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連加恩 寫書勉年輕人成宣教士

2010年12月17日

基督教論壇報

推薦本篇新聞 : 31


每當他向年輕人說「你的人生是一個目的,是接受差遣的。」很多人眼機睛為之一亮。他最近寫下第七本書《你的生命,是一份美麗的禮物》,期勉年輕人,每一個人的生命對他人都很重要。

  

  【記者李容珍、梁敬彥台北專訪】連加恩去非洲前,他集結過去宣教和各地分享的體驗,推出《你的生命,是一份美麗的禮物》一書,鼓勵年輕人。他深信,每一個人的生命對他人都很重要,他說,每個到世上的目的就是為認識並享受天父上帝的愛。為了達成這個人生目的,我們就是宣教士,因為「宣教士(Missionary)」的原文,就是被差遣的意思,我們被差遣到校園、辦公室,使更多人經歷天父的愛,並為那個地方帶來祝福與改變。

  以下為他分享寫書的歷程。

  問:您過去寫《愛呆西非連加恩》等書廣受民眾的喜愛,這次在舉家前往非洲之前,您推出一本《你的生命,是一份美麗的禮物》,可否談一下寫這本書的心路歷程?

  連加恩:我去過很多學校和年輕人在一起,很多孩子似乎不太知道他們將來要做什麼,也缺乏自信心和方向,我對他們說「你的人生是一個目的,是接受差遣的。」

  耶穌在離世以前,曾說「父怎樣差遣我,我就怎樣差遣你」,每個生命都是上帝特別的計劃,有祂旨意的存在,我總是發現他們聽完之後,眼睛為之一亮。

  每個人可成為別人祝福

  很多年輕人、家長或是老師,會拿一張紙或是筆記本,要我在上面寫一句鼓勵的話,我最常寫的是「你是上帝賞賜給這世界的祝福」,這句話非常符合宣教士被差遣的定義。

  這本書是在談宣教,以前談宣教是蠻遙遠的,且是只有少數人有興趣的事。我嘗試用「你的生命是一份美麗的禮物」這個題目來打破這個框架,強調每個人都是宣教士,為要帶來祝福、改變,你是有價值有意義的,甚至你不常知道。

  書中有一章是妹妹天恩幾年前上福音船之前,我以過來人身份寫給她的信,內容談到在外宣教的人,常會寫代禱信。

  當他們第一封傳出一個群組 email的代禱信之後,70%以上的人會回信,可能會說:「哇,你去了非洲,好新鮮。」從代禱信裡面,可以得到很多鼓勵與友情。因為宣教的過程蠻孤單的,所以會蠻享受這樣的回應。

  當第二封代禱信出去之後,可能就剩下5-10%的人會回應你,大部分的人繼續過他們的生活。

  我跟妹妹提到在外面宣教孤單的感覺,我告訴她,一般代禱信常會告訴母會,我們做了多少事,有多少人參加佈道會並且決志。這些代禱信若是去短宣可以,因為行程非常緊湊;若是長宣不會每天都辦佈道會,看到有多少人得救的數字,而是面臨很多生活上的挫折。我們不能用短宣的數字來衡量你成功的標準,或者期待從代禱信成為一個表現的舞台,藉以得到別人的肯定。

  我寫信給妹妹說,我們是被差遣成為世界的祝福。妳的舞台不是這個,因為妳已經成了一台戲,教世人和天使觀看,不管有沒有很多人報導妳,上帝說,妳本來就是一封信,是用聖靈寫的,要教世人傳頌。

  當我們了解成就的來源,就不太能夠用數字表達,因為你永遠無法知道,你的生命存在對別人有多麼重要,即使你在福音船兩年也沒有多少人決志或者精彩的事蹟報導,但在天父的眼中,很有可能你的生命比你想像還更重要。

  打破過去宣教迷思

  保羅談到神的僕人有「神聖的矛盾」,他說:「似乎是貧窮的,卻是教許多人富足的」,保羅離世前是非常挫折的,跟從他的人都離開,他卻不知道他寫下的書信後來成為歷世歷代信徒建立教會的基石,也成為聖徒的榜樣。

