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網酷卡 6月26日 星期三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跳脫「男子氣概」刻板印象的弟兄養成
造就男性基督門徒,不是要他們追求不健康的「男子氣概」,而是要幫助他們成為耶穌基督的跟隨者。
(2023年09月19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ity Today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今天台灣社會的男性,似乎比過去任何一個時代承受更多苛刻的目光,和性別特質的壓力。理性、豪邁、不拘小節會被調侃為「直男」;感性、膽小、溫文婉約會被嘲笑為「娘炮」。基督徒男性有可能倖免於這些標籤嗎?要幫助今天面對如此困局的基督徒男性成爲「真好男人」,是否可能另闢蹊徑,有更好的選項?

我年輕的時候(大概二十年前),社會對「直男」的接受度很高。如果男生表達意見時,強勢直接、愛說教、聽不懂女生的暗示……,通常會認為是性別差異所導致的,畢竟「男生本來就是如此啊!」但近幾年來,這些特質在重視溝通的社會卻漸漸成為貶義詞,這些特質不但被稱為「直男癌」,甚至有許多媒體開始報導和探討「直男」現象,Fcebook上甚至有「直男行為研究社」粉絲專頁。

男子漢養成記
傳統社會文化裡,女性被認為是感性、軟弱、依賴、被動……,而相對於「女性特質」,「男性特質」則多指理性、強壯、獨立、主動……。隨著女性主義研究與婦女運動興起,社會漸漸發現,過去習以為常的性別規範其實需要被鬆動。

刻板印象在父權體制社會中產生:首先,父權體制的規則是將「陽剛」與「陰柔」兩種特質對立,認為陽剛比陰柔優越。並以此為中心,發展出男尊女卑、以男性代表人類經驗的文化設定,社會建制中也多由男性優先擔任領袖、掌握權力與資源。而在父權社會下,「男子氣概」(masculinity)就成為男性尋求生存時阻力最小的途徑,當男性的表現愈靠近陽剛,就愈靠近社會認可的理想男性,反之則是不夠格的男人。「娘娘腔」就是體現父權邏輯的典型用語:具陰柔特質的男性因為太靠近女性特質,而被認為如女性一般「次等」。

都是男子氣概害的
父權體制的運作方式是「控制」與「支配」,這個體系助長競爭、侵略和壓迫。男性恐懼自己被其他男性支配,也會努力透過控制他人來尋求安全感與地位,防止損失與羞辱。此外,以控制為核心的文化,也形塑男性的內在。對男性來說,男子氣概的表現,需要在生命的每個階段不斷自我建構或在群體中確認。在此期間,他們可能發現自己感覺難過時不能「和女生一樣」哭泣依賴;即使自己不喜歡,還是得和同伴一起捉弄女生、講黃色笑話,來證明自己「是個男人」。

因此,許多男性深受其害。2018年,男演員巴爾多尼(Justin Baldoni)在TED的演講揭露自己如何受困在「勇敢」、「堅強」等社會期待之中:「我一直都在假裝那個跟真實自我不同的人。當我感到脆弱時,我假裝堅強;當我沒安全感時,我假裝自信;當我受傷時,我假裝強悍。我想大部分時候我只是在演,但我厭倦這樣。我可以跟各位說,要隨時為著所有人,試著表現得像男子漢,真的很累人。」當男子氣概成為男性的律法,「沒用」、「不行」、「被宰制」就成為父權社會對男性最大的懲罰。

男子氣概對戀愛交友的影響
理想男性總是要理性地控制大局,但如果只用陽剛特質來應對愛情關係,則會是一場災難。在男子氣概的標準下,很多男性長期自我壓迫、抑制感性,容易造成自我與身體、情感的疏離,難以建立深度關係。戀愛關係的本質是情感交流,若男性對自身的情感、情緒並不敏銳,甚至因害怕失控而對自己的情緒狀態充滿恐懼;他們面對溝通衝突時,輕則難以理解對方的心情或表達同理,重則甚至會否定、貶低關係中所表達的負面情緒,遑論情感交流。

