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劉佩婷:年輕人對孤獨更敏感

認識創傷才能建立信任關係

2024年01月10日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推薦本篇新聞 : 0


【時代論壇訊】據統計,過去八年間青少年的自殺率升幅逾九成,情況令人憂慮。建道神學院教牧及信徒領袖學院日前舉辨「危機突襲到我家」講座,該院輔導系副教授劉佩婷博士在會上指出,孤獨威脅精神健康,而年輕人對孤獨的感受更為敏感;並指出香港逾七成學生在童年期有創傷經歷,故牧養時要先認識年輕人的創傷,才能與他們建立信任的關係。她又表示,討論死亡能幫助探討生命意義,而討論自殺不會鼓吹自殺,故毋須避忌。

劉佩婷表示,孤獨是現時威脅精神健康的重要因素,而相較其他年齡組群,年輕人對於孤獨的感受更為敏感。她表示,除了家庭、身體疾病、同儕排斥外,生活方式不符合社交媒體的主流,亦是令年輕人產生孤獨感的重要成因,例如當社交媒體鼓勵人要有穩定工作,一些喜歡嘗試不同工作的年輕人,便容易因遭到身邊人質疑,從而感到自己很「怪」、與社會「唔夾」。她又指,使用社交媒體看似可紓緩孤獨感,但實際上只是逃避現實。

不少人會混淆孤獨和社交孤立,劉佩婷強調兩者並不相同:社交孤立是形容客觀的人際狀況,例如因搬屋、移民、轉校而導致身邊沒有朋友;孤獨則是主觀感受,例如當事人有很多社交活動,但內心深處覺得沒有人明白自己,認為人際交往都是表面的事,與朋友缺乏深度交流。故此紓緩孤獨感的方法,不是認識更多新朋友,「(而是)要去深化或者強化你現在擁有的重要關係,例如夫妻關係、和你的兒女、你的父母家人的關係。」

當年輕人長大成人時,往往會面對內心期望與現實出現落差,「(他們以前批評)很多成人做得不夠好,但長大時,內心都有很強烈的聲音告訴自己:不夠好。」為解決內心的痛苦,劉佩婷指,除了沉溺行為,一些年輕人或會追求大眾認同的目標,例如會死命溫習;這些年輕人會漸漸不再與人分享內心感受,認為「不要騷擾人是很重要」、「讓人知道內心掙扎是很(軟)弱」。劉佩婷表示,有年輕人反映愈深入的感受就愈難與家人分享,因明白父母的「養育之恩」,害怕令父母失望。

劉佩婷引述數據,指約75%的香港學生,成長時至少有一個「童年期不良經歷」(ACE),如經歷身體虐待、語言暴力、性虐待、疏忽照顧、父母有情緒病等,「可以大膽說,你要假設他們(每個被要牧養的年輕人)都有創傷的成長經歷。」她說,若要牧養年輕人時要做到「療傷知情」,「不是要做輔導,不是要做治療,而是讓一些年輕人的同行者,要對創傷有認識。」如此才能與年輕人建立安全信任的協作關係。

劉佩婷亦鼓勵跟年輕人談論死亡,並指討論自殺並不會鼓吹自殺,因而毋須避忌。她表示,年輕人有許多關於存在、生命意義的問題,如果沒有信仰介入,所有討論都會淪為空泛,「生與死是現實生活的兩面體,我們要討論死亡、要察覺死亡,才知道原來人生很短暫、人是很脆弱......我們必須要選擇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