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加入會員會員登入點數說明網站地圖聯絡我們奉獻支持 (尚未登入) 聖經彙編 6月26日 星期三
更多>>
 

服務列表
靈修
資訊
社群
知識
分享
遊戲
台灣聖經網
靈糧中心 線上奉獻
代禱信 登廣告


新聞中心 歷史新聞 我的存檔 合作夥伴 我要當記者
進入閱報模式 友善列印
「教會有群社運青年」講座 陳龍斌︰讀好聖經 革自己的命
(2018年07月27日)
推薦本篇新聞 : 31
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採訪:陳?暾 / 2018年7月26日

【時代論壇訊】

近年,不少年輕信徒都熱心參與社會運動,實踐信仰中「行公義,好憐憫」的教導。不過,這群信徒的熱心,對部份牧者及社會工作者而言,是一大挑戰,不知可如何入手,與他們同行。七月十六日,明光社、觸動輔導中心及Jesus Online合辦了一場公開講座,探討此問題,有四十多人出席。

張達明︰法官判刑加重有原因

香港大學法律學院首席講師張達明首先提到,對於曾投入參與雨傘運動的年輕信徒而言,近年一連串的事件令他們感到心灰意冷,「付出了很多,卻帶來不了任何的改變,加上代價之大(牢獄及輿論),以及很多隱藏的後果及前路茫茫,故對前路感到灰心。」當中積累的怨憤,會找渠道發泄出來。前年旺角的「魚蛋革命」,很多參與者就是沒想過太多後果就參與其中。張達明坦言,他接觸的上一輩人,大多都不接受當晚發生的事。

法庭原初就黃之鋒、羅冠聰等人衝擊公民廣場一案判處較輕刑罰,但其後政府不服上訴,致多名被告被改判入獄。張達明分析指,上訴庭的判決難分對錯,而本身有其依據。加刑的判決是要向社會傳達清晰訊息,縱使滿腔熱誠,都不能騎劫社會,令社會混亂。很多港人都認為,法官的看法過份離地。不過張達明指出不少法官已有相當年紀,而且他們生活的圈子與一般市民不同,所以判決反映其想法是十分正常的。而暴力程度提升,增加受傷的機會、程度,事件中部份警員亦真的對示威者無惡意,受傷是無辜和不幸的結果,都會令法庭考慮加重刑罰。他相信,雖然年輕人認為政權的暴力,相對他們在示威現場中所使用的武力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法庭會認為政權的暴力是司法以外的事,所以判決時不會作出考慮。

張達明認為,對熱心求變的人而言現時社會已進入寒冬,難再有大改變,無助感日益增加。不過,他相信神的心意是為了建立我們的堅韌力,不止是看時局的變化,上主更關心要建立我們的品格。「雖然付出了而期望有回報是正常,但若現時未見回報就已停步,則太可惜了。」他寄語會眾,不要讓仇恨蔓延開去,倒要求問上主的心意,擴闊自己的空間,繼續做正確的事。「社會的黑暗,會更見信徒見證散發的亮光。當有更多人願意這樣做,互相勉勵,相信總有一天會帶來改變。屆時社會亦能有充足準備,迎接民主政制的到來。」


張達明


陳龍斌︰牧養要弄清焦點

繖民網絡教會(UCC)創辦人陳龍斌牧師認為首先要清楚介定講題。講題中提到的「熱心社會運動的信徒」,是指那些認為今天的社會環境,會影響如何實踐信仰的信徒。所以他們關心的不是會否參與單一社會運動,同時相信信仰不只是教會內的事,時刻受社會時局影響。陳龍斌強調,這些需要關心、牧養的信徒並非只限於意見領袖,其他信徒都需要被牧養,「作為他們的同行者,要做的是維持關係上的結連,而非如何協助他們履行公民責任。」

陳龍斌認為,牧者首先勿視這些信徒為一個宣教工場。他憶述於雨傘運動前,被問及當人陷於苦難中,為何信徒不是先考慮挺身而出,而是明哲保身。他坦言,這條問題對他帶來重要的影響,令他思考應如何與受難者同行。這促使UCC於雨傘運動後不久成立,並逐漸由一場公民運動轉型為一場教會運動。


近年,UCC正推動一場「新敬虔運動」,目的是要完全地將這些信徒帶到神面前,認識神是公義的。當面對社會的問題,就自然會為其發聲。對於如何牧養熱心社運的信徒,陳龍斌重申最重要是讓他們看見公義的上帝。惟有努力助其打好信仰基礎,才有能力在社會中作見證。

