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信徒與教會非拉扯關係 董家驊:應互相祝福
2024年08月02日
(報道:陳穎珩)【時代論壇訊】近年關於職場召命、事工及牧養的討論眾多,世界華福中心總幹事董家驊牧師於《使命門徒的職場生活》新書發佈會上提到,因組織之間缺乏信任及溝通,所以未能產生協同作用(synergy)。同時,他認為職場門徒與牧者間不應是一種拉扯的關係,而是互相祝福。
董家驊留意到宣教的困難及聆聽到年輕信徒的呼聲,所以開始編寫新書。他發現年輕人對宗教活動和興趣愈來愈少,並非他們不關注靈性,或沒有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是這些問題沒有涵括在傳統的基督教框架內,被宗教領袖視為「屬靈」或與信仰有關的問題。他指出基督徒把信仰和聖經教導只侷限於教會的四面牆,沒有應用到日常生活中,令福音與年輕人在現實中面對的問題出現落差。就著這個問題,董家驊認為牧者的陪伴是最實際的門徒訓練:既沒有忽略聖經教導,亦能回應職場門徒的需要。
基督教團體互相交流 對職場事工產生協同作用
對於職場福音事工的發展,董家驊認為社會不乏關注此議題的信徒和宗教領袖,惟各個機構間缺乏交流,亦沒有互信的關係,所以沒有產生協同作用,「缺乏一加一大於二的synergy」,甚至有時候會「一加一小於一」。他指出堂會、神學院和宣教機構間常因不夠了解而產生誤會,例如職場領袖會覺得堂會不支持他們的工作,堂會又會覺得能對教會有貢獻的弟兄姊妹,都被拉去職場事工。他認為,大家其實只要直接地表達出自己的疑惑和憂慮,就能夠一同尋求方法避免各方所擔心的問題,從而化解其中的誤會。
就著職場信徒與教會及牧者之間的關係,董家驊認為它不應是互相拉扯,而是互相祝福。他表示,職場人對這個時代的改變及科技發展比牧者更加敏銳,能更快洞察到社會的需要,且提供新的框架及觀點給牧者重新審視並更新。
董家驊希望能透過新書傳遞一種「交換禮物」的精神。他認為各界其實都能對職場事工有自己的貢獻,大家應該以慷慨的心分享自己的看法,而非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與其他群體比較,覺得自己作的工更重要、比他人多。
他分享自己編寫新書時,重新思考了一次門徒和教會的使命。他指出,教會常以宗教術語包裝基督徒的使命,令信徒覺得很難發揮自己的影響力,甚至覺得自己上班能創造的價值更大。董家驊以不同公司的使命宣言為例,如Facebook使世界更連結的目標,令信徒覺得自己在該公司內工作能更造就人;但實質上它只是沒有用信仰字眼包裝,「這個世界把一個『有缺陷的使命』說得太精彩,而教會把一個真正能夠改變世界的使命說得太無聊。」因此,他重新詮釋基督徒的整全使命為三項:創造美善的大任命、關愛鄰舍的大誡命和使人作主門徒的大使命。
世俗文化下堅守信徒門訓
城市轉化學院創辦人及院長陳敏斯教授以耶利米書中,猶大人從耶路撒冷被擄至巴比倫的歷史,分享職場門徒的門訓及召命。她將職場門徒和職場分別比喻為猶大人和巴比倫,認為職場雖有著與基督徒群體截然不同的文化,亦會對「基督徒」這個身份有挑戰,但如耶利米書二十章4-7節中,耶和華對猶大人的吩咐一樣,職場門徒不應受世俗的文化同化或逃避,而是留下並祝福自己所在的地方。她亦提醒信徒要「以訓練有素的狀態」進入世界,並不要忽略傳福音的重要性。而鴻福堂集團行政總裁司徒永富博士則強調個人、家庭和社會(如工作場所)的共融,認為人應該要活得真實、完整及創新。
此發佈會由世界華福中心主辦,於金鐘港福堂舉行實體聚會,在線上同步進行。午場邀請了中國神學研究院李適清博士,及播道會港福堂主任林誠信牧師分享。
網友回應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