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石丹理:不要只從問題看青年

「正向青年發展」

2010年09月21日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推薦本篇新聞 : 31


由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教牧事工部主辦、時代論壇協辦的第四屆週年牧養研討會「再思青少年牧養:現況、理念與策略」已於九月十四至十五日假五旬節聖潔會永光堂舉行,約三百人出席,吸引各宗派堂會的教牧參與。第二日上午第二場的專題為「正向青年發展」,邀得香港理公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石丹理教授士主講,並由中大崇基學院神學院李耀全牧師作回應。

石丹理指出,過去數十年的社會科學或精神科皆從「病態模式」去看待青年,而近二十年,在北美提出一種範式的轉移,就是青年正面成長的範式。「青少年正面發展(PYD)的範疇著眼於每一位兒童的天賦、強項、興趣和將來的潛能,而不是把重點放在青少年成長的問題,如濫藥。其實,青年若本身是強壯,他不會去接觸毒品、欺凌、援交。因此,PYD就好像中醫固本培元一樣。」「另一方面,PYD亦指出,青年沒有問題並不等於健康成長和有足夠預備踏入成人期(problem-free is not fully prepared)。」他說。

石丹理又引介有分參與的「共創成長路」賽馬會青少年培育計劃,該計劃以推動青年全人和正面發展為目的,並由五所本地大學人員作研究小組推動。他表示,迄今已訓練五千多位老師、社工及相關的專業人士去推行此計劃,並獲得非常正面的評價,策略性地發展十五個青年正面成長的構念,培育他們不同的能力、認同感、與他人的聯繫、健康信念與清晰標準的建立等等。十五個構念包括:與健康成人和益友的聯繫(Bonding)、抗逆能力、社交能力、情緒控制能力、認知能力、採取行動能力(如「說不」能力)、分辨是非能力、自決能力、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如是否相信自己能完成一件事)、建立目標及抉擇能力、明確及正面的身分、心靈質素(Spirituality)、親社會規範(Fostering Prosocial Norms)、參與公益活動及正確行為認同(Recognition of Positive Behavior)。

李耀全回應時提出,青年正向發展大多建立在西方的觀念,何以與中國文化及華人社群結合?而教會又如何在基督教價值的教育基礎上,利用此正向發展的研究去做牧養,亦即是PYD如何從一個以校為基礎的模式, 轉為一個以教會為本的模式?石丹理表示,非常認同中國人的文化傳統,如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先從自身出發,這與PYD的理念一致,另外他表示有教會同工參與「共創成長路」計劃的訓練,歡迎有興趣同工與他聯絡。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