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探討親子敬拜及兒童事工的方向

「港孩遇見耶穌」研討會

2011年08月01日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推薦本篇新聞 : 31


小學雞大罵家長事件引起全城關注,如何教養孩子成了熱門話題。浸信會出版社於七月廿四日下午假播道會同福堂禮堂舉辦「港孩遇見耶穌」親子敬拜及兒童事工研討會,就吸引了五百多人出席,包括教牧同工、兒童導師、家長和兒童等。內容方面先有遊戲、跟著是同福堂數十人的兒童敬拜隊帶領敬拜時間、話劇、四個家庭分享、同福堂少年敬拜隊獻唱及為家庭祈禱,而研討會分享嘉賓分別有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宗教教育科副教授羅凱慈博士、香港鑽石山浸信會主任羅慶才牧師、播道會恩福堂譚子舜牧師、同福堂兒童牧區區牧陳馮美蓮及凌葉麗嬋,並由張佩斯及陳芝瑛担任主持。

兒童事工面對的困難

研討會首先討論兒童事工面對的困難如:設備不足、兒童上主日學不專心、星期日上興趣班、家長不合作、有些喜歡嚴和罵、有些要求讚和肯定等,陳馮美蓮認為:「要同家長多溝通,從兒童小開始便為他們祈禱,當信心建立在孩子身上,家長會看到的,不要放棄為孩子、家長和家庭祈禱。」凌葉麗嬋分享說:「只有惡和嚴會無路行並走到樽頸位,現今彷彿導師的權力也由小朋友賦予,你跟他沒有關係便沒有權力!你跟他有關係時你嚴也服你,所以導師和小朋友要先建立親密的關係。」羅凱慈指出教牧應以親職教育去幫助家長,譚子舜也認為家庭牧養很重要,以專題、主日學等去教家長;另也要裝備導師並以團隊形式合作,使導師之間可傾講討論。

基督徒家長的挑戰

研討會的第二個問題是基督徒家長面對的挑戰,例如工作忙碌、子女課業繁忙、不想返教會、反叛等,有會上母親指自己預備教會事奉較容易,在家對著女兒及丈夫較難實踐信仰,尤其他比較忙;另一母親則分享自己家庭進行家庭崇拜的關鍵是――堅持,「雖然子女開始成長,會『癱』在沙發上,也堅持定時定候一定做,為著各人所面對的問題祈禱,神定會作工!」羅凱慈及羅慶才牧師自小跟爸爸返教會,媽媽後來信主後也一起返教會,曾有一年因最小弟弟心臟有病而舉行每週一次的家庭崇拜,羅牧師憶述父親在奉獻上是好榜樣,無論生意賺多賺少都奉獻固定數目,對自己是一大提醒。他說:「身教和言教也都重要,我教子方法不知是否好,但我是放手,讓他有空間發展,並不把期望套在他身上,雖然以前教他讀書也有挫敗,兒子讀書不及自己,但現在感恩他在正路發展。」

凌葉麗嬋有一個曾經反叛的女兒――中一已是暴風少年(電影《愛回家》的主角)、被趕出校、食大蔴,「我和丈夫在教會作部長事奉,可怎樣做呢?只有為她祈禱,還禁食四十日,可是卻沒有即時的改變!禁食四十日也就枉然嗎?後來丈夫從神的啟示知道原來我們的方向有問題,以前的『愛』是有條件的,主要我們學習祂以永遠的愛去愛她,我們祈禱求主改變我們,丈夫對著女兒說:『求妳比我再愛妳一次!』女兒當時不覺感動也沒有即時改變,但我們學懂了Let go & let God,不再指指點點,留空間給神做事,祂才是陶匠!後來有一日女兒向神祈禱:『你比間學校我,我會乖,阿門』的確生命是自己遇上的,當然生命要影響生命,信仰是她自己與神的關係,我們只是對她不離不棄,神不是按我的指令做事!她今天仍未成熟、仍然在探索,只要她與神有交往、有連線,我們便要放手!」

