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忠言逆耳──專訪曾思瀚

羅民威

2012年04月30日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推薦本篇新聞 : 31


三年前舉家從美國來港到香港浸信會神學院任教,著作和「粉絲」甚多的曾思瀚教授,今年八月會改變在浸神的合作模式,任教密集課程以及籌劃哲學博士課程。雖然新居在美,以照顧家庭適應和子女教育,但曾思瀚仍會有相當時間在港宣講,著作也相信更多。

  回望這段日子,曾思瀚很感激曹偉彤院長給他這個事奉機會,以及一眾同工友好的支持。在轉變前夕,曾思瀚談及這些年在香港的教會觀察,一貫的坦率直言。以下為部份內容:



曾思瀚手上的啞鈴重四十四公斤,他常用來在辦公室健身。


羅:羅民威(《時代論壇》總編輯)
曾:曾思瀚(香港浸信會神學院新約副教授)

羅:你覺得這三年,香港教會在面對甚麼問題?

曾:我覺得香港和北美兩地教會有一相似之處,就是對娛樂性非常著迷,那可能跟電子資訊革命有關,你看地鐵裡的人都在只顧按手機,這現象比美國更多,也許因為這裡近東京等發展電子媒體的中心點,這些電子媒體比美國更廉宜更先進。從某程度來說,香港這裡受電子媒體革命的影響是大於美國的。

  當人常以娛樂成為其生活的一部份,教會能否和它們競爭?教會又是否要和娛樂競爭?若教會要融入娛樂因素,成份要多少?一般來說教會是希望生活像一另類群體,以生活和社會上的善工來改變社會,可能在改變社會的環節上面帶出一個Missional的動機,那是一個本地宣教策略,讓人看到教會是一另類群體。另一種是將社會帶入教會,教會受社會種種不同的做法(例如在講道、音樂加入更多娛樂性)。當然兩者是可以平衡的,始終將社會帶入教會的好處是進來的人會覺得舒服,壞處是你未必能完全將福音的獨特性表達出來,也未必能注意到這些富娛樂性的音樂的深度和神學反思......

羅:神學院有其前瞻性的角色,那麼機構又有甚麼角色?

曾:在最健康的處境下,其實神學院也不需要的,只有教會,如第一世紀般,當時有使徒也有先知;他們既不必懂原文,因為那根本是自己的文字;也有相當的學識如保羅,有跟從過耶穌的如彼得。但現在已沒有這些人。其實有機構和神學院的出現是補教會的不足,因為教會不可能做盡所有的事情。機構若能將真正的福音內涵表達出來,是值得我們支持的,因為它做到教會所做不到的。教會是需要支持這些機構,不是關起門來以為只將堂會愈辦愈大便成......

羅:幾年來有沒有一些關乎機構的事件值得大家停下來來思考?

曾:例如方舟事件,去年我們搞了五二八的講座,我感到其實坐在台上的,見解也各有不同,有關乎聖經,也有關乎考古。很可惜當我們把信息傳出去時,很多人被扣帽子,其實我們只是關心教會和機構,不算太公平──當然公平也不是自己去爭取的,在乎上帝。也有人嘗試在我Facebook的私隱部份找些東西,公開放在他們的刊物上。這些事情讓我更確認教會滿有罪人,可能會不擇手段地達到他認為的傳福音目的。我當他是好意的,以不大正當的方法來做,是對是錯?......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