  很多時候我們常用普世信徒的眼光來看我們的表現,急於告訴母會自己在這個宣教機構做得不錯,而我希望能打破這個框架。

  過去我們讀了許多有關偉大宣教士的故事,所以當宣教議題被提出來的時候,就成了一個很高的門檻,是聖徒而非平信徒族類可及,這與神的話相違背。

  我在書中一篇文章「走出宣教框框-看見天父的眼界」提到七個「不」,內容有「不一定專職才叫宣教士」、「沒有唸過神學院不是藉口」、「不一定一輩子」、「不要為自己戴上帽子」、「不一定是一個機構,但一定要有『家』的支持」、「不一定要做大事業,而可以成為幫助者(Facilitator)」、「即使回來了,還是可以繼續為『禾場』的需要請命,成為宣教的代言人」。

  我們談到跨文化宣教,常聽人說,他去中南美宣教,事實上是去華人教會講道,當然,那也是神的工作,然而我們的海外宣教停留在華語範疇,很大的因素是語言,因此在書中我用了一章「上帝的會話訓練」來訴說我的心境。

  其實我們學會中文,就已經是全世界最難學的語言,對最難學的語言之一群人而言,語言不應該成為限制。跨文化宣教第一個是要學會講那個地方的話,當我去布吉納法索時,神給了我很大的神蹟,讓我在幾個月內,可以學會法文,運用在工作及處理計劃上。其實我學法文的過程很像馬偕博士當年來台灣,向放羊的孩子學會台語一樣,我主要是跟年輕人用法文聊天。

  有一對英國夫婦鮑叔叔、鮑太太來台十幾年,鮑叔叔後來可以用中文講道,而且用「甲骨文」傳福音,這就好像我們去研究拉丁文,用法文撰寫一本研究古拉丁文的心得,來對法國人傳講基督的福音。

  神賜下但以理智慧

  這位鮑先生教我秘訣,他來台灣的時候,其他宣教士教他用但以理書一章17-20節向神禱告,求神給他智慧學習中華文化的各樣文字學問,我在非洲學法文的時候,我也常常用但以理書這段經文向神禱告,求上帝在該國的各樣語言文字上面,賜給我智慧可以快快融入當地生活。

  有一個教會的姊妹在柬埔寨做志工的服務,遇到蠻多的挫折瓶頸,有人把我在非洲遇到最難過最負面的事情與寄給她的時候,她得到很大的鼓勵。這是我想把這些故事分享的主要原因。

  宣教士將前仆後繼

  我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比我更年輕的人去到比我更遙遠的地方宣教,完成大使命;跨文化宣教不會是白人或韓國人的專長,雖然我未看到宣教巴掌大的雲彩,假若我能把過去在非洲三年的負面經歷,給將來要去宣教的人打預防針,或者鼓勵已經在宣教禾場的人,我會覺得非常滿足。

  問:書中是您重新整理過去上帝對您在非洲的帶領,看到神在塑造您生命的過程,包括學習語言、講道,甚至遇到種種的挫折困難,如何在神面前尋求…。您怎麼看?

  連加恩:我希望鼓勵閱讀的基督徒「愛靈魂」的負擔。

  我在非洲,曾經和教會的年輕人一起搭講台,去電線桿牽電,用破爛的音響,上台講道時汗如雨下,講台上唯一的兩盞日光燈,蚊蟲蒼蠅到處飛,但是台下的人熱切回應,讓我看見福音帶給他們盼望。

  激起年輕人愛靈魂負擔

  那是我很想跟教會的青年分享的感覺,但我沒辦法帶他們去,我嘗試用文字把那種感覺寫下來,那怕只能表達1%,但若能挑起他們想去體驗,達到為福音需要的國度及宣教請命的目的。

  這也是帶職宣教士可以做的事情,做為「織帳棚」宣教,可能是公司派你去那個國家,或其他因素去那?上班,拿出名片來,不會印上「某某宣教士」,但在上帝的眼中,我們都是受差遣的,每一個人都是帶職宣教士。

  非洲經驗是夫妻深刻印記

  問高:您看過丈夫寫的《你的生命是一份美麗的禮物》這本書,妳的感想如何?

  高麗婷:這本書顛覆了一般人對宣教的固有的看法,讓我們重新面對問題,那不會是省思,乃是一個生命的痕跡。當我們回去看的時候,經過不同的經驗及磨練後,開始會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當初面對的事。

  這本書對我們夫妻而言是很好的「印記」。那是神很美麗的祝福,也成為我們生命中很好的磨練。

  2010.12.15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toyumi

多麼令人感動省思的愛主愛人的心態~
「我們都是上帝賞賜給這世界的祝福」


發言日期:2010/12/17

Hansi

我們都是上帝賞賜給這世界的祝福 :)

發言日期:2010/12/19

yalin

愛霊魂、支持宣教士、我們都是神的工人、成為人的祝福。共勉!!

發言日期:201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