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劍玲:割盡田角是問題所在
2010年12月07日
由大公神學工作室、基督徒學生運動、婦女基督徒協會、飄流製作合辦的「誰是魔鬼.鬼神作為抗衡地產商的力量」公共神學論壇已於十二月四日晚上假塔冷通心靈書舍舉行,由基督徒學生運動成員秦晞輝主持,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講師馬國明、文化評論人陳雲、基督徒學生運動執行幹事劉劍玲、大公神學工作室吳國偉宣教師主講。超過三十人出席聚會。
馬國明指出現時的豪宅只有大型商場,而沒有地舖,「使香港失去街道文化」,而「香港人的生活被地產商主宰」,無論是超級市場、電等等都會受他影響。他引用歌德《浮士德》中對魔鬼梅菲斯特的描述,強調將地產商稱為魔鬼實有其合理性。例如浮士德問魔鬼的名字,「知道牠的名字就知道牠的本質,正如現時很多八卦雜誌的報道無孔不入,只要一提富商的名字,已知道他們的本質為何。」又如魔鬼向浮士德說牠是「a part of the power that always wills evil, that always does good」,「地產商的問題就是賺錢賺到盡,又用手段推高樓價,囤積土地等等。他們卻『樂善好施』,政府又設關愛基金讓他們行善。」
劉劍玲接著分享她過往與大學生查經的成果,經文為太廿五21-46,並從中就「餓、渴了、赤身露體」等想像。「在耶穌時代,可能因為天災或苛稅引致失收。不過猶太文化傳統中有禧年制度,以及定明收割時不能割盡田角,而現時地產商就是要賺盡、不給人吃的。」她指出雖然現時有不少社福機構會派飯、政府有綜緩,「但從社會公義角度看來,問題就在於他們賺盡。」她認為主禱文中的是一個公平公義的世界,就是上帝國的降臨,每個人都能有尊嚴地活著。
陳雲指出善有善報的觀念最早見於《易經》:「積善之家,必有餘興。」後來佛教在中國發展,他認為在佛教的「布施」中,財布施相對較易,「其目的在於去除我執,而布施時不著相,所謂『無相布施』就是不想著回報、不覺得自己正在布施。」他又引述梁武帝行善積德,後來問達摩祖師自己是否接近了悟境界,達摩祖師直斥其非,認為他行善時著相。布施不能消減罪惡,懺悔其實只是入佛寺、打坐前必須做的事,與消減罪惡是不同的概念。
陳雲認為動用宗教語言能提供空間,「不會一下子有激進的回應和陷入道德激憤之中。」馬國明則指出錢的最大威力在於將所有事物同質化:「錢成為衡量一切的標準,利用宗教語言則能保持稜角,回應同質化的問題。」劉劍玲則引用楊牧谷的《基督書簡》,指出「雖然一般認為啟示錄主要提及災前災後被提等問題,但其實不是這樣『神化』的書卷,反而結合時代背景寫成,正正是宗教稜角的體現。」
吳國偉認為,既然神父判斷誰是魔鬼,這是他的專業。「我們反而要思考為甚麼他有這樣的表達,無宗教信仰的人也能有所討論,重點並不在於討論魔鬼是不是一個靈體,而是一些負面特質,仍能進行政治社會分析。」
有與會者認為現時問題應該在於物慾,李嘉誠只是代罪羔羊,反而應著重批判無止境的慾望。劉劍玲引用羅國輝神父所用作回應的太十六21-28,指出體貼神的意思是「背起十字架跟從他」:「十字架是刑具,經文的意思就是要背起刑具抵抗不公義。」有與會者認為香港人買股票,在某程度上要承擔「魔鬼的罪名」。吳國偉回應時提出「財富原罪」,指出中國內地在六四後,嘗試以金錢維持社會狀況,財富不斷膨脹,「但這是建築於犧牲和血的財富,反而成為國力的根源」。他認為這種宗教語言有助增加想像空間,而「參與於邪惡勢力」其實有個秩序,不能說一般股民、大家樂消費者有很大「魔性」,作基督徒應該盡力行公義。
網友回應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