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土地神學青年研討會 黃國維︰人與土地關係密不可分

2017年04月07日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推薦本篇新聞 : 31


【時代論壇訊】

香港地少人多,如何有效運用土地資源,是其中一項近年備受社會各界關注的議題。作為基督徒,可如何回應土地問題?日前(四月一日),中國神學研究院信仰及公共價值研究中心、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及使命公民運動於中神校舍合辦「土地·想像 青年神學講場」,有近五十人出席。

王琼澧:推動居民想像社區困難重重

關注舊區住屋權益社工聯席王琼澧是行內少數特別關注社區重建議題的社工。他認為在整個市區重建的過程中,居民應有權參與。而他的工作就是促進他們對所在社區的關注。他指出,社工間討論市區重建並非主流議題。而他們的工作,深受市區重建政策影響,形容過程中困難重重,常常要面對兩面不是人的處境。對居民而言,能否因而遷至公屋單位、賠償多少才是重點,並不太關心社區未來發展。當社工進到面臨重建的社區,多數要立時處理居民賠償安置及迫遷問題,難以於前期公眾諮詢階段推動居民參與。對於不少社工而言,他們都會先關注街坊安置的安置,保育社區只是離地的議題。外界不明所以,多會認為他們是政府的幫兇,並不積極反抗政府的行動。

他期望居民對重建會有想像,但政策下做不到。以灣仔藍屋為例,只是少數社區重建前居民已對未來發展有所討論。至於上環永利街,唐樓成功保留並獲得翻新。表面上是成功保育,但已沒有街坊留下來。這源於街坊無想過有可能成功保留,並認為可藉重建改善住屋環境,後來因電影《歲月神偷》受歡迎才令情況改變。

他坦言,進到社區內很多時候會遇上街坊對重建的不滿,惟有從中開解並令他們嘗試想像社區未來發展,並促進他們欣賞社區。他們較常會辦導賞團,組織街坊成為導賞員,發掘他們對社區的看法,發展想法,成為一種可以發展的方向。

朱耀光:建立與土地的關係

鄉土學社創辦人朱耀光博士曾任教師,現時於大埔林村打理萬呎農地,每星期都有十多名學生到來幫忙。參與耕種。他認為日常飲食當中,土地的出產以及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是重要的議題。整個耕作的過程中,是在參與上帝的創造,見證農作物如何生長。耕種的過程,是一種贖罪,重新建立與土地、農夫的關係,贖回我們為飲食而破壞環境的罪。

另外,他認為現時香港農村面臨城市發展的壓迫。其實香港有條件復耕,亦有許多可以地方可以重新發展為農地,但不少人只是期望藉農地建樓賺錢,或用作投機炒賣,寧願荒廢都不願加以發展。他亦認為香港的城市發展,產生人與人之間的疏離。為了城市發展,財團大規模封地、收地。他認為封閉的,不止是土地,更是城鄉之間人們的接觸。人們對土地用途的改變,用來發展起樓十分容易,但要回復至農地會難得多。

他坦言,面對目前處境,感到很大的無力感。他特別提到鄉字造字的原理,是兩個人共同享用地裡所出之物,期望眾人會更關心與土地之間的關係,促進復和。

黃國維:土地與神與人關係息息相關

中國神學研究院信仰及公共價值研究中心研究員黃國維博士指,教會少有討論土地神學。他引用創世記,指出聖經已說明人要依靠土地而生存。地上的塵土,創造出亞當。人與地,距離十分近。今日人可隨意買賣土地,並非上帝叫人管理土地的原意。人代表上帝管理土地,是要明白人與土地之間的關係。教會著重人與人及人與上帝的關係,但不關心與土地的關係。人所相信的價值觀,其實會影響與地上活物的關係。

他引用舊約學者萊特(Christopher Wright)及布魯格曼(Walter Brueggemann)的觀念,指出土地是屬神。於利未記中,亦有提到人只是客旅、寄居,土地是屬神的。所以,人不得污染土地,是上帝不喜悅的。人只是托管土地,主權在於上帝手中。人有地,不是出於自己能力,而是由神所賜。人亦不得依靠土地,而要依靠賜土地的神。可惜到了今時今日,土地物業已成為一種商品。上帝賜人土地,不得肆意奪去,也不是可以用金錢代替。

當以色列民守約,上帝就會賜土地予他們。「約」的內容,亦反映出上帝對土地的心意,例如是反對操控、使土地休息、歸還土地等。若以色列人不守約,就會被收回土地。這不是懲罰,而是教育,並應許之後的救贖。

他同時引用新約學者以撒(Munther Issac),指出基督就是能守約,滿足上帝對人的要求。祂的復活,反映關係可以復和。祂的救贖,是普世的,並透過信徒,將合約內容活出來,傳給全世界,彰顯上帝的心意。信徒傳福音,目的出於扶助弱小,並促進人與世界關係復和。眾人應活出願意分享的態度,不只叫人信主,而是突破自身教會的界限,與社區連結,帶來復和。

實踐土地想像挑戰多

於對談部分,有會眾提到自己所屬的堂會準備購買新堂址,不明為何教會都要投入於地產市場,是否一定非買新堂址不可。有會眾則問及是否應先處理教會內會眾對土地使用的看法。黃國維指,面對租金高企,堂會購買迎堂址難說對錯。最重要的是購買背後的目的。若是為了使教會於社區中建立關係,產生對使用上的想像,是一件美事。但若是出於投機,則是可悲的。他補充,他不是指大家要起義,挑戰教會的決定,而是大家可先從研讀聖經出發,激發討論。由教會座落的社區出發,了解當區的需要,相信上帝就會感動眾人,知道該如何做。

王琼澧認為,要改變教會內會眾的看法,是十分困難,過程亦漫長。不過,倡議的過程不一定要激烈,逐漸地改變,帶來的震撼會更大。關於購堂方面,他認為信徒亦要了解教牧對購堂的看法,從接觸中找到共通點。同時,信徒自身要加強軟性論述,開放自己,避免想法產生偏頗。朱耀光則認為,今日香港土地供應緊張,源於個別人士炒賣土地的問題,而非農民阻礙城市發展。他提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城鄉於功能上能做到互補。人不是獨立而生,而是與土地共生共存,互相依賴。這看似是遙遠的問題,可失去所有農地而人人有屋住,但當香港沒有農地,同時亦代表資源上不能自給自足,並不可取。

王琼澧欣賞有不少信徒願意走進社區,發揮對土地使用的想像。但他提醒各人要有準備,回應不同持分者的意見,思考時不應單由自己角度出發。朱耀光指各人對土地的使用有不同想像,需要同時考慮做法帶來的挑戰。以他自己為例,現時過著半務農的生活,會完全改變以前的生活方式,需要承擔當中的責任。黃國維則認為上帝已將與人和好的職分給予我們。和好的職分也是福音的職分。將福音理解為與人和好的職分,會完全改變對福音的看法。他認為信徒可能太信任科技,而忘記上帝創造起初的世界已足夠。他提醒眾人對土地的想像其實並不浪漫,而是要面對眾多實質的挑戰。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