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閱本土——從宣教與神學反思本土現象」 李耀坤:信徒須提防成專制意識形態 (2016年07月07日)

新聞提供: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時代論壇訊】

無論是甚麼地方,身份認同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人們渴望透過建立自我身份認同團結同儕。在建立過程當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逐漸建立出本土意識。面對本土意識日益濃厚的香港,信仰群體應如何面對?「非閱本土——從宣教與神學反思本土現象」公開講座早前假中國神學研究院禮堂舉行。講座請來該院實踐科助理教授葉美女士及神學科副教授李耀坤博士主講,神學科助理教授黃國維博士主持。葉美透過昔日在蘇丹宣教的經歷,對比香港建構身份認同的現況,從而得到啟迪和反思;李耀坤從共同體的神學論述出發,指出信徒在信仰群體當中應該自由和有尊嚴地與他人相處。

不同的人也建構種族性

葉美在中國神學研究院任教前是一名身處蘇丹的宣教士,她透過蘇丹呂巴族人(Nuba)的例子反思香港的本土現象。她指出蘇丹政府在身份認同及人身安全上迫害呂巴族人,如強迫族人相信伊斯蘭教、有目標追殺知識份子及藉阿拉伯化教育使族人忘記自我身份等。因此,呂巴族人渴望重整種族性(Ethnicity),同時極力抵抗政府,甚至有不少人獻上性命。

葉美繼而分析呂巴族人如何建構種族性,再透過呂巴族人的例子檢視香港現況,當中有三個元素:第一,血緣關係。呂巴族人以身體外型(Physical Body)及自身獨有的名字建立身份,香港人則以行為表現和口音分辨你我,二者都是處於一個正建構身份的狀態之中;第二,共有歷史。呂巴族人和香港人都是先以地理位置建立身份認同;第三,共有記號,包括宗教、節期、習俗、其他群組的聯盟等等。葉美指出香港人有承載深層價值的節期,如六四和七一大遊行。她亦指明香港人對少數族裔聯盟,同時排斥內地人。

最後,她回應種族建構與重塑是否反動時引用出埃及記一章的經文,說明以色列人在約瑟死後被埃及人苦待。她引述萊特(Christopher Wright)《宣教中的上帝》一書指出這是一場「一場國家發動的種族淨化」。然而,上帝全面拯救以色列人,在文化、靈性、經濟等方面重建以色列人的種族身份。

本土意識透過分享體現

李耀坤從神學角度分析教會怎樣看待與回應本土現象。他首先回顧香港本土意識發展。本土意識發展是在六十年代末左右開始,戰後嬰兒慢慢長大。適逢六七暴動,令他們思考本土問題,牽動了七、八十年代政治及文化方面的本土運動。其後六四事件亦對九十年代及○○年代的本土運動有影響。時至今日,雨傘革命後令本土意念在政治界及大專界中蔚然成風。他指出現今香港本土運動所關注的議題有三個:第一,守護香港獨特歷史文化體系;第二,提升香港人的自我身份認同;第三,爭取政治自主性。

其後李耀坤借用奧古斯丁及奧唐納文(O’Donnovan)對共同體的剖析釐清本土現象背後人性論的基礎和倫理意涵。李耀坤認為本土論述背後經常提及「命運共同體」是承繼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民族是想像共同體」之說法。李耀坤指出神學方面早已探究人類形成共同生活的議題。奧古斯丁認為共同體是「一群聚集在一起的理性存有(rational being),他們藉著同分享大家所愛之事物(to share the things they love)而聯合起來」。奧古斯丁的論述基礎是「所愛的共同事物」(common objects of love)。李耀坤補充指當共同事物愈好,共同體就更好;共同事物愈差,共同體就更差。

政治神學家奧唐納文則使用「分享契通」一字(拉丁文為communicatio)形容共同體,當中「共同擁有某些事物」(holding something as common)的觀念與奧古斯丁論述相似,而核心是語言溝通。奧唐納文認為就算是分享食物,人都會將分享食物賦予不同意思。換言之,「分享契通」是指參與者賦予事物一個社會重要性(social significance),否則人生命會有很大虧損。李耀坤指出,分享所愛的共同事物會形成共同自我認識、確認對方為共同體一員和生出對共同體的愛。另外,奧唐納文認為特別具代表性的事物是構成共同體核心的重要一環。它引導人如何理解世界以致自己如何在世界生活;給予成員共同身份與及將身份承傳。奧唐納文指出所有共同體都是本土,而地方是共同體成員經過「分享契通」的結果,使地方擁有獨特性格,亦使人產生對地方的歸屬感,從而推動他們在文化、政治等方面的訴求。

最後是在兩者基礎上探討教會在本土訴求上可以盡上甚麼責任。李耀坤指出三個向度:

第一,提醒共同體之有限——共同分享還是全面效忠。信徒不應輕視上帝所賜的信仰共同體的重要性,因其培育信徒生命及傳遞信仰價值。可是,共同體提供的意義結構即使再可取也要提防自我絕對,成為專制的意識形態。信徒亦應盡心盡意效忠信徒的共同核心——主耶穌基督。

第二,維護共同體的美善。共同體「所愛的共同事物」可以符合真理,反之亦然。他承認歷史中有共同體選擇謊言作為「所愛的共同事物」,例如日本出版社修改歷史教科書以圖淡化南京大屠殺等史實。因此信徒有責任幫助共同體持守真理。

第三,保持共同體開放。信仰群體對群體身處之地有特別責任,但李耀坤提醒教會是有「大公」(Catholicity)的特質,全世界教會要建立同一個基督的身體,所以教會不應因地域所限而不關心地域以外人群的需要。最後,他認為本土重要性是一個生命相遇、分享交通的家,每個人在家中都希望有尊嚴和自信地與人交往,這才體現本土意識的價值。

「非閱本土——從宣教與神學反思本土現象」由中國神學研究院主辦,於七月四日晚上舉行。講座共有約二百人出席。


新聞照片:


←前一篇 下一篇→
Created: 2016年07月07日

原始連結 基督教新聞中心 台灣聖經網 中華基督教網路發展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