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志松芒雕石壺 創作領略生命
2012年04月14日
身障工藝家盧志松擅長石壺雕刻,他曾為信仰,挑戰芒雕,創作百餘件超米你石壺,尺寸最大僅1.6公分,最小0.3公分,比米粒還小,透過「掌中百壺」,領略生命缺陷的意義。
位於苗栗竹南的天仁茶文化館舉辦盧志松石雕壺創作展,展出近百件作品,其中鮮少公開展示的「掌中百壺」是桃竹苗地區首次亮相,100把以珊瑚微雕的小茶壺,放置在等比例的手掌模型上,讓觀賞者莫不嘖嘖稱奇。
天仁茶文化館館長陳亦若表示,盧志松是台灣工藝中心評選出137名國家級工藝師之一,也是唯一一位重度殘障者,多採用台灣在地特色石材,順應石頭特性發想創作,作品不僅洋溢天然雅趣,更充滿創作熱情及對土地的情感。
但16歲以前的盧志松可不像現在擁有旺盛生命力。53年次的盧志松今天現身展覽會場分享創作理念,他說,自己出生在澎湖西嶼的小漁村,10個月大時,因為罹患小兒麻痺,無法像一般人正常行走,「16歲前,像隻壁虎,靠著2隻手在地上爬行,常遭受異樣眼光」。肢體的缺陷讓他曾經討厭生命。
盧志松指出,年少時他愁苦不堪,一天到晚想著生與死的問題,直到16歲那年,前往高雄學習貝殼加工,接觸雕刻藝術,才逐漸開始「扭轉生命」。
盧志松在因緣際會下,獲得企業家支持走向石壺藝術創作,作品靈感均取自生活或生命的反思,返鄉時看到船邊飛躍的海豚,他創作海豚壺;為了刻劃記憶中的老榕樹,以石材雕出年輪枯木外觀的安特之樹靈公壺,最具代表性的則是「掌中百壺」。
因為信仰,盧志松感謝上帝將他創造成有缺陷的生命,讓他獲得多數人無法擁有的體會和經驗,他想以挑戰性作品回應神所賜給他的生命,於是33至36歲那幾年,他在不使用放大、顯微工具下,進行超迷你作品創作,其中最小的壺身寬度僅有0.3公分,比米粒還小,壺蓋還可打開,功力一流。
盧志松說,石雕壺失敗率遠比陶土高,一旦下錯刀,造成破裂就無法回復。每次創作,都是憑著感覺一刀刀循著石頭的脈絡前進,「就像自己的生命一樣,每個時期心靈如何改變,求神給我幫助,一直找就不斷得著」。
他指出,石頭看似笨拙,未經動刀雕琢,永遠不知裡面有著甚麼樣的寶,「但只要開始,就能循序漸進發現它裡面蘊含的美」。
盧志松透過石頭蛻變,領略出自己生命的改變,他說,他將看似不起眼的石頭化腐朽為神奇,「就如同我的人生一樣」。
網友回應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