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浣心:好奇心是成才必要條件
2011年01月11日
由天道傳基協會主辦「孩子成才攻略前傳」講座已於一月七日晚上假尖沙咀潮人生命堂舉行,由英華小學校長林浣心主講,分享她在協恩中學附屬小學及英華小學擔任校長的教學經驗和心得,由樓恩德牧師回應並推介書籍。大會估計聚會約有三百人出席。
盡信書不如無書
林浣心指出家長應聆聽孩子的分享,在過程中讓他們宣泄情緒。她即場與參加者做練習,示範如何有方法地讓孩子分享並表達情緒:「就像孟母那樣,孩子說完一句話就重複最尾的兩三個字。」她認為聆聽孩子是必須的,並特別強調觀察的重要性,因為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性:「坊間有許多兒童心理學書籍教家長如何讓子女成才,家長為了幫助孩子都會閱讀很多這類書籍,但為甚麼不觀察自己的孩子?孩子正正是最好的書,多讀就知道應該怎樣教他。」
她編輯書籍《童心字典》時,將CHILDREN一字分拆成Care(關心)、Home(家庭)、I(我)、Love(愛)、Dare(勇敢)、Rest(休息)、Enjoyment(享受)、New(新鮮),請不同的孩子就上述詞語表達個人看法。有孩子認為關心是「媽媽每日每天問我和弟弟有沒有大便」;家庭是「豬欄,每隻豬都要肥肥白白」、「要有一個愛美的媽媽,但一定要有肯工作的爸爸」;勇敢是「零雞蛋 + 雞毛掃 = 受得住」;休息是「媽媽外出的時間」。她強調了解孩子的重要性:「了解孩子,在教導時自必事半功倍;不了解,則會時常硬碰。特別到了青少年階段,關係可能在小時候已經破裂,就更難處理。」
好奇心是成才的必要條件
她認為普遍孩子都好奇,可是成人總害怕回答問題,但「其實這些日子不會很長,我們應珍惜這段日子,也不必需懂得如何回答,只是利用這個機會培養孩子的好奇心。這是成才的必要條件。」
她舉出○三年獲頒勳章後,不少學生寫信給她問其年齡。其中一個小一學生寫第一封信:「校長我估您有六十歲!」她回信問他如何得出這結果,該學生在一星期後回覆:「因為校舍在六十年前建好,您在那時出生,個個同學都是這樣說……您今年可能已經六十一歲!不過看來又不像,神給您美麗的臉,我六十歲時也想像您一樣。」她藉此指出孩子有動機執筆寫信,是因為校長曾回信表示想知,於是要證明自己。「從信中更可見該學生的多元智能,例如推理智能、與人相處、社交技巧。他完全能表達想說的話。」
態度溫和但原則堅定
她指出從觀察所得,有時家長會以惡毒的說話責罵孩子,她舉出學生的信件為例,他說媽媽罵他「同弱智無分別」、「盲字都唔識多個」。她認為應該引導孩子思考,例如男孩子在集隊前在書包間跨來跨去,她就站在「跑道」的終點,孩子到達就問他「在這裡跑會有何問題」、「如果你受傷了會令誰傷心」:「原則要堅定,但態度必須溫和。通常要把孩子帶到一邊,當眾不顧儀態地指罵,兩方只會愈來愈大聲,孩子也因而對責罵抗拒。」
她強調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之處,雖然女孩一般較男孩早熟,但也有個別例子,因此家長必須多觀察自己的孩子,摸索出合宜的教導方法。「曾有個學生在校園對同學拳打腳踢,某年的華服日他穿龍袍回校,每個老師一見他就請安:『皇上吉祥!』自我形象開始轉變。其後他遲到想乘升降機,老師看見就說:『皇上,你的年代並沒有升降機!』於是他匆忙地跑上課室。」
她認為幫助孩子發揮長處有助改善其短處。她以一四年級學生為例,他在情緒管理上有困難,不時會發脾氣。她在對話中得知他一直有留意學校的蟻,於是叫他在暑假時做報告研究蟻出沒的地方、品種等,他更詳列不同滅蟻方法的優劣。她直言:「我簡直將他封為螞蟻專家!直到○五年有紅火蟻出沒,《明報》知道我們學校有這位專家,於是和他做專訪,刊登在港聞版。」
樓恩德回應時表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除了受外在的影響,還會受內在心靈的影響,並引用箴言鼓勵家長建立孩子的心靈,並「讓孩子擁有一本他們能夠閱讀的聖經作為人生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