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新聞提供者: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完整新聞及原始連結】
【時代論壇訊】
無論是甚麼地方,身份認同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人們渴望透過建立自我身份認同團結同儕。在建立過程當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逐漸建立出本土意識。面對本土意識日益濃厚的香港,信仰群體應如何面對?「非閱本土——從宣教與神學反思本土現象」公開講座早前假中國神學研究院禮堂舉行。講座請來該院實踐科助理教授葉美女士及神學科副教授李耀坤博士主講,神學科助理教授黃國維博士主持。葉美透過昔日在蘇丹宣教的經歷,對比香港建構身份認同的現況,從而得到啟迪和反思;李耀坤從共同體的神學論述出發,指出信徒在信仰群體當中應該自由和有尊嚴地與他人相處。
其後李耀坤借用奧古斯丁及奧唐納文(O’Donnovan)對共同體的剖析釐清本土現象背後人性論的基礎和倫理意涵。李耀坤認為本土論述背後經常提及「命運共同體」是承繼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民族是想像共同體」之說法。李耀坤指出神學方面早已探究人類形成共同生活的議題。奧古斯丁認為共同體是「一群聚集在一起的理性存有(rational being),他們藉著同分享大家所愛之事物(to share the things they love)而聯合起來」。奧古斯丁的論述基礎是「所愛的共同事物」(common objects of love)。李耀坤補充指當共同事物愈好,共同體就更好;共同事物愈差,共同體就更差。
政治神學家奧唐納文則使用「分享契通」一字(拉丁文為communicatio)形容共同體,當中「共同擁有某些事物」(holding something as common)的觀念與奧古斯丁論述相似,而核心是語言溝通。奧唐納文認為就算是分享食物,人都會將分享食物賦予不同意思。換言之,「分享契通」是指參與者賦予事物一個社會重要性(social significance),否則人生命會有很大虧損。李耀坤指出,分享所愛的共同事物會形成共同自我認識、確認對方為共同體一員和生出對共同體的愛。另外,奧唐納文認為特別具代表性的事物是構成共同體核心的重要一環。它引導人如何理解世界以致自己如何在世界生活;給予成員共同身份與及將身份承傳。奧唐納文指出所有共同體都是本土,而地方是共同體成員經過「分享契通」的結果,使地方擁有獨特性格,亦使人產生對地方的歸屬感,從而推動他們在文化、政治等方面的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