至於如何打好信仰基礎、實踐公義,他又指,信徒要「革自己的命」,「行公義並非只是發出聲明,而是一種生命的彰顯,不惜一切付上代價。」他舉例指,當社會聚焦於維護社運界的意見領袖,而對建制力量打壓寂寂無聞的人少有關心,他們仍願意力撐到底。

要與熱心社運的信徒同行,陳龍斌坦言最大的困難在於教會本身。教會本身有大中華的靈性。這是指教會離不開博弈、議會文化。而在虛擬的網絡世界,則要面對眾多旁觀者。陳龍斌強調,革命不在社會,而是在自己身上。教會沒有特權不查性騷擾事件,亦不能對會內的財務問題視若無睹,「教會要成為社會的見證,首先不能敗壞自己。」

至於應由誰做起,與熱心社運的信徒同行,陳龍斌認為每一位信徒,以至各堂會本身都有責任。他觀察到,雨傘運動期間很多信徒都曾參與,其中最掙扎的問題是選擇社會還是教會。他們進取的立場,可能會換來被堂會放棄。他所屬的UCC主張,只要信徒心中有上帝,那麼他仍屬於教會的,不受原本所屬堂會的限制。


陳龍斌


教會是信徒的靈性資本

於答問部份,有人問及這些熱心社會運動的信徒可能已經離開教會,而教會又可如何幫助他們。張達明回應稱,他觀察到仍然有一群年輕人仍不言棄,對未來仍感樂觀。現今他們並非完全死心,只是需要一個契機,重新燃亮他們。他相信只要有人不放棄,未來仍會有希望。陳龍斌認為教會既非這些信徒的資產,亦非負累,而是靈性資本,互相鑑察。靈性生活談的是要表裡一致。可惜,部份人表裡不一。對於部份熱心社運的信徒選擇進入政壇,陳龍斌認為教會對他們真正的要求是不可成為政客。即使他們犯錯,亦不能盲撐。

有份出席講座的觸動輔導中心性治療及家庭治療總監程翠雲補充,她留意到雨傘運動直接導致不少家庭兩代人之間產生衝突。對於如何處理憤怒,需要時間、愛以至死亡。有時甚至因著生離死別,才能驅使家庭產生改變。另外,她亦同意社運青年並非只有意見領袖才需要被關心,很多一般的熱心社運信徒同樣需要。

有會眾表示感到於自己所屬教會沒人牧養她,而對於今天時局,教會的回應依然離地。講座主持人歐建樑(春麗)指出,本港部份牧者的確對香港實際時局一無所知,是十分正常的,而他為此現象感到可悲。程翠雲則認為有時信徒不可太依賴牧者,他們都會有其限制。與其累積失望,不如自己尋找可被牧養的地方或自我裝備,反而會更好。

信徒與教牧立場差異是正常

陳龍斌則認為,在歷史中很多人可能有生之年都看不見社會發生改變。但他強調首先要「革自己的命」,讀好聖經。教會的語言就是聖經,若不讀好聖經,猶如自我噤聲,經文意思就被曲解。他承認,現時沒有任何一間堂會可以全方位牧養信徒,不同堂會各有擅長。我們是屬於耶穌基督,無需限制於只在一間教會被牧養。

另外,陳龍斌認為我們要弄清楚自己是基督徒,釋經時不可被自己的政治立場主導。張達明認為每個人對事情的判斷都有差異,成長的背景是一大因素,從而影響對經文的理解。現階段對上一代人不需有不切實際的期望。我們需要接受立場上的差異,有些人的確會對政治冷感。他建議可找志同道合的同行者,互相勉勵。

於總結部份,陳龍斌認為今天的年輕信徒重視真實的關係,需要成為他們的同行者,彼此勉勵。今日香港社會仍需要我們守護良知,不過挑戰是如何藉群體鑑察自己,彼此守護。

張達明則認為作為同行者,要先檢視年輕信徒的生命光景,敏銳地聆聽他們。面對今日的環境,即使無人支持,都要堅持下去,做正確的事。

 
新聞照片:

 



其他新聞快報
以色列通過猶太人自決法案 正教會大主教籲國際社會反對惡法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ILT培育台灣青年領袖 東美中會張培理牧師分享世代差異 (教會公報)
從認識聖經復興教會 南布青年幹訓 (教會公報)
鹿谷製茶體驗在地信仰 總會大專行動靈修 (教會公報)
第4屆全球婦女庇護安置大會明年11月台灣登場 (教會公報)
完整新聞照片錦集

  台灣聖經網酷卡開放免費索取,一起分享好網站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