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范晉豪:忘掉一切仍能感受愛

「說書會:老年痴呆症」講座

2011年05月18日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推薦本篇新聞 : 31


由基督教文藝出版社及香港老年痴呆症協會合辦,香港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協辦的「說書會:老年痴呆症」講座,已於五月十四日城市大學田家炳演講廳舉行。講座由基督教聯合醫院院牧部主任徐珍妮牧師主持,香港老年痴呆症協會的主席吳義銘醫生、外務副主席錢黃碧君、義務秘書戴樂群醫生,和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龔立人博士、聖公會諸聖座堂署理主任牧師范晉豪牧師,以及老年痴呆症患者和患者家屬作分享嘉賓,旨在從專業角度了解老年痴呆症之餘,亦分享患者和家屬的心路歷程,吸引約二百人出席。講座內容稍後會出版成書,且在內容上有所增補。

失去能力仍不失快樂

吳義銘從醫學角度探討老年痴呆症,坦言每十個七十五歲以上的長者就有一位患上此病,亦即每人身邊至少認識一、兩位患者,但此普遍病症至今在醫學界仍是成因不明,且無藥可癒,只能舒緩病情。然而,「當人類平均壽命增長,面對身體衰退乃必經階段,倒不如積極預防此症,包括接受高等教育、保持心理健康,退休後仍活躍於社區活動等。」

錢黃碧君則指出老年痴呆症患者本身由懷疑到確診,需經歷五階段,這過程當中要適應自己記憶力、個性的轉變,甚至要面對這些轉變對工作、自理能力的影響,實非容易,因此不免出現各種負面情緒,影響日常生活和家人。她表示到了確診階段,最理想的是患者採取積極的回應方式,主動了解問題,並正面接納病情。

被大會邀請作嘉賓的患者關玉蓮正是以積極方式面對病情,她分享享受退休生活的心得:「時間多了,覺得悶就更應該花時間接觸別人、關心其他長者,多聊開心的話題,例如喜歡吃的飯菜等,很快便過一天。」

而范晉豪亦強調要正視患者的實況,他們不僅面對能力的衰退,而且是每天反覆的病情,患者自然缺乏安全感、自我形象低落。「這樣的情況下,他們期望的是無條件的接納,因人就算失去一切能力,亦不會喪失感受『愛』的能力。」

這是一個「家庭病」

錢黃碧君又指基於香港的安老政策是由社區照顧(家庭照顧),因此家庭成員須全力肩負照顧責任。當面對沉重的生理、心理、工作、社交和經濟壓力,或因患者的病徵而引致爭執時,家庭關係就變得緊張。「這是一個『家庭病』,有一位患者便整個家庭都受牽連。」因此她鼓勵照顧者除醫療服務,亦尋求社區支援,如有需要甚至可安排患者入住院舍及申請經濟援助。

講座上幾位患者家屬分享經驗時指,香港老年痴呆症協會提供的社區資源確實大大分擔了他們照顧患者的壓力,而且透過家屬小組,彼此交流心得和支持,既增長知識又提升心理質素。但當然,除尋求社區支援,幾位家屬亦在與患者相處的過程中汲取經驗,學習獨特的相處之道,例如當患者疑心或失憶的徵狀發作時,用創意的方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等。

范晉豪亦建議照顧者要接受無法控制患者病情的限制,因而無法有太長遠的計畫,只能活在當下,盡心照顧,有時在過程中反而能學會改變自己,從別人(患者)的角度思考,繼而重新認識自我。「但縱使如此,照顧患者仍是艱巨經驗,親友們應成為照顧者的『守護天使』,支持、陪伴,甚或分擔照顧的壓力。」

故事由家人幫忙說下去

戴樂群比喻痴呆症是讓人回歸孩童階段,雖沒自主能力,也沒具道德價值的人生目標等一般人所認同的「自我價值」,但透過與照顧者的互動,患者的生命故事仍在繼續。龔立人進一步解釋「自我」並非憑思考能力、人生目標等一人獨力建構的,而是透過社群的敘事,即人與人之間互相參與對方的生命而創造的。戴樂群舉例指就算家屬代替患者作決定時,都是參考對患者的認識,如對食物的喜好、個人歷史等,這過程也就是「敘事」,患者仍保有其「自我」,只是「故事由家人幫忙說下去」。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Stellar

每一個人都會老,希望我們都能知道怎麼去面對老年生活,而對於老人失智這樣的老人家,能更多瞭解與接納,使這些人的老年生活仍是有愛與尊嚴。

發言日期:2011/05/18

靜得

”老人化的時代”以悄悄進入這世代。如何與她共處、正視,是當今需做的事工。謝謝主,讓更多的人研究、付出。

發言日期:2011/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