當陽剛與陰柔成為對立的特質,父權社會就會進一步發展性別分工,例如「男強女弱」、「男主外女主內」、「男主動女被動」、「男好色女矜持」等人際腳本。如果我們對所處文化沒有一定的辨識與反省,「男強女弱」觀念容易限縮擇偶的範圍;「男主外女主內」則讓男性不容易接受配偶比自己成功,也阻礙男性選擇成為全職爸爸;而「男主動女被動」有時會成為直男無法接受女性拒絕示好的理由。

最後,「男好色女矜持」更是影響深遠的惡質刻板印象!當社會將男性建構成「滿腦子都是性」、「不能控制自己的性行為」時,一方面讓男性陷入追求性能力比較的迷思;另一方面,社會輿論容易在性騷擾、性暴力事件中,合理化男性加害者,認為他們「情有可原」。此外,國外研究發現,有一定比例的異性戀大學男生會經歷自己不想要的性行為:因為男性「得」作性支配者,若拒絕女生主動的性邀約,一方面對方會沒面子,自己也會被嘲笑不符合男子氣概!

學習陽剛支配,還是學像基督?
如果在世俗社會中,追求不健康的男子氣概成為男性不得不面對的痛苦,基督信仰群體是否能給予不一樣的可能?

如果我們從世俗男子氣概的標準來看耶穌,耶穌不但是「不合格」的男性,甚至大部分時候還很「娘」!例如當耶穌談權柄時,祂說的不是控制與支配,而是「人子來,不是要受多人的服事,乃是服事人,做多人的贖價。」(太二十28)當耶穌看到馬利亞為拉撒路哀哭時,耶穌也感同身受地哭了(約十一35);當耶穌覺得恐懼孤單時,祂也坦然與門徒兼男性好友表達自己的脆弱與需求:「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裡等候,和我一同警醒。」(太二十六38)當時的猶太男人以和婦女互動為恥,對外邦人也不屑一顧。但耶穌卻毫不顧忌地向撒馬利亞婦女要水喝,與她深入討論生命、信仰的話題。社會期待、汙名或禁忌似乎在耶穌身上都毫無作用。

「他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6~8)作為三一真神,耶穌有絕對的權力成為人類的宰制者;作為第一世紀擁有眾多追隨者的男性拉比,耶穌本來能夠合情合理地享有各種人際優勢,但祂卻在當時父權文化中活出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成全而非競爭的人際互動、脆弱而非自強的性別氣質、對等而非宰制的性別關係。父權體系以全然支配為終極目標,但耶穌卻以十架上的犧牲順服為其生涯的完成,翻轉了權力邏輯,為在父權體系下受苦的弟兄開一條辛苦卻自由的路!

跳脫刻板印象的好門徒
在陪伴基督徒情侶的經驗中,我發現外在的性別特質通常只會在剛認識的時候發揮影響;當進入深度相處後,彼此碰撞、相遇的往往是內在的品格、個性與靈性。例如相處時是否能感知、回應彼此的情緒?溝通時是否誠實無偽?當自己的缺點或罪惡被揭露時是否願意謙卑悔改?看到對方軟弱時是否能夠良善地接納?  
新聞照片:



其他新聞快報
看見愛 手語教會推聾人營商宣教 (教會公報)
伊甸無障礙生活節 邀民眾換位思考 (教會公報)
世界多國都爆自殺創歷史新高 面對痛苦世代,教會有機會成關鍵角色 (基督教今日報)
建商辦基督教動土感恩禮拜!興建有神祝福的社區,願神的愛成家庭根基 (基督教今日報)
巴基斯坦逼迫持續 基督徒被指控褺瀆《可蘭經》 (台灣國度復興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聖經QR-CODE: 用手機快速抽取金句卡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