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莊柔玉:信仰契合知識.源於後知後覺

真理追尋者往哪裡去?

2010年08月10日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推薦本篇新聞 : 31


德慧文化主辦的「眾聲喧嘩中,真理追尋者往哪裡去?」座談會已於八月五日晚上假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望福堂舉行。座談會邀得中文大學翻譯系副教授莊柔玉博士與香港神學院神學及歷史科專任講師兼學術主任趙崇明博士主講,浸信會神學院基督教思想教授鄧紹光博士主持,約有四十人出席。

離家出走再回家

莊柔玉(右圖)認為人對信仰與知識的契合點,源於後知後覺:「不是我們首先知道自己存在的感覺,乃需要借助他者的說話、知識的感應,是一個向外攫取的過程。同時個人需要先存一些知識,感應到對方是『高人』。這內外互動的過程不知何時開始和終止,但就在一個參與、具體行動裡面,才知道甚麼是心裡認同的知識;通過知識的涉獵,從而體驗甚麼是信仰的本質。」

鄧紹光回應時指出尋找知識的過程不應有預設的絕對立場:「我們不擁有絕對的知識和立場,需要『亞基米德點』(Archimedean Point)作平衡,因此在尋找知識的過程中必須聆聽基督教內外不同傳統的聲音。我們往外尋找知識,『離家出走』再回家,或鞏固或修改個人的立場想法,從而更接近真理。擁有絕對立場,只會落入自我封閉的狀態。」

趙崇明認為在出走的過程,除了外面,也有裡面的眾聲喧嘩:「我們須要同時思考並作裡外對話。有時我們會困在同一個世界,講道、見證總是千篇一律,像減肥前減肥後的陳述,沒有『出走』。有時則注重外面的聲音,資訊太多反而成為負累。佛洛依德認為人對自己的認識只是冰山一角,我們確實很少與自己對話,聆聽自己陌生的聲音。」

不能盡信權威

莊柔玉認為,眾聲喧嘩是指聲音的數量,而在音質上,有些大得吵耳,也有些大得合理,「曾經有人說『生命有限,要讀就讀權威。』那麼,我們應如何選擇聆聽不同的外在聲音?」趙崇明(左圖)回應:「權威之所以在傳統中成為權威,是因為歷世歷代的人都承認這個權威的合理性,這是某種民主。因此初學時聽權威是需要的,但不能盡信。」

莊柔玉追問:「如何不盡信權威?有否一個恰當位置讓人運用或參考權威?特別是權威之間互相補充之餘同時會互相抵消。我們在這游走過程中感覺十分迷惘!」趙崇明表示出現迷惘是正常的事:「人生是一個旅程,在旅程中出現冒險和陌生能幫助人成長。這是好『難哽』的,但因此我們有機會面對陌生。我們在個人的框內理解世界就以為這是真理,這不是好事,我們必須面對陌生。因此文學是一個很好的表達方法,通過陌生化地描述事物,重塑我們的理解。」

鄧紹光補充指權威在某一角度、範圍和層次是對的,他認為權威可以多元,其間雖有抵消的情況,但這不是抵消知識的追尋,而是抵消權威的絕對性。他接著指出眾聲喧嘩裡權威的互相抵消正正教導人要謙卑:「這樣說不是我們不相信真理,而是我們追尋知識永遠不能像上帝一樣完全,我們會受文化處境、語言等等的限制。我們永遠在過程之中,不斷更新對上帝的認識。」

聖經位置不移

台下討論主要集中於聖經的位置是否只有一個參考價值。莊柔玉認為,眾聲喧嘩的意思不是聖經的位置受到質疑,而是不能質疑。由聖經引申出知識、信仰、理解的不同,在不斷的交流、成長中,才出現眾聲喧嘩。

鄧紹光(左圖)亦強調聖經不可或缺的角色:「從認識信仰到相信上帝,就是通過聖經,當然也通過教會的解釋。在祂再來之前,我們都相信上帝選聖經作中介,以聖經讓後來的人認識祂。」

趙崇明認為人必須聆聽上帝的聲音:「上帝選擇聖經為祂的話,帶著祂的視域。聖經是活的,在讀經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倒空自己,聆聽上帝的視域。因此聖經的角色相當重要,『真理尋找我們』,來批判、修正人的說話。」他強調耶穌基督道成肉身的意義:「不要忘記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真理不是一個命題,不是一個客觀抽象的理念,而是『道成肉身』。這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事件,只可以發生一次。上帝以生命的方式向人啟示,所以大部分舊約、四福音都不是線性思維的邏輯推演,而是敘事。」他明確表示上帝不是鐵板一塊而是會變化的奧祕,因此人不能掌握。信徒惟有從關係裡認識真理,讀經就是與上帝溝通、建立關係的方法。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