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邢福增:愛國不能簡化成無條件擁護

「談基督徒與愛國」講座

2012年11月06日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推薦本篇新聞 : 31


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舉辦的「天國崛起──回應『國民教育』系列:天國子民•世界公民──談基督徒與愛國」講座已於十一月二日晚上在禧福協會禮堂舉行。是次聚會邀得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邢福增博士、中國神學研究院副教授李耀坤博士以及香港基督徒學生福音團契團契部主任蔣文忠作講員,約七十人出席。

愛國不能簡化成無條件擁護

邢福增指宗教自由與公民權利息息相關,不能分割,又指教會不能將任何的意念或思想絕對化。他指出,早在五、六十年代,有不少內地教會的領袖已撰文表明會全心全意接受黨的教導,使國家能讓教會繼續運作。在面對中國政府時,「愛國愛教」的概念成了一直套著內地教會的金剛圈。在中國政府眼中,基督教使他們聯想起帝國主義和西方的列強侵略,認為基督教是其中一種侵華工具,因此基督徒需要被「教育」。根據鄧小平的說法,愛國是愛共產黨領導的中國,是要人民滿足國家訂下來的要求。教會對黨的效忠表示政治上的團結合作。在改革開放後,「唯穩」是官方講求的意識形態,教會亦要一致地追求社會穩定和諧,這形態被絕對化,不能被挑戰。同時政府亦將民族主義等同愛國,到今天也沒改變。

邢福增亦表示,國家宗教事務局於二○○五年向教會發出《愛國主義教程》,指導教會應以國家為首,「信徒努力地將國民身份與其宗教身份結合,形成本土化的福音,是有好處的,但愛國絕不能簡化成對國家無條件擁護。」教會與國家的分離並不等於宗教與政治分離,信徒應對社會事務多關心,不平則鳴。

國家與教會各有不能僭越的任務

李耀坤則從德國牧者一九三四年發表的《巴門宣言》的角度,解釋教會與國家之間的關係。他指宣言中清楚提及國家與教會的區分,但不應以「河水不犯井水」的眼光看待兩者,因國家與教會都有共同的主。教會需要不斷提醒國家她的權力有限,亦不能全面效忠國家。他指當時德國基督教嘗試本土化,與民族文化結合,信徒組織新的教會,訂立新的章程,教會亦與柏林政府自願協調、同步化。因此一群牧者便起來成立認信教會(confessing
church),並草擬出巴門宣言,說出信徒應堅持甚麼信仰原則。「該宣言處理教會與國家的關係,亦承接了宗教改革時的神學傳統,是二十世紀教會的具體應用和反省,引發我們思考教會與國家的關係。」宣言指教會的使命是要把上帝的恩典傳至萬邦;國家使命則是要維持世上的公義與和平。國家與教會各有使命,兩者之間不應有混淆,當越過彼此任務時便有問題。李耀坤又提及,教會有特別任務,要提醒國家和人民,大家活在上帝主權下。被管治的人民也有政治責任警醒自己所作的。愛國並不應是盲目的順從,基督徒應成為有責任和主動的公民,並主動思考如何維護公民社會。

以基督為中心的公民門徒

蔣文忠則以內在向導提醒會眾公民門徒在世上有基礎,就是以基督為中心,要回應主的呼召須對主有信心,「香港多方面與國家有聯繫,因此絕不能獨善其身,教會也不能脫離現實環境去思想教會的事。」蔣文忠又指,愛人不應受到國族身份限制。基督徒可以愛國,但不能把國家凌駕上帝。此外,神的愛是活著的真理,愛與真理不能分開,信徒須在真理中分享愛,因此愛並不是不批評一些做得不對的事。耶穌基督就是一個宣告真理與愛的好榜樣給我們跟從。他又指,愛會使人得真自由,人性能否實現就在乎我們是否擁有這份真自由。蔣文忠在回答台下問題時亦指香港教會較少討論公共議題,一些關心社會的青少年亦會被勸不應發聲,這都是大家值得思考和關注的。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