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宣教士 嫁給泰北阿卡人
2012年01月22日
中學女教師求主為她打開泰北阿卡族宣教的門,做夢也想不到後來打開了的是婚姻的門──嫁給阿卡族傳道人為妻,更藉此搭起了兩地人民的橋樑。
黃瑜楓在中學當教師時,已對泰國阿卡族(Akha)情有獨鍾,自第一次短宣後,十多年以來,所有年假都去了泰北短宣,五年前決心將短宣變長宣,長居泰北清萊市。因為要與當地人結婚,身分的轉變使她未能符合香港的差會對宣教士設定的條件,但這也無損她的宣教心志,在母會(宣道會宣德堂)的支持下,她與阿卡族丈夫同心服事清萊市的阿卡族,特別是遠離家鄉的青少年;去年定居清萊市,打算未來建立教會。
雖然沒有從差會獲得宣教士的職銜,但瑜楓沒有身分迷失的危機,仍很清楚自己領受的是宣教的呼召,做的是宣教工作。「我也要面對宣教士所面對的處境,在當地人眼中仍是外地人,只是我有特別之處,就是嫁給了當地人。」
克服各方面差距
這段異地情緣是瑜楓以前作夢也沒想過的。
阿卡族有重男輕女的文化傳統,而當地的宣教士都是雙雙對對的夫婦,單身姊妹似乎不容易進入這個群體。瑜楓求主為她開路,其間想過自己會不會嫁給一個對阿卡族同樣有負擔的弟兄,然後一起宣教呢?但歷年來帶領的短宣隊,單身弟兄甚少,姊妹就有很多,機會看來渺茫。她的爸爸獻計,跟她說,嫁給一個有經濟實力的男人,那不就可以去泰北做扶貧工作嗎?
但神的道路高於人的道路,神帶領她去到一個阿卡弟兄──張所文(中文名)面前,然而,這是令人詫異的配搭。除了文化和語言外,二人無論在教育水平、年紀和高度上都有很大的差距。瑜楓大學畢業,又在建道神學院獲碩士學位,而所文在進入當地神學院前只有中三的學歷;在年紀方面,瑜楓比所文大五歲;在外型上,瑜楓雖是矮小的香港女性,但所文比她更矮。面對各方面如此大的差距,他們經過深思熟慮後才決定走在一起,對未來的適應也作出心理準備。雖然如此,但婚後才能深入認識真正的對方,因此仍免不了震盪期。
婚後的震盪期
婚姻的考驗是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雖然相信同一位神,但彼此的屬靈觀因受著各自的文化影響也會有差異,碰撞的時候就更激烈了。在這方面,瑜楓首先想到的是聖潔觀的差異。在新婚的頭三個月,因生活習慣不同惹起不少的爭吵。在香港長大的瑜楓眼中,阿卡族對聖潔有很嚴謹的要求,尤其在行為上的表達。她一面讀聖經,一面啃麵包,是自然不過的事情,但所文認為是對神不敬,甚至是褻瀆神。他也無法接受太太穿著睡衣讀聖經,以及把聖經放在飯桌上,或是把果皮、飯碗和不乾淨的衣服丟在擺放聖經的桌子上,統統都是不合宜的。瑜楓沒有提出神學上的爭辯,卻慢慢地學會遷就丈夫的生活習慣。
「保羅教導,在甚麼樣的人面前就做甚麼樣的人,為了融入阿卡族文化,向他們傳福音,我也要這樣做,得改變自己的習慣,不希望讓丈夫覺得因為我而沒有見證。」她坦承改變不易,經過了幾個月才做到。
瑜楓在婚後實在有很多的適應,身為長女的她向來是作決定的人,且有領導才能,別人都聽她話,但在泰北就不同了,丈夫希望妻子順服,最後的決定由他主責。
