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是回應當地需要
2011年06月21日
差傳事工聯會及國際福音協傳會於六月十七日假尖沙咀潮人生命堂合辦「無止境的短宣?」專題講座,由國際福音協傳會國際事工副會長Carlos Calderon主講,西灣河平安福音堂傳道張沛韶回應,邱美鳳粵語傳譯,超過五十人參加。會眾更透過小組分享各自的宣教經驗。
Carlos Calderon指國際福音協傳會是六十八年前由一個商人和牧者開始的,「他們想把福音帶到中國,因為文化大革命而把資源轉往香港。而今香港已發展為一個影響著全世界的城市。」
困難更應前往
生於拉丁美洲的Calderon去過不少地方宣教,也受了不少苦,過往宣教士多來自歐洲與美國,但他指情況已經改變:「拉丁美洲的廿四個國家,雖然說著兩種語言,且面對著通脹、高失業率及不斷的革命,但從八十年代開始至今,便有超過一萬個宣教士,一百個差會在此地出現,並能自給自足。」
他認為宣教有三個層面,首先在教會內服事,之後訓練基督徒,讓他們成為宣教士,最後便延伸至差會。他指出一個壞消息,就是所有容易宣教的地方已有宣教士前往;不過好消息則是很多穆斯林、印度及佛教徒未聽過福音的。
美國鄰近墨西哥,教會多年來派青年人在週末前往短宣,時間只是短短的一星期,去髹牆或修理廁所,「這些短宣的目標在哪?」他們所做的讓墨西哥的教會感到疑惑和沮喪,但又不敢拒絕。Calderon認為要有長遠眼界,不能只是方便才前往,他笑指「想見神蹟?去困難的地方吧!因為在那裡神的靈在運行!」
「我們不應因為牧師做得好、敬拜團隊出色就派出去宣教,宣教是為了當地人民的需要,不是為派而派,而是有需要才派。「當我們談到宣教時,會說我的教會差遣我出去,但誰差遣你出去?是教會、牧師?要記住是神的呼召,聖靈的差遣才出去,不論是短宣或長宣都要清楚神的帶領。」
長遠的宣教計劃
「一個植堂可以在一兩星期內完成嗎?當然不!」Calderon指植堂需要時間,要明白當地文化、方言、聆聽人們的聲音,甚至要在當地建立自己的家庭。「神再一次回歸讓當地教會成為中心,不論是短宣或長宣,宣教的目標是做當地教會的植堂」。他以使徒行傳十三1-4 作比喻,我們就像安提阿的教會,當耶路撒冷有需要,教會便會幫忙。
「現今基督徒的增長多在非西方國家,宣教人員亦主要是黃皮膚或黑皮膚的人。過往宣教者多為白人,他們甚至犠牲性命葬於當地,你和我又怎可以做得比他們少呢?我們相信短宣是好的,但要配合一個更大的整體計劃,回應當地人需要及合作」。他另一個好消息是那些有困難的地方都願意與其他教會合作,壞消息是他們不大喜歡短宣:「他們只有有限資源,又受到不少逼迫,所以他們更期待一個長遠的宣教計劃而非自我滿足的短宣。」
西灣河平安福音堂傳道張沛韶同意重視當地教會,指「在香港一提到短宣大多是二至三個星期,因為大家工作忙碌」。不過張沛韶認為不論長短,宣教都是代表神去作大義,而不少短宣也已轉為長宣。「宣教已由流行的活動轉變為普遍的現象,宣教數字亦不斷攀升。」
她認為差傳使命不是為教會而設,但教會的存在與建立卻是因為差傳使命,差傳是屬神的。「現今教會內只有一成的教友參與短宣,要鼓勵其餘的九成人也參加」,而且還要由一個stmers(短期宣隊員──數天至三個月)成為STMers(短期宣教士──三個月至兩年)「要由一次性的活動伸延至無止境。」
有會眾問如何在伊斯蘭世界宣教?Calderon指首先要祈禱,並要認識當地文化,例如他們不吃豬就不要給他們豬肉。另外要善用聖經,並活出基督教的教義而非只說不做,別人才會信服。
網友回應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