當代兒童牧養的不同方式

第三個探討的問題是當代兒童牧養的不同方式如新興的Awana、Joyful Kids、傳統的主日學及崇拜作比較、多獎賞等,是否達到兒童宗教教育的目標?有與會牧者分享自己教會兒童事工正轉型至兒童教會,導師與兒童關係密切了,兒童開心多了,透過由兒童在小組帶遊戲,他們互動多了,但也面對要舊有導師轉變的困難,他們多了些顧慮,如何去跨過是困難的。譚子舜說他們不同堂所有不同形式的兒童敬拜模式:「無論新或舊的都可以的,我的堂所都是沿用主日學,只是導師很重要,與小朋友的關係好,並事奉多年,與家長也保持好關係和溝通;當然對於一些活躍兒童,制服團隊是有幫助的。」羅凱慈認為獎勵計劃並無問題:「我自小在教會長大都有獎勵的,只要不過份強調勝負便可,尤其對年紀較小的更是,有參與並完成已可有獎勵了!另外,遊戲實有正面作用,有些是可訓練集中注意的,不會令人玩到心『創』的,只要選擇適合的便可,總言要平衡。至於一些隱蔽課程也應注意,即兒童會看成年人是否講一套做一套,這種感官學習不容忽視,我們都是互動的,包括人與人及人與神。」譚子舜非常同意羅博士並提醒導師們要投入參與小朋友的活動,不宜只在旁邊找犯錯的孩子,那是反教育啊!

兒童事工函接青少年事工

第四個研討問題:兒童事工函接青少年事工的情况如流失率高、不適應聚會形式、社會引誘大等?有教牧分享導師要「到地」,跟他們傾得到,青少年只想人聽他們說,崇拜信息後可帶到小組跟進討論,青少年導師早點到兒崇互相認識再跟著升上效果不錯。譚子舜慨歎社會俘虜了我們,忙成了大家的藉口,其實很多導師投身都有回報的,至於地方不足不只是小教會的問題,大教會也有地方不足的問題,用公園或其他可用的鄰近地方,有彈性分配各組用的時間和地點。另外同工可作中間人疏導青少年與家長之間的矛盾和看法如髮型衣著只是小問題。

教牧應否參與前線服事兒童?

第五個問題是教牧同工應否花時間參與前線服事兒童作兒童導師,多了解兒童事工的困難?有與會媽媽分享兒子由牧師帶領小組後,很聽牧師的話,另有說傳道人帶著導師們陪中五生放榜讓他們感受到愛,羅牧師回應說:「有資源的教會能這樣做是一種祝福,然而現實中兩三個傳道人要照顧整間教會實不易。此外,中國文化一直以來覺得兒童較次要,沒有投放太多資源,但這現象在改變中,年輕父母較重視子女的成長、教育和栽培,預期教會在兒童事工需求會更大,傳道人應接受有關的訓練。」

四個家庭分享中有小朋友不用逼也可早起返教會,因為喜歡教會用遊戲方式教導,覺得很開心。有升中一少年人有三年帶敬拜經驗,喜歡每個星期練詩不唱K,她說唱詩歌可感受神,也可從歌詞進一步認識神,無論任何事神都會同在;她媽媽分享有時父母有軟弱,她會用神話語提醒;爸爸說看到女兒生命改變也提醒自己注意自己的生命。另一男孩曾在教會被導師有不合理的對待而感心深不忿,但奈何媽媽也是導師未能得到適當解決,後來轉了教會感受到被人接納和愛,犯錯時會向他解釋和與他祈禱,讓他可在愛中成長,以致當那舊教會導師有大病時,男孩經祈禱後學會了放低、寬恕和忘記。

至於大會用了不少時間在兒童敬拜隊帶領敬拜和少年敬拜隊獻唱及為家庭祈禱,陳芝瑛對小記說主要是讓與會者特別是教牧同工和兒童導師感受他們的帶領,以致能有信心在兒童事工上的轉型或改變,並分享到在教會長大的少年人是如何能透過詩歌和祈禱感染著大家。現場會眾也確實被他們深深地所牽動著,這正如主持所說:「小朋友到教會是要遇見耶穌,成為神國的公主和王子!」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