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第三屆世界洛桑福音會議前瞻

福音、教會、世界再叩問

2010年10月04日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推薦本篇新聞 : 31


關心教會與社關的信徒,總會聽過「福音與社關並行不悖」的說法。三十多年前,在全球福音派裡奠定這個說法的世界洛桑福音會議,其第三屆大會將於十月十五日起在南非開普敦一連兩週舉行。

三十多年後的今天,地球變成一條村,文明衝突,普世基督教的重心由北轉南,放眼世界或立足香港,福音派都面對大不同的議題和處境。時代論壇作為大會指定中文媒體,特於今期回顧洛桑歷史並前瞻今屆大會,以下為部分內容:

  十月十六日至廿五日,由洛桑運動(Lausanne Movement)與世界福音派聯盟合辦的第三屆世界洛桑福音會議(下稱今屆大會),假南非開普敦舉行,預計會有約四千位來自二百個國家的教牧及信徒領袖,以及一千位特邀嘉賓及觀察員參與。

  與七四年第一屆大會時相比,今天普世福音派教會所面對的處境,對內對外均大有不同。

  今年三月,大會執行主席伯茲奧爾牧師(Rev. Douglas Birdsall)在香港接受本報專訪時(一一七九期)曾指出,當年大家對甚麼是福音派有一個共識,關乎信仰、權威、悔改經驗、普世宣教;但今天福音派面對崩分離析(fragmentation)的挑戰。「我們也沒有如葛培理、司托德般的權威領袖。」

  伯茲奧爾說,教會另一方面的挑戰來自新無神論、世俗主義和人本主義(humanism)。還有是在全球化下,宗教本身也備受挑戰。

  「在一九七四年我們擔心的是宗教被世俗化邊緣化,今天我們擔心宗教被激進化,人民以宗教為國族定位……今後如何與伊斯蘭教、佛教等相處互動(engaged),成為挑戰。」他說,從正面看,這也是今天洛桑運動重新活躍起來的原因。

當前福音派的挑戰與反省

  第三屆世界洛桑福音會議顧問成員、突破機構榮譽總幹事蔡元雲醫生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他在早前被邀參與今屆洛桑神學工作組會議時,發現與會者關注三個基本的問題:「甚麼是福音」、「甚麼是教會」及「甚麼是世界」。「究竟福音是否整全,或是分裂?教會是否總是由西方做領導,神職人員主領呢?」

  而伯茲奧爾在九月號的美國《今日基督教》雜誌(Christianity Today)指出,大會將會處理的議題包括:世俗主義的衝擊(secularism)、其他信仰的挑戰(the challenge of other faith)、教會的本質(nature of the church),後者特別針對福音派的分裂(fragmentation)與浮淺(superficiality)。蔡元雲說,此反映大會關注教會不應只有內聚,要面向世界,如何回應後共產世界的國家以至「九一一」後伊斯蘭世界的反響等等;另一方面,亦要處理教內出現的「成功神學」(prosperity gospel)、福音被約化等問題。他表示,世俗主義的議題雖針對西方國家(如歐美)教會而來,但「香港教會都不經意地有世俗價值的侵入,如強調物質、數字及財力等。」

  世界華人福音事工聯絡中心總幹事李秀全牧師,目前擔任洛桑福音運動國際副總主任(IDD of China World)。他在接受本報專訪時也同意,這些題目影響深遠,也與華人教會有很大關係。以世俗主義為例,按李秀全對華人教會的觀察,在北美,無論是七、八十年代來自香港及台灣的留學生,抑或是八十年代以後來自中國大陸的留學生,開初的信仰火熱往往敵不過後來在世俗追求上的衝擊至於福音派分裂為一個個的板塊,李秀全形容為「有目共睹」。

  關於福音派的膚淺,李秀全回應說,信仰的內容對世人而言原本應該是「供不應求」的,但今天卻是「供不對求」。「我們常常講很多的東西,卻不是今天的人所需要的。」他進一步以哈三19的「快」與「穩」,以及詩九十二5裡的「大」與「深」,勉勵華人教會要取得平衡,這也是華福參與洛桑大會的挑戰……

洛桑會議簡史

  第一屆洛桑── 一九七四年七月,由美國的葛培理牧師(Rev. Billy Graham)召集,來自一百五十多個國家、約二千七百名與會者,在瑞士洛桑參與世界福音國際會議,並產生了〈洛桑信約〉(Lausanne Convenant)。信約由英國的司托德牧師(Rev. John Stott)領導草擬。對福音派而言,「福音與社關並行不悖」的說法即由該信約所奠定。該屆大會並且激發了世界華人福音運動(一九七六年)的成立。《時代雜誌》曾將該洛桑會議形容為,「一個強而有力的論壇,由基督徒舉行,影響範圍最廣的會議。」

  第二屆洛桑── 一九八九年,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第二屆洛桑會議,發表《馬尼拉宣言》(Manila Manifesto)。當年講員包括了香港的蔡元雲醫生,探討福音與傳播媒介。

  第三屆洛桑──二○一○年,在南非開普敦舉行第三屆洛桑會議。大會的華人講員,包括中國神學研究院院長余達心牧師,以及海外基督使團(OMF)國際總主任馮浩鎏醫生。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toyumi

信仰的內容對世人而言原本應該是「供不應求」的,但今天卻是「供不對求」。「我們常常講很多的東西,卻不是今天的人所需要的。」他進一步以哈三19的「快」與「穩」,以及詩九十二5裡的「大」與「深」,勉勵華人教會要取得平衡。

發言日期:201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