現。?來吧!我的靈,耐心等候並安息在主的話語裡,讓那出人意外的平安充滿你。
回應與討論→
 

今日恩典365
天聲傳播今日恩典365
全新的一年! 全新的一天! 與您分享一年365天!
每一天從神話語而來的祝福與恩典
今日恩典365每日靈修短片,由天聲傳播協會及台北基督之家製作。透過寇紹恩牧師精彩的分享,與您一起經歷神每日奇妙的恩典!
影片內所有影像與聲音版權屬於天聲傳播協會。台灣聖經網蒙允准使用。相關問題及版權諮詢請洽天聲傳播
進入觀看...→
 

黃牧師每日靈修
協商的藝術
《箴言25:8-16》不要冒失出去與人爭競,免得至終被他羞辱,你就不知道怎樣行了。你與鄰舍爭訟,要與他一人辯論,不可洩漏人的密事,恐怕聽見的人罵你,你的臭名就難以脫離。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裡。智慧人的勸戒,在順從的人耳中,好像金耳環和精金的妝飾。忠信的使者叫差他的人心裡舒暢,就如在收割時有冰雪的涼氣。空誇贈送禮物的,好像無雨的風雲。恆常忍耐可以勸動君王;柔和的舌頭能折斷骨頭。你得了蜜嗎?只可吃夠而已,恐怕你過飽就嘔吐出來。 近日國與國的衝突越演越烈,雙方都覺得自己有理,不肯讓步,古人有鷸蚌相爭的故事,結果兩敗俱傷,可惜人人都有罪性,都把自己的理由和利益極大化,政治人物也不例外,即使有歷史為鑑也不會學功課,自以為懂得政治,以致歷史的悲劇一再重演。我們一介草民,也常常須要與人商議,協調,討論,甚或交涉,怎樣才能達到到雙贏,不至於有失和氣,把事情越弄越僵? 首先,不要故意惹起爭端,自己沒有道理,為了面子、為了贏而爭辯到底,說話冒失粗暴,只會羞辱自己。所以:“不要冒失出去與人爭競,免得至終被他羞辱,你就不知道怎樣行了”。對話是為了溝通,為了尋求解決方案,不是為爭辯而爭辯,所以最好能私下解決,揭發別人私隱,以為得意,只會叫人看不起你,所以:“你與鄰舍爭訟,要與他一人辯論,不可洩漏人的密事,恐怕聽見的人罵你,你的臭名就難以脫離”。即使你有理,溝通的在乎人聽得進去,所以要說得委婉有智慧,要給人下台階:“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裡”。即使我們出於好意想幫助人,對方聽得進去才會獲益:“智慧人的勸戒,在順從的人耳中,好像金耳環和精金的妝飾”。 僕人替主人辦交涉,解決了問題主人就歡喜:“忠信的使者叫差他的人心裡舒暢,就如在收割時有冰雪的涼氣”。神的僕人更要注意溝通的藝術才能做好主的工,叫主喜悅。一些人傳道、傳福音沒有果效,不是別人太頑劣,是我們說話的態度錯了!靠討好人和說誇大的話也不會有果效:“空誇贈送禮物的,好像無雨的風雲”。我們要學習忍耐和說話柔和:“恆常忍耐可以勸動君王;柔和的舌頭能折斷骨頭”,更要懂得適可而止:“你得了蜜嗎?只可吃夠而已,恐怕你過飽就嘔吐出來”。
回應與討論→
 

劉彤牧師靈修
哥林多前書5章1-5節
「風聞在你們中間有淫亂的事,這樣的淫亂連外邦人中也沒有,就是有人收了他的繼母。你們還是自高自大,並不哀痛,把行這事的人從你們中間趕出去。我身子雖不在你們那裡,心卻在你們那裡,好像我親自與你們同在,已經判斷了行這事的人。就是你們聚會的時候,我的心也同在。奉我們主耶穌的名,並用我們主耶穌的權能,要把這樣的人交給撒但,敗壞他的肉體,使他的靈魂在主耶穌的日子可以得救。」 人在犯罪後,通常第一個的反應就是逃避。我們不想面對應當面對的問題,也不想面對罪惡帶來的結果。所以亞當犯罪之後,第一個反應就是躲藏起來。當神問說:「亞當,你在那裡?」並非神真的找不到亞當,他躲藏起來,以為藏起來罪惡就會離開;暫時的躲藏,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在我們個人生命中,有時明知道應當勇敢去面對、勇敢去改變,但很多時候還是逃避。我們在領聖餐時,怎麼想也想不出自己的罪,常常心中逃避,不想改變自己。所以我們也沒有真正認真來到神面前,思想有什麼事是我們需要改變的。 同樣,教會也常常逃避應當面對的問題。哥林多教會有人與繼母發生淫亂的關係,然而教會並沒有去處理,為什麼?可能是因為懼怕處理的結果,會造成一些人不高興,也怕在處理過程中,造成教會某些人權柄、地位的轉變。但事實上我們忽略了一件事,就是應該懼怕的不是人,應該懼怕的乃是神。 求主幫助我們,在犯罪中有勇氣來面對自己。願意改變,且承認自己的罪,也願意勇敢面對許多罪惡的問題,保守我們在罪中挽回,在罪中扭轉。所以保羅在第五節教導我們,在指責罪惡的時候,目的不是叫人敗壞,卻是要將他的靈魂挽回到神面前來,以至於得救。求神把這樣的心態賜給我們,好讓我們在教會裡能討神的喜悅。 與劉彤牧師同心禱告 主,再次感謝你,因為你充滿憐憫。當你指責我們的罪,對付我們的罪時,是要我們回到你面前,求神幫助我們回應你的恩典,每天走在聖潔之中。感謝禱告奉耶穌得勝的名祈求,阿們!
回應與討論→
 

