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愛諾園上線 6月26日 星期三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吃苦:我的文化幫助我生存,但聖經幫助我盼望
(2023年09月25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ity Today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今年夏天,我在朋友的婚禮上擔任伴娘。大喜日子的前一天晚上,我把廚房翻了個底朝天,為新郎和他的伴郎們調製「歡迎飲料」。當我把蠔油、醋、番茄醬、檸檬汁、蜂蜜、生薑、抹茶粉和花椒攪拌進一個大碗後,我強迫自己嚐了嚐這杯看起來很可怕的混合物,卻發現其中缺少一種味道:苦味。

這種迎賓飲料是華人婚禮習俗的一部分,我們稱之為「進門遊戲」或「闖門」,即在新郎與心愛的人面對面前,伴娘要給新郎和伴郎們一系列挑戰。這項傳統源自於一種信念:新娘是家中的寶貝女兒,家人不會讓她輕易的被帶走。(容我解釋,這項習俗出自幽默的善意)。

在被稱為「酸甜苦辣」的遊戲中,伴娘會用酸、甜、苦、辣四種特定口味的食物或飲料招待新郎和伴郎,預示著新人將來會面臨的各種困難和挑戰。(通常情況下,這些口味是分開食用的,而不是混在一起,但我們時間不夠)。如果新郎和伴郎能喝下所有飲料(無論味道有多可怕),就表示這對新人將能夠「吞下」未來發生的任何難事。

但是,苦味並不僅僅是華人婚禮傳統的ㄧ部分而已。「吃苦」一詞(英文沒有相對應的詞)的存在顯示著「苦味」早已滲透至我們的文化意識和生活方式中。不過,這個詞有比吃苦瓜或艾草等很苦的食物更深層的象徵意義,它主要的意思是:在艱難困苦的處境裡堅持不懈,毫無怨言。

今年5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給在中國就業困難的年輕畢業生建議時,五次提到「吃苦」,並表示「無數成功人生的例子表明,年輕時選擇吃苦,就是選擇了豐收。」

從基督徒的角度來看,「吃苦」可以是個有用的詞,用來形容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工作。但它也可以反映出一種禁慾主義的人生態度,視「抱怨自己的處境」為軟弱的表現。

在聖經裡,每當提及類似「吃苦」的概念時,「苦難」與「堅持不懈」兩個概念同樣也緊密相連。然而,聖經概念與華人概念最主要的區別在於兩者最終的目標不同:對基督徒來說,吃苦最終的目標是產生敬虔的盼望,而不是自我超越。聖經也鼓勵我們誇耀自己的軟弱,但華人吃苦的概念並不允許人們這樣做,因為承認自己的軟弱等同失敗。

嵌入骨肉裡的苦痛
華人傾向於用身體而非頭腦來經歷自己的情緒/情感。例如,一項比較馬來西亞華裔和歐裔澳洲人憂鬱經歷的研究發現,華裔傾向分享他們身體上的問題,而歐裔澳洲人則會談論令自己不安的精神狀態或情緒。

當然,華人文化本身就很少談論情緒了,這也是為什麼華裔所經歷的身體不適——從偶發疾病到慢性病和重病——可能見證了他或她正經歷的掙扎和挑戰。

在這種世界觀中,吃苦強化了一種觀念,即痛苦和掙扎應該被內化和消化,而不是避開它或吐出來。

福音書中關於耶穌受難的記載也讓我們對「吃苦」有個私密且直觀的理解,我認為,基督真的「吃下那苦」。當我們讀到耶穌的背部如何被一鞭又一鞭殘酷的鞭子撕裂,我們會痛苦地意識到,身為道成肉身的上帝之子的祂真的親身經歷了這一切(約翰福音1:14,馬可福音15:5 )。想起祂禱告時汗水如血滴落在地上(路22:44)時,我們知道基督真的深知我們痛苦的經歷。在聖餐中領受並分享的餅和杯正是在記念祂為我們撕裂身體,流出鮮血(林前11:23-25)。

