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QR 6月26日 星期三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遠足及一棵芒果樹 釋放下一世代進入服事
(2023年09月19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台灣國度復興報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記者趙錦漢線上報導】美國基督使者協會於7月29日舉辦「青少年事工特會—代代相傳的信仰」,「以聖經為中心國際事工」(Bibles Centered Ministries International,簡稱BCM)主席羅浩德斯博士(Dr. Rick Rhoads)以「遠足及一棵芒果樹—釋放下一世代」為題,分享如何透過門徒訓練,釋放年輕世代進入服事,繼而成為教會領袖。他與妻子拿俄米(Naomi)共偕連理已26年, 2個女兒葛瑞絲(Grace)及伊莉(Eli)已長大並投身社會工作。羅浩德斯博士夫婦從事學生事工、基督教牧者及國際領袖教育已有29年,裝備了超過20個國家的基督教領袖。

遠足及一棵芒果樹
  去年(2022)春天,羅浩德斯博士有機會踏足斯里蘭卡(Sri Lanka),他形容這個國家經歷了經濟動盪,基督教事工也面對逼迫。他受當地牧師的邀請講道,並與當地事工團隊會面,6位同工全部都是10來歲的年輕人,負責門徒事工。他們認識耶穌後便接受裝備,不久,當地牧師便把事工交給他們處理。

  羅浩德斯博士表示,故事動人之處在於教會簡單地訓練了門徒,以及每個世代如何服事。大部份教會事工也交由14至18歲年輕人負責。當時年輕的同工隨即邀請羅浩德斯博士爬到高達2千米的山上,探訪他們的新事工—「接觸點事工」(Touchpoint Ministry)。於是他隨著團隊爬山,經過了一些瀑布和寺廟,最後到達山頂。

那兒有一棵芒果樹,樹下有大概70位兒少及成人聚集,他們對神都有一顆渴慕的心。該事工由年輕人一手一腳開始,如此景象讓羅浩德斯博士大吃一驚,而這棵芒果樹成為了該聚會點的標記,每個星期人們都會聚集。那裡沒有建築物,也沒有程序表,福音就這樣傳給人們,待他們回家後再傳給其他人。「遠足及一棵芒果樹」(A Hike and A Mango Tree)的故事展示了神如何透過年輕人,並在不同的世代裡面作工。

當時,門徒進前來,問耶穌說:「天國裡誰是最大的?」耶穌便叫一個小孩子來,使他站在他們當中,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所以,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裡就是最大的。凡為我的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凡使這信我的一個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這人的頸項上,沉在深海裡。」
太18:1-6

  羅浩德斯博士認為這段經歷彷彿述說了以上斯里蘭卡的經歷。當時耶穌到迦百農,門徒問祂:「天國裡誰是最大的?」耶穌便叫了一個小孩子上前來。在1世紀,聚會前面的地方是權力所在之地,只有成年人才有話事權,即使有兒童出現,也沒有發言權。當耶穌邀請那孩子上前,意味著讓他進入權力範圍,顛覆了當時的權力思維。然後,耶穌要求門徒謙卑自己,回轉成小孩子的樣式,否則無法進入天國,這句話是針對當時羅馬社會的謬誤而講的。

  耶穌接著說如果使一個小子跌倒,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這人的頸項上,沉在深海裡。當時的情景是,人們身後就是加利利海,距離大概只有50至100英尺。經文所講的大磨石的直徑大約是3英尺,約3至4千磅重(約1.4噸),是用來製造橄欖油的。按照希臘文化,深海就是「無底深潭」(abyss)。

以上經文、「遠足及一棵芒果樹」的經歷,再加上羅浩德斯博士多年來學生事工的經驗,他總結出4個原則來門訓並釋放下一代。不僅僅來認識關乎基督的事情,而且釋放下一世代,領受基督的性情,進入跨世代的服事,成為未來神國的建造者,而不是成為失喪的一代:

一、放下自尊心 尋求謙卑
  權柄人物往往過於抓緊自己的位份,不容許其他人進入權力的位置。我們要學習謙卑,放下自尊,授權給周圍的人。但往往身處事工領導位置的人都會抓緊自己的權柄和自尊心,卻不願意投資大量資源在周圍的人身上。

  羅浩德斯博士認為新約中的彼得是最佳的例證。在馬太福音第4章,彼得還是一位漁夫。耶穌剛從加利利海邊下來,遇見了彼得的兄弟安得烈,安得烈便帶彼得去見耶穌。霎時間,兩個人成為耶穌的門徒。當時彼得的生命有很多稜稜角角,他充滿熱情,竭盡所能,他跟隨耶穌行在水面上,把大祭司的僕人耳朵割下來,也曾3次否認主,不勝枚舉。回顧福音書,耶穌的門徒大約是17至23歲,所以彼得跟隨主時也很年輕。但在彼得後書,卻看見了另一個彼得。他經歷了許多創傷,可以稱之為「靈魂的黑夜」。在書卷中,他形容自己如何被煉淨,經歷破碎,生命更像耶穌。

  在生命中放下自尊心、尋求謙卑,讓年輕人看見什麼是謙卑。身為領袖,我們有沒有停下來,承認自己的錯誤,懇求別人原諒?面對家庭或教會的小朋友的時候,有沒有放下自尊,以謙卑的心帶領他們,有沒有承認自己的過錯,求他們寬恕?這個簡單的動作,會賦予年輕人能力,進入新的服事。