芥菜種靈修日誌
《事奉人生─終生事奉》
「我現在被澆奠,我離世的時候到了。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著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不但賜給我,也賜給凡愛慕他顯現的人。」(提摩太後書四:6-8) 保羅在大馬色路上蒙召後,終生事奉不息。雖然歷經各樣苦難,但他終生事奉,直到為主殉道。「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這是他終生事奉的告白,也是終生事奉者的墓誌銘。 許多基督徒也喜歡講這句話刻在先人的墓碑上,但願每個刻上的都配得過;但願這句話也都成為我們的墓誌銘。
回應與討論→
 

活潑的生命 (影片)
CGNTV 活潑的生命每日靈修短片
成為全世界福音的管道 CGNTV朝向列邦傳遞神的夢想
CGNTV是為了向全世界傳揚福音而設立的基督徒全球網絡。透過衛星電視與網路媒體,為在全球各地牧會的牧者、宣教士及基督徒提供宣教、教育、文化等各式各樣的屬靈充電優質福音節目,目前在全世界8個語言圈、174個國家,以24小時方式播出。
影片內所有影像與聲音版權屬於CGNTV。台灣聖經網蒙允准使用。相關問題及版權諮詢請洽CGNTV中文台
進入觀看...→
 


宣教日引
曼徹斯特的阿曼阿拉伯人 Omani Arabs in Manchester
你可能不知道,在英國的穆斯林已超過了衛理公會的人數。其實早在1960年代初期,就有一群阿曼阿拉伯人買下一所衛理公會,將之改建成清真寺。今天,伯頓路清真寺(Burton RoadMosque)接待來自伊拉克、巴基斯坦和北非的穆斯林難民;現任的伊瑪姆是一位利比亞人。曼徹斯特大學的學生聯合會公開表示:「我們希望可以加強與當地阿曼社區的聯系,宣傳阿曼文化,促進阿曼人內部的交流」。在曼徹斯特甚至有慶祝阿曼的國慶日,當天會有音樂表演、時裝表演和兒童民間遊戲等;另有「曼徹斯特阿曼人協會」專為當地三所大學的阿曼留學生設立。儘管阿曼人早在1940年代就來到曼徹斯特,並且占該市埃克勒斯區人口約10%,但直到最近才在社區開發計劃中看到阿曼人的身影。97%的曼徹斯特阿曼人是穆斯林,只有3%是基督徒,其中一半是福音派信徒。

天父,我們要迫切為3%的阿曼信徒和英國的教會禱告,懇求聖靈感動他們對97%還沒信主的阿曼人有負擔,願意為他們付上禱告的代價,並尋找富創造性的方法將福音帶給穆斯林鄰居、家人和朋友。奉主名求,阿們。

神啊,求你恩待我,憐憫我!因為我的心投靠你。我要投靠在你翅膀的蔭下,等到災害過去。詩57:1---災害?大衛寫這句詩的時候,可能想到我們需要的不僅是臨時的避難處,而是人生的避難所。也許我們傾向於把神的蔭護視為只是偶爾的需要,是遇到自己無法掌控的局面時,才需要呼求神的救援。但如果我們知道禍患是如火花飛騰臨到,就會知道我們需要的是神恆常的蔭庇,而不是只在遇到麻煩時才想起神。另外,詩人用hayyah(災害)這字,說明生活的災難常常是道德失敗的結果,也就是說罪不僅是悖逆的行為,它還會帶來災禍。罪可以被贖掉,卻無法避免所帶來的後果。我們只要活著,就必須站在神的翅膀蔭下,因為到處都是罪帶來的災禍。我們只能全然依靠神,以及全然被神接納。

讀經靈修資料內容譯自Today's Word 2009. A Devotional based on the Greek and Hebrew texts; written by A. J. Moen, Ph. D

完整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