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達心:福音派需不斷批判自己!
2010年06月17日
由靈風基金主辦、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協辦「福音派傳統與時代精神」神學研討會,已於六月十二日假中國神學研究院舉行,邀得建道神學院院長梁家麟博士、中國神學研究院院長余達心博士分別講論福音派的歷史淵源及神學精髓,藉著反思福音派的特質,鼓勵信徒要不斷更新傳統,使教會保持活力,不致僵化。研究會逾五十人參與,當中不少為來自內地的傳道牧者及神學生。
福音派之混雜性
余達心認為福音派深具複雜性和混雜性──Iain Taylor在Not Evangelical Enough提出Evangelisch及Evangelikal,乃從兩個不同層面分析福音派,前者從信徒的生活、思想、行為、宣講、教會及社會生活皆以基督的好消息(Good News of Jesus Christ)為信仰核心,反映信仰不應困在教會生活之內,而後者則從外顯的福音派群體、運動、政策倡議等去理解福音派。
福音派之身分危機
余達心對時下福音派運動深表失望。他又提出數位福音派神學家的觀點,指出福音派面對的身分危機,包括教義神學的式微及神學與時代精神融合的失落:
一、教義神學的式微──David Wells提出福音派教會已被市場資本主義綁架,「就像一些大教會著重詩歌感應,談論的多是聚會者感興趣的東西,但福音派有兩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唯獨聖經,及以耶穌基督和其十字架為信仰核心。如果不談這兩個原則,我們就猶如宗教消費者。」他解釋說。
二、神學與時代精神融合的失落──Os Guinness在No God But God中以犯罪(sinful)形容福音派,因為當代大多福音派信徒不去思想(think),而長老宗的John Leith更明言當代教會危機是神學的問題。他補充道:「作為福音派,我們已經棄守了很重要的傳統,不只是自由派才要跟時代文化尋求synthesis,福音派都要積極令信仰具公共價值,成為生活每一個部分!」他引用改革宗神學家Abraham Kuyper的普遍恩典(Common Grace)概念,指出信徒要在知識上,為上帝的緣故進入不同的領域,作革新與救贖。
另外,余達心又對現時福音派信徒的行動主義與敬虔生活背馳,而深感憂慮。他引用加爾文的說法,Education of the Mind乃與Instruction of the Heart結合,「因此信徒與教會要時時將自己放在上帝的光照下,靠著祂的恩典,鑿成得救的功夫。」
福音信仰的時代意義
余達心認為,福音信仰的時代意義就是堅信超越真理,並以十字架為信仰核心,對抗高舉自我的現代性及後現代性。「在這個沒有真理的時代,福音派要不怕孤獨,高舉基督十字架,作為一切釋經的原理,因十字架代表上帝的主動性及絕對的主體性。」他又說:「福音派向我們說:人的自我是空的,若不是因著上帝的恩典,我們一無所有,因此要對症下藥,放下自我!」
余達心進一步提出,福音派高舉的基督唯一性正好面對多元主義的挑戰。不過,他質疑,當代的多元主義只是monolism of indifference,「因為所有宣稱自己是真理的,對他者是沒有關係,只是對自己有關係及絕對的。」「多元主義者就是站在絕對的高地,去看所有人如何建構自己的信念,代表自己的真理。」他批判道。
是次研討會,許立中也是會眾之一。他問余達心:「您介紹了福音派神學的理想,不過矛盾就在這裡,似乎在現實世界甚或西方世界,福音派就是這樣令人情緒低落,我們可以如何呢?」余達心回應說:「教會需要不斷批判自己,就如神學家Karl Barth所言,神學就是科學,就是批判並檢視教會的宣講有沒有忠於上帝的話語。因此,我們要更加清醒,做一個神學家,致力將傳統的神學資源引介到教會中去,若福音派能保持自我批判的能力,我對福音派是繼續有希望的!」
負責為是次研討會總結的浸大宗教及哲學系副教授關啟文博士接受本報訪問時指,時下福音派香港教會不要只是追求人數的增長,信徒的信仰質素也要高。在此,他認為整全福音的實踐是最重要,一方面致力廣傳福音,關注人的身心靈需要,另一方面積極參與社會,與文化對話。他補充,信徒在批判教會不足之外,也要跟教會一同向前走,互相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