對外也有許多需要適應的地方,尤其是與丈夫的配搭上。阿卡族傳道人的妻子都是扮演默默支持丈夫的角色,在教會只負責煮飯和兒童工作,絕少會講道和牧養。瑜楓明白自己在事奉上不應越過丈夫在他之上,何況她不懂阿卡語,在直接的傳道工作上發揮機會不多;探訪時在所文旁邊,只是不停微笑,心裡默默為丈夫禱告。她負責行政上的工作,如記錄探訪資料,以及與海外教會的聯繫。
雖然所文是傳統的阿卡男人,不做家務,但在瑜楓眼中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不會壓住她,不讓她發揮恩賜。所文畢業的神學院邀請瑜楓教書時,她起初擔心丈夫會感到壓力,但發現擔心是多餘的,丈夫反而支持她發揮恩賜教育下一代。
二人的配搭方式偶然也有些調整。所文不懂英語,當海外的短宣隊來探訪時,角色自然地有了轉變,瑜楓負責接待,輪到所文在旁不停微笑、端茶,但不會感到不快,他的謙卑深得妻子的欣賞。
從短宣到異地成家立業
許多人的宣教夢都是從短宣開始的,瑜楓也不例外,自一九九八年第一次參加短宣到泰北,以後每年都會至少去一次,更帶其他同樣有負擔的基督徒前往同去。最初她在中學任教,只能在暑假外遊,但因天氣問題,泰北短宣只能在二、三月舉辦;為了去泰北,她連高薪的教職也辭去,轉行當秘書。
為甚麼有如此大的決心呢?她說,第一次去泰北,被當地單純的孩童深深吸引,雖然生活貧窮,但很快樂,不貪別人的東西,又有求知欲,香港的學生在各方面都無法與他們相比。她的學生曾經把釘子放在她的椅子上,教學生涯就像天天上映電影《逃學威龍》一樣,為甚麼享有免費教育,卻仍無心讀書?她寧願將時間放在泰北的孩童身上,於是每年的年假不去其他地方旅遊,只去泰北短宣,還帶了其他人去。現在她的代禱者名單上已有二、三百人了,很多都是以前一起去過泰北短宣的隊友。
早在二○○○年,她已認識所文,當時他當她的傳譯,帶短宣隊到村落探訪。因著早期宣教士的努力,很多阿卡人信了主,但所文的村落是例外。小時候,他媽媽希望兒子學華語,將來有美好的前途,於是把他送到華人村一個茶葉生意老闆那裡打工,閒時在華語學校學中文。但工作太多,把身體弄壞了,當地一間教會收留了他和他的兄弟姊妹,造就了他信主的機會。
瑜楓每年短宣都會跟所文碰面,但直至二○○六年才開始談戀愛。所文在泰北不能上網,只通過電話和傳統書信與瑜楓來往,但郵寄服務不好,一百封寄出的信,瑜楓只收到七十封。他們各自在自己地方的神學院進修,但同一年畢業,又在各自的母會事奉一段時間後才結婚。根據阿卡族的傳統,在婚禮前會有訂婚儀式,他們在香港訂婚,去年一月在泰北舉行正式婚禮,同月底回港在瑜楓的教會有感恩禮,並且補辦婚宴。
這幾年間,瑜楓結了婚,前幾個月生了一個女兒,「好像在過山車上,但學會倚靠神,堅持下去,相信人生最大的祝福,就是做神要我去做的,這樣我才會開心。」
她現在努力學泰語,希望日後可以與年輕的阿卡人溝通,未來成為兩地的橋樑,讓華人認識阿卡族的需要,把資源帶到這個貧窮的地方。
後記
阿卡族源自雲南(內地稱之為哈尼族),幾十年前,大批阿卡族人移居各地,分散在泰國、緬甸、越南、寮國等地。居住在泰北的上一代阿卡人(非泰國出生),雖然定居了幾十年,但仍然不獲泰國政府發出身分證,一直被視為難民,活動範圍被限制在某些山區。他們不能享有國民的福利,但政府在生活的設施上提供有限度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