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探討新媒體於堂會事工的應用

教新牧養沙龍

2011年08月02日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推薦本篇新聞 : 31


新媒體日趨普及,而流動平台如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亦縮窄數碼鴻溝,作為堂會及機構事工應如何以低成本,善用新媒體及流動平台,促進溝通及事工發展?香港教會更新運動七月廿七日於「教新」教牧中心舉行「牧養沙龍:新媒體及流動平台:如何應用於堂會及機構事工」交流會,由教新總幹事胡志偉牧師、電子學習聯盟召集人及有機上網行政總裁黃岳永,以及福音證主社交媒體及數碼出版顧問及「漁翁撒網」新媒體專欄作者俞真分享經驗與心得,共同研討如何把握新媒體及流動平台帶來的機遇,整合推動異象及使命的資源,使之成為人性化的福音工具。

新媒體以人為本

現時不少教會仍視新媒體為洪水猛獸,仍存戒心。胡志偉(右圖)表示,新媒體已成現代人生活一部份,我們應採開放的態度及多了解。新媒體如Facebook及微博都是社會參與(social engagement)的工具,讓我們由一個封閉系統走入開放系統,是一道好的橋樑讓人與教會接觸。 黃岳永說到,從八十年代起,社會已逐漸進入數碼世代,新媒體起初以入門平台(web1.0)為主,如雅虎及亞馬遜等網頁屬於單向性。而web2.0如微博Facebook等相繼出現,而發展更多向性,並且能有互動性,非只講技術,因已發展成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俞真亦指出,雖然新媒體背後是技術性是不斷創新,但其運作切合現代人生活需要,就如寫信交流沒分別。這種社交媒體是以人為本(social media is about people),不再是宣傳工具。尤其現代人都非常忙碌,要面對面傾談並非容易,而新媒體幫助大家在不同時間及地域溝通,更可以鞏固、深化及延伸關係。他以Jesus daily及華理克牧師的Facebook專頁為例,其專頁每天已吸引數以萬計的人瀏覽,可見影響力甚大。亦如有機構在Facebook發起拍照活動去支持滅貧活動,吸引了不少人進入專頁瀏覽,或許他們不是基督徒,但可透過相片分享大家所感,新媒體就成為很生活化的方式將人連結。

善用資源 接觸人群

現時有不少教會及機構仍會製作網頁,卻發現效果不如理想。俞認(左圖)為網頁製作成本高,並需要花長時間去計劃及建構內容,而且靈活性不大。由於網頁內容較為單向性,未能吸引別人瀏覽。他建議我們可以選用已建立成熟的Wordpress平台如部落格(Blog),以製作教會網頁,其好處是不用花時間建構內容,設計具靈活性。他又提到,我們要懂得知識管理及善用平台配搭。選擇平台建立網頁時,必須使用主流的開放平台(Open platform),並且有持續發展性,即使現有的工具落後要轉用新平台時,資源可以轉移及保存。此外,推動教會活動時,可考慮以文字及短片等形式製作,可照顧不同人的需要,更為善用資訊。 黃岳永提到,在新媒體世界中,我們需要改變思維方式,不要活於自己世界中,要進入人群當中。既然事工著重與社會接觸,我們推動事工時,就要考慮目的及運用有效的方法接觸人群。例如利用部落格建立教會網頁,使教會與大眾活於同一社交網絡中,溝通及接觸就更為有效,使福音變得更生活化。

改變帶來事工發展

當日有機構同工分享新媒體給他們的新體驗,同工們均使用機構及個人Facebook專頁。官方專頁以資訊性為主,但在個人專頁裡,即使分享同一事情,可從不同角度發表個人感受,並非硬推銷,同時能與朋友分享交流,令福音變得更人性化,不再有距離感。而利用Facebook等新媒體時,我們要學習慎言,也須選擇性公開資料,以保障私隱及保護身邊的人。此外,有堂會牧者表示,會眾易於利用新媒體公開表達不滿及負面感受時,情況難以面對。俞回應,牧者不應太消極,應視會眾公開表達意見為一個溝通機會,牧者可知道會眾的情況,並以不同的方式去溝通了解他的需要。牧者要學習以包容的心去接納,帶著明辨的心去看會眾意見,並以恰當的渠道教導了解。當牧者以愛心去回應時,就是做出生活好見證。

黃岳永(右圖)補充,如大家視新媒體為溝通工具(Connection tools),背後有建立關係的目的,即使使用形式與過去溝通不同,其技術不會成為限制。他分享到近日利用新媒體參與事工的經驗,如在扶貧事工中,利用手機讓受助者及捐助者拍攝看到大家的生活情況作分享,又如長者們利用Facebook分享近況,新媒體能使人的關係更親密。他強調,世界在變,會眾的生活文化也在改變,期望也會改變。如教會及機構同工仍是不變,只會跟世界脫節。他期望日後有更多機會與教會及機構交流,讓大家一同學習使用不同的新媒體,共同推動事工發展。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靜得

求主讓我們能跟得上時代,
不然,也是為專業的人才服事者的產生禱告。
好得著這一代的青年人。


發言日期:2011/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