我們自己吃苦的經驗也可以成為一種管道,因著這些經歷,我們能進入耶穌的苦難,並認識到身邊的人所經歷的苦痛。

詹內爾·帕里斯(Jenell Williams Paris)在評論羅伯·莫爾(Rob Moll)的《你的身體認識上帝》一書時,寫道 :「痛苦使我們打開心扉,讓我們對受苦的人變得更仁慈、更慷慨,並預備我們在基督的身上認識到上帝的苦痛。」

一些華人基督徒十分熟悉為基督的緣故吃苦。在中國北方,楊小慧和陳尚因與其他基督徒聚會而被當局關進監獄。儘管面對嘲笑和虐待,她們仍開始唱起敬拜詩歌,向看守員和獄友作見證。楊小慧說:「即使被關在牢房裡,我的靈魂仍是自由的。」

禁慾主義的傾向
讓吃苦這個本可以有良好意義的概念變得複雜的是,華人的吃苦往往帶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禁慾主義的傾向,這種傾向主要側重於忍受當前的痛苦,希望能有個更好的未來,並在這一過程中拒絕表露任何情感。

有些人認為,吃苦是一種鍛鍊出強壯的精神、情感和身體的方式。史丹佛大學的一位研究人員認為,中文的「吃苦便是福」這句話強調了苦難中蘊含著「智慧和成長的機會」。

菲律賓神學家迪克·歐亨尼奧(Dick O. Eugenio)在《亞洲基督教倫理學》一書中指出,人們可能會對他們所經歷的苦難感到認命、頹然,覺得自己必須接受這樣的境遇。他寫道:「華人並不視這種宿命論的傾向為一種具有破壞性的應對方式,而是一種『適當的被動性』,因爲認識到這世界有其更宏大的運作方式來使社會公正的運作,」因此,即使這意味著自己得痛苦/犧牲,也該默然接受。

他補充道,這種被動性的原因可能包括害怕「違背神的旨意」或「積累更多惡的業障」。

在我看來,「吃苦」最大的問題在於它不允許人們抱怨、抒發自己痛苦的感受。說出自己的不滿,等於承認自己的軟弱或沒能力擺脫困境。更有破壞性之處是,抱怨被人視為失敗的行為,因為你「沒有能力承受或克服磨難」或「無法正向面對苦難」。

「吃苦」無意間限制了我們的人性,也限制了我們在這個世界生存和活動的方式。

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電影《媽的多重宇宙》將吃苦的概念展現得淋漓盡致(註:即將出現劇透)。女主角秀蓮的自助洗衣店正是「吃苦」的象徵,體現了她是如何在異國他鄉創造自己的生存方式,無論顧客多難纏,無論稅務稽查員變得多可怕或兇殘。然而,當她在多元宇宙裡遇到無數個不同的秀蓮時,她開始覺得自己目前身為洗衣店老闆的存在是一種限制,毫無意義。

逆文化而行
秀蓮吃苦的經歷可能會引起我們這些正在經歷苦難、看不到盡頭的人的共鳴。然而,身為基督徒,我們知道在我們的苦難經歷中有更多條救贖的敘事弧線。

正如「吃苦」這一概念所暗示的,在聖經裡,苦難和忍耐是相輔相成的存在。羅馬書5:3-4說,我們要在苦難中得榮耀,「因為知道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並且,當我們面對試煉時,我們要視它為大喜樂,因為我們知道堅持不懈的人是「有福的」(雅各書1:2, 12)。

在華人的世界觀中,說出自己的缺點會被視為失敗的行為,但在聖經的世界觀,卻視誇耀自己的軟弱為一種力量(林後12:9)。  
新聞照片:



其他新聞快報
長榮中學歡慶138週年 持續向前邁進 (教會公報)
台灣位列12個國家總會中,效法尼希米,基甸會用「聖經」建造城牆! (基督教今日報)
玫瑰崗學校交非天主教團體 神職人員質疑違教會規矩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苗栗公館客家回家中秋歡聚 牧師分享個人見證 客家鄉親擠爆活動中心熱鬧溫馨 (基督教論壇報)
浸聯會70週年首度萬人聯合崇拜 宣告未來10年遍植百間教會放膽見證耶穌 (基督教論壇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一起分享好網站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