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紹光:父母角色應「估你唔到」
2011年06月22日
由飄流製作及《教會智囊》合辦的「父親節公共神學論壇.父母神學」已於六月十八日父親節前夕,假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樓舉行,由飄流製作創辦人古斌及中大崇基神學院基督教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禤智偉主持,邀得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神學與文化)教授鄧紹光(圖中)、前香港基督徒畢業生團契署理主任黃讚雄(圖右)及香港大學附屬學院高級講師吳美筠(圖左)主講;聚會約二十人出席。講員從其經驗分享如何教導子女,認為父母角色應互相配合而非既定,並可嘗試突破既有的親子框架,以不同方法與子女相處。
父母角色應「估你唔到」
吳美筠首先指出,從現時的廣告可見出香港母親的典型就是能幹、成功;「以前的廣告會考慮如何呼應消費者心中的母親形象,可是現時的卻在建立形象」,因為二十世紀缺席的父母太多。
黃讚雄指出在教會的觀察所得,現時不少年輕夫婦會當子女是朋友,但「我們生了子女而非朋友」,因此家長不能將自己矮化成朋友。他認為教導子女時,「孩子愈小,教導愈嚴」,特別在教導價值觀時態度一定要堅定。
對於父母應否有既定角色,鄧紹光認為「父母角色有定形,子女就有對應表現」,因此要「估你唔到」才有意思。就其觀察所見,不少家長的「親子」態度,實則是「無大無細」。可是十誡明言要孝敬父母,意義在於「父母在上帝帶領下有了新生命,因此要尊重他們」。鄧紹光又分享與女兒相處經驗,認為討論、講理由非常重要:「世界對家長來說只會愈來愈陌生」,藉著與子女溝通、明白其困難才能有效教導。
突破既有的親子框架
吳美筠認為每個家庭對「親子」有不同表達。社會之所以強調「親子」,乃因為有太多雙職、與子女相處沒質素的缺席父母才出現「親子」概念。「缺席父母」部份源自香港的價值觀:「想放假而扮病扮忙也情有可原,但以陪伴子女與與信仰從不成理由!」此外,父母有督責子女的責任,少不免利益衝突,「我們的上一代並無親子概念,但這一代卻要學習如何親子」,導致父母和子女之間難以融洽相處。
她進一步指出,除了傳統的親子活動如耕田、親子旅行等,親子溫習、敬拜等亦無不可:「教會大多分齡牧養孩童,孩子難有跨齡相處的機會。」加上會眾太習慣分齡牧養,兒童可說是「長期排斥於主流牧養之外」。鄧紹光回應指出教會習慣控制所有事情,遇上「無法控制」的情況就會轉介。分齡牧養因為社會高度分工,有病的社會就有有病的教會,同時也出現有病的家長。
父母教導前要達成共識
有參與者問及配偶應如何配合教導子女。吳美筠認為「男人是家中的頭」乃鐵一般的事實,因此在家庭成員有所衝突時,她會教導子女順服父親的屬靈權柄和上帝秩序。她又指在上帝造人時女性是扶助者(helper)的角色,雖然從女性主義角度來看,女性是獨立個體,但畢竟要有人做最後決定,因此女性作為扶助者可以成為丈夫的代禱者。黃讚雄認為子女大約三歲開始就有問題出現,父母在教導價值觀、現實觀之前應該先討論好方向和內容。雖然家庭衝突難免,但他鼓勵父母從困難中一同學習。鄧紹光認為父母間應該互相配合而不是凡事以父親為首。此外,教會很少提及如何教導子女,又欠榜樣,新一代父母唯有自己努力、邊做邊學。
對於家長和子女應如何面對香港的教育制度,鄧紹光認為大多數情況是家長為了滿足自己期望才幫子女報讀名校,卻使子女陷入難處,若個人形象出問題就會感覺挫敗。父母應就此反思自己想子女有怎樣的生活;而要轉校就要趁早。吳美筠認為要清楚子女成績退步的問題所在,「孩子對世界一定好奇,但現時的教育使孩子失去好奇心和追求學問的熱情」;家長亦應教導子女其價值不是來自別人而是自己和家人,不需為成績而形象低落。黃讚雄則認為教育制度問題難以解決,因此父母建立子女的性格和價值觀更為重要:「世界本來就有不同的人,只是社會喜歡塑造同一類人,認為某類型就叫成功。」
網友回應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