二、儘早門訓並釋放年輕人出去
  要創造一個倍增領袖的文化,才能釋放人出去。羅浩德斯博士幾個禮拜前探訪秘魯。在伊基多斯巿(Iquitos),教會沒有兒童事工,於是BCM便與教會合作,由BCM開辧「為秘魯捐一分錢」(Pennies for Peru)計劃,邀請兒童參與,然後由教會負責後續的門訓工作。該計劃邀請了250名兒童,而事工由15名年輕人負責,其實他們都成為了宣教士。聚會約一個小時,帶領兒童信主,然後直接轉介給當地教會跟進。BCM的角色是去培訓年輕人成為領袖,教導他們如何傳福音和訓練門徒,釋放他們進入服事。

羅浩德斯博士再次引用彼得來解釋整個門訓的過程。在1世紀,所有猶太男孩子從4歲開始就要學習摩西五經,一字一句地背誦。到12歲,他們已經學會並背誦所有舊約,內容佔了現代聖經3分之1的內容。昔日,猶太人只有2條出路:繼承家族生意或投在拉比的門下,而後者的先決條件是要對聖經瞭若指掌,接受拉比一整天的連番提問。面試後,通常拉比只會給孩子2個答案:如果不合資格,拉比會請他回家繼承家族生意;如果拉比覺得他合格,便會說:「來跟從我。」同樣在馬太福音4章19節,耶穌也對彼得說:「來跟從我。」

  「來跟從我。」這句說話對他們來說並不陌生,因為所有年滿12歳的猶太男孩子都希望聽到拉比這個答案,很可能彼得和安得烈曾經在某個拉比門下學習,後來拉比要他們回家繼承家族生意,所以後來才會去撒網打魚。耶穌直接向他們的生命說話,因為他們的心都渴望追隨拉比,他們需要被門訓、被釋放,後來他們的生命奇妙地被神使用,把福音傳開,改變了2千年前的世界歷史。因此,不僅僅要賦予權力給年輕人,而且在他們當中創造一個倍增領袖的文化;不僅僅把福音傳給年輕人,而且呼召他們進入不同層面的培訓,釋放他們進入事工。

三、認知到他們是教會的一部份
  多年來,羅浩德斯博士聽到很多人說:「年輕人是教會的未來」。他們不但在教會信了耶穌,而且與幾個世代一起組成教會。這不僅僅為了門徒的年齡分層,而且讓教會的每個世代通力合作,參與服事。因為每個人都有神的形像,都有恩賜才幹和熱情。所以領袖的角色是要與他們同行,訓練、釋放他們進入服事,並看見他們在教會滿有能力。

  羅浩德斯博士有句口頭禪:「我們的能力在一起的時候比分開的時候大。」以前他當青年牧者時,有一位學生知道朋友的家人患上末期癌症,但對方沒有教會生活。這位學生想邀請羅浩德斯博士去見一見她,陪她走最後的日子。後來她邀請羅浩德斯博士幫忙主持喪禮,於是便回去請教會領袖批准。教會表明人力短缺,無法提供支援,但當然希望他可以幫忙。他便將此事告訴年輕人,帶了12個年輕人同去,當日的喪禮有6、700人出席。他眼見這些15至18歳的年輕人關顧別人的靈魂,花時間去聆聽,與其他人同哭。他強調這次服事並不是遊戲,卻是他一生之中,最有深度的服事之一。

  耶穌特別使用年輕人去抓緊福音的異象,向其他人傳福音。成人要認知到年輕人是教會的一部份,定下門徒的期望或標準在於:他們願不願意去?

四、期待的層次至關重要
  當羅浩德斯博士和妻子越多前往外地,越加發現當人們在神面前俯伏,謙卑自己時,無論是什麼年紀,神總會顯現。他強調是神自己在建立教會,建立屬祂的國度,而祂邀請我們加入。身為教會領袖,要為年輕人提高期待的層次,相信神都能夠一一成就。神並不是說到某天才會使用他們,祂希望現在就可以使用他們,轉化他們的生命,因為他們就是教會的一部份。有一次,羅浩德斯博士向年輕人分享了這個信息,有一位年僅15歲的年輕人積極回應,邀請他一起為新牛津高中(New Oxford High School)禱告。於是約了羅浩德斯博士早上5點到學校附近的小餐廳禱告。到下星期,他邀請了3、4位朋友一起禱告。6個星期後,有20人參加。他原本想邀請羅浩德斯博士作講員,但羅浩德斯博士拒絕,因為這個事工是由他開拓的,但表示全力支持。於是他自己分享見證,慢慢也組成了領導團隊。幾個月後,增長超過100人。

跨世代教會服事
  透過這個故事,羅浩德斯博士見證著15、16歲的年輕人帶領其他兒少,向他們傳福音,並進行門訓。如果對兒童毫無期望,對年輕人毫無期望,便不會有事情發生。但如果教會願意大舉投資,幫助他們明白到自己是教會的一部份,明白到神現在就要透過他們作工,他們就會在這個期待當中興起,超過教會領袖的所想所求。  
新聞照片:



其他新聞快報
歐洲最大帳篷佈道會!法國3萬名吉普賽基督徒在戶外搭帆布大教堂敬拜神 (基督教論壇報)
跳脫「男子氣概」刻板印象的弟兄養成 (Christianity Today)
看見愛 手語教會推聾人營商宣教 (教會公報)
伊甸無障礙生活節 邀民眾換位思考 (教會公報)
世界多國都爆自殺創歷史新高 面對痛苦世代,教會有機會成關鍵角色 (基督教今日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一起分享好網站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