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新聞封面圖

「佔領中環」的信仰與理性──專訪戴耀廷

採訪、整理:羅民威

2013年03月25日

來源: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部份內容】 推薦: 推薦 31 分享: 分享至 LINE
今年初,一篇討論公民抗命的財經報刊文章,觸發「萬人佔領中環爭普選」討論不段發酵,至今不息,再發展成行動七步曲,還有北京以「加設預選的普選」針鋒相對。這一切,戴耀廷都始料不及。他說自己成了一台戲,給世人觀看。

  事情變化之快,這篇專訪註定一刊出就有點過時,卻是思考「佔領中環」的中途站,思考為了香港的公義與未來,我們可以做點甚麼。以下為今期《時代論壇》專訪戴耀廷的部份內容:




戴:戴耀廷(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
羅:羅民威(《時代論壇》總編輯)

「走下去」的信仰反思動力

羅:現時你推動「佔領中環」,到了甚麼階段?

戴:現在仍在醞釀期,和不同民間團體、政黨和學生團體接觸,還有媒體。可能還會繼續一段時間,還是在「傳道」過程之中,不過開始會做組織工作。「佔領中環」的《信念書》已草擬好,三月底會開記者招待會。

羅:早前你對傳媒說有「隱晦的壓力」,現在這些壓力是否仍然隱晦?

戴:因為「隱晦」,所以也談不到的了。倒沒有直接壓力,只覺疲累,經常四出傾談,人疲累就自然緊張。我的生活節奏亦全改變了,會很不習慣。事情發展下去,可以預見很複雜,亦會有很多事情你不能預見。壓力是來自「如何繼續下去?」。

羅:有沒有信仰的推動力,支持你在疲累中繼續走下去?

戴:我在信仰層面的信仰反思是基礎。二○一一年正值我在大學的大休年,原打算寫書,但到了最後幾個月卻做回公共神學和法律公義的關係,寫了一篇文章,一二年在澳洲出版,後來譯成中文,一三年一月在《中國神學研究院期刊》刊出,同期我在《信報》的文章也刊出了(〈公民抗命的最大殺傷力武器〉,一月十六日)。我覺得神讓我在信仰上先反思法律公義與公共神學的關係。我原本也不大醒覺這一點,不過我有一位新的研究助理是基督徒,協助法律與宗教的研究項目。為了讓他了解我的想法,我給他看了幾篇自己的文章,看完之後他說:我在裡面好像看見了「佔領中環」的影蹤。......

是公民參與運動 不是教會參與運動

羅:論到「佔領中環」,你曾提及希望有宗教人員參加,至今宗教人士可有甚麼回應?

戴:朱耀明牧師已一同工作,遲些香港教會更新運動等亦會舉辦相關活動。教會領袖方面暫時仍未有直接接觸去談。有趣的是,在不同場合之中,有記者和金融界朋友找我談,我原沒有期望對方是基督徒,他們卻要談信仰層面的事情。過程中也見到很多基督徒有思考和認同。

......

羅:你期望有不同階層的宗教領袖參與,但他們也要面對教會內不同政治傾向的人,若要參加,如何交代?

戴:其實整個行動是一個公民參與的行動,而不是教會參與運動。當然堂會要交代的是神,而不是人。有數間堂會已約了我去他們的團契分享,大家可以討論,然後自行作神學反思,認為符合信仰的,可考慮簽(承諾書),若不然就不簽。也可能他支持「佔領中環」,但認為自己未去到付出這樣的代價的地步,未必自己參與──這行動始終是要付代價的。每個人在不同階段有不同歷程,就算他認同你,也不一定要現在參與。

甚麼公義值得犯法來爭取?

羅:對不少信徒來說,奉公守法是當盡之義。你為何相信,上主會喜悅你鼓勵人犯法?甚麼樣的公義,值得以犯法來爭取?

戴:這也是我在神學反思中得出的結果:新舊約聖經很強調公義是照顧弱勢社群,讓他們的基本權利不受剝奪。用甚麼制度來做到這點?人類歷史的發展有很多不同經驗。以憲政制度為例,雖然不完美,但很多方面都很受基督教思想的影響。......

  當社會制度和法律制度不公義,下一步我們就會問:信徒可以做甚麼履行公義。制度不公義需要制度性的處理。若我們認為香港社會有很多不公義是源自制度的,尤其是欠缺民主憲政制度時,我們就要問如何使這憲政制度得以出現。在香港歷史裡所有可以用的方法差不多都用了,仍未推動到改變,就要想最後一著,以非暴力來做......

當身邊人開始問「你會否去?」

羅:你們初步找一萬人,不少知名人士表態參加,有否讓一般市民卻步?

戴:我沒這印象。我所認識的一般人群體,一聚首就談「你會否去?」,各自在思考。

  反而我跟朱耀明和陳健民談後有點修正:一開始時我們要求參與者必須公民抗命、要自首和不抗辯。現在我們想應該讓參與者自行計算參加的代價,願意付出多少──總會比現在多,否則不用參與「佔領中環」──但可以開放,例如不參與公民抗命,但參與支援工作;或是願意公民抗命,但不願意自首,只會靜待拘捕;當然也希望有一班堅實的──於是參與者可以有點選擇。人因應生命所處階段,可付出的代價也有程度不同。......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 回到新聞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