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愛諾園上線 6月26日 星期三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Gracepoint教會「全人式的門徒訓練」造成了傷害
伴隨著這個以亞裔美國人為主的教會事工擴展至幾十個大學校園,教會前成員們站出來聲稱曾受到屬靈上的傷害。
(2023年02月25日)
推薦本篇新聞 : 0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ity Today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作者 CURTIS LEE】Gracepoint教會滿足了所有能讓大學校園事工成功的所有條件。

成立於1981年(當時的名稱為柏克蘭浸信會),Gracepoint教會以全人式的門徒訓練(whole-life discipleship)為事工基礎,成為了就讀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的亞裔美國學生的家。秉持著「在每個大學城建立一個如使徒行傳第二章裡的教會」的使命,Gracepoint在西海岸及其他地區的校園裡,在以亞裔美國人為主的大學教會聯絡網中脫穎而出。

Gracepoint在超過60多個校園、全美國35個城市建立了教會(還有一個分堂在台灣),僅僅在2021年就建立了15間新教會。

在Klesis和Acts2Fellowship(直譯為「使徒行傳2團契」)這樣的校園團契裡,Gracepoint鼓勵大學生們去思考棘手的信仰問題、在教會找到屬靈導師。在畢業典禮上,他們鼓勵年輕的基督徒過著宣教士的生活,加入他們其中一個校區的事工,或是幫忙拓展新的校區。留在Gracepoint教會對人們有著很強的吸引力,因為他們似乎在回應著一些青年電影裡常見的問題:「為什麼大學生式的生活不能一直持續下去?」

「我想你可以說,我們只是一群非常享受大學生活的人,以至於我們從未離開過大學生活,」Gracepoint教會在宣傳影片裡自我調侃道。

「我認為人們體驗到了一種屬靈上的活力和潛力,以及與神之間溫暖且有深度的關係,這是他們在其他地方沒有體驗到的,」在Gracepoint長大的聖芭芭拉校區的成員邁克爾·金(Michael Kim)說,「對參與服事的同工而言,他們頂著很大的壓力,付出大量勞力及苦力,但同時也有極大的滿足感。」

但許多曾參與Gracepoint教會的人說,教會有著激進的信仰生活追求,加上事工的節奏,這一切是有代價的——代價就是其成員。

Joshua Mun是Gracepoint教會的前成員,於柏克萊分堂長大,他20多歲的時光皆服事於Gracepoint教會,建立各個不同的分堂,他分享道:「他們做的是好事,但他們執行這些好事的過程是種屬靈上的虐待。」

32名前Gracepoint教會成員在接受《今日基督教》採訪時,描述了一種為了事工效率而「控制」和「強制」的文化。

成員們說,他們被操縱著去認罪,被領袖吼叫,被各種義務壓得喘不過氣來,甚至生病。為了讓成員專注於宣教工作,Gracepoint有效地限制著大家約會、瀏覽網樂媒體、消費和養寵物等行為。教會領袖引導同工們安排住的地區、在哪裡買衣服,以及開什麼車。

「我的小組長的話就像上帝的話。」Mun說,他去年離開教會的部分原因是因有了焦慮症狀。「我把上帝看作是個極其敏感、脾氣暴躁、充滿審判的存在。我只要有一項罪過,祂就會落下錘子抽打我,因為這就是我的小組長在我面前的形象。」

Gracepoint教會幾十年來一直面臨著離開其事工的成員的批評,但去年在Reddit論壇上為Gracepoint教會開設的控訴專欄引起與論新的關注。發帖人稱,他們被教會領袖貶低,被鼓勵背負信用卡卡債以資助事工的開支,並在他們選擇離開教會後遭到誹謗。

該教會的主任牧師和網絡負責人康·愛德(Ed Kang)在回覆《今日基督教》的問題時寫道:「我對那些覺得在我們的事工中受到傷害的人感到非常抱歉,」康牧師說,他 「渴望聽到他們的聲音,以便我們能夠尋求醫治,並在必要時道歉、尋求和解。」

該教會的一位區域負責人丹尼爾·金(Daniel Kim)在論壇上分享了他的聯繫信息,邀請那些尋求「個人和解」的人來聯絡他。他告訴《今日基督教》,自從他在2021年4月首次發帖以來,已有8個人與他聯繫。

在《今日基督教》報導這篇文章的過程中,Gracepoint教會已開始重新思考其事工風格的各個層面,並實行改革。康牧師告訴《今日基督教》,教會正專注於「降低對卓越的追求」,以回應來自內部的反思及公眾的批評。

「我們得到的一個結論是,由於我們拓堂的努力,我們之間很多的人際關係都被打亂了,」康牧師說。「我們過度以任務為導向,試圖用更少的人做很多事,這讓我們的關係變薄了。」

然而,即使承認對其前成員造成的傷害,教會領袖也認為,受害公開他們的不滿,也對Gracepoint的事工造成損害。

在教會上個月推出的播客中,康牧師的兒子以賽亞·康(Isaiah Kang)說,匿名發帖人「不是來自天堂的使者。」他補充道:「無論這之中有哪些事是真的——你可能被傷害了,或你真的被傷害了——也並不意味著你現在做的事是對的。」

當大學生事工,如校園基督徒團契(InterVarsity)和亞美基督教團契(AACF)正興起服事日益增長的亞洲移民和第二代亞裔美國人時,麗貝卡(Rebehak)和保羅·金(與其他金姓牧師無家屬關係)於1981年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成立一間服事韓裔美國人的教會,位於柏克萊和奧克蘭的交界處,該教會被命名為柏克蘭浸信會(Berkland Baptist)。

柏克蘭教會的成員既是基督徒也是韓裔美國人,他們經常用韓國人的尊稱來稱呼教會較年長的成員——hyung意指哥哥,noona意指姐姐。

「韓國文化的一個優點是,當有人希望你跟他們關係親近時,他們會讓你成為他們家庭的一份子,」一位曾長期在柏克蘭教會聚會的前成員說(由於他與Gracepoint領袖關係密切,他要求不透露姓名)。「你不僅僅是基督裡的同胞兄弟,你真的是我的兄弟。你是我真正的家人。這類價值觀被認為是教會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這種家庭式的態度與教會的全人式門徒訓練模式相聯繫。如許多大學生事工一樣,年輕人承諾遵守教會規範的行為準則、屬靈互相監督制及社區服務義務,柏克蘭教會以其嚴格但關係緊密的事工理念吸引了亞裔美國學生。

他們加入教會,找到輔佐自己成長的屬靈導師,熱切地研讀聖經,並在校園裡傳福音,看到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教會(由於教會專注於大學生事工,領導人不鼓勵成員邀請非大學生的同事或鄰居加入。)

Image: Edits by Christianity Today / Source Image: Justin Sullivan / Getty
人們經過UC柏克萊大學的斯普勞爾廣場(Sproul Plaza)  
新聞照片:



其他新聞快報
總會傳道事工懇談會 展望兼具在地與普世的宣教觀 (教會公報)
原民產發事工分享 信仰生活化 生活信仰化 (教會公報)
培育人才 切膚之愛基金會獲得TTQS十連金 (教會公報)
俄烏戰周年,人民陷苦難、數百教堂毀 烏教會發起224禁禱盼終止戰爭 (基督教今日報)
全美大學禱告日》亞斯本理復興火延燒:以神為滿足,是超自然禮物 (基督教今日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真愛與承諾! 愛諾園全新上線 -- 基督徒交友限定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