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如何與同性戀者同行
2010年07月26日
明光社十三週年研討會「合乎中道──如何與同性戀者同行?」已於七月廿三日假播道會恩福堂舉行,講員為青少年愛滋教育中心創辦人兼總幹事程翠雲、明光社董事、新造的人協會主席康貴華醫生、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恩福堂鄭金城牧師、明光社董事、中國基督教播道會同福堂堂主任何志滌牧師。論者分享在教會和各生活場境中關懷同性戀者的經驗,也不約而同強調跟同性戀者同行,等侯他們生命的轉化。當晚約有一百二十多人出席。
程翠雲:對待同志 不亢不卑
程翠雲又分享了如何與同性戀者做朋友:「為何交朋友竟成了課題?」她訪問了一些年青人,發現了同儕之間性向不同,的確出現尷尬情況:「有時某某朋友的性取向,會引起很多猜測,包括他也在猜測別人是否知悉自己的性取向。性向公開了,異性戀朋友會因為擔心傷害同性戀朋友,所以說話會小心翼翼。」除此之外,友情和愛情的界線,也是另一尷尬情況。程翠雲指男孩子便特別著緊這條界線。
「那麼他們希望別人如何對待?」程翠雲指出:「日常相處可以順其自然,互相信任。不要污衊,也不要優待,猶如一切交流,可以認同或反對,可以平和或激動。在法律上,他們也希望得到合理的對待。」程翠雲又說,他們希望家人支持,不應因為性取向執一廢百,忘卻他們其他方面。「有同性戀傾向的信徒也希望教會接納,特別是事奉在身而心裡掙扎的。」
康貴華:改變性向只屬少數
康貴華分享同性戀者及其家人對教會及基督徒的期盼。面對在教會中不敢表明身分但希望改變性取向的同性戀者,他認為不應老是強調審判,應該同樣實踐愛的教訓:「我們應該把罪和罪人分開。」他強調同性性取向不是罪,因為不是人的意志而是自然反應,至於人如何回應這個取向才是關乎罪的考量。
他強調改變性取向不是必然發生,只有15%個案對異性產生興趣。不要期望徹底改變性取向。因此他分享更多關顧同性戀者的經驗:
一、 根植聖經、禱告,讓信徒身份重於同志身分;
二、 性戀者表示性取向後,要更加有善表示支持;
三、 需要生命師傅或同行者關懷;
四、 容許願意悔改但心內掙扎的信徒事奉;
五、 男異性戀者往往可以給予男同性戀者很大接納;
六、 中年同性戀者易感寂寞,通常夫婦可幫助關懷;
七、 注意小童性別認同的傾向,有助預防同性戀。
一位男同志的自白
鄭金城播放了一位同性戀弟兄的自白:「小時候受到性侵犯,可是沒有說出來。到中學,身體有所改變了,發現自己對同性朋友比較有興趣。到了中三或中四,便發現自己的性取向。可是一直也沒有尋求協助。」
他隔著口罩說:「工作後,接觸到同性戀圈子,更易找到伴侶,因此更易享受性。多年了,不過其實心裡十分空虛。」「我直覺知道這是不道德的,有陣子很想悔改,不過也沒有尋求協助。」鏡頭拍著他的背面,他面前擺著一道大白天的窗子,背光效果把他的臉龐照成灰暗:「後來我染上了愛滋病。」
「我知道這是後果。想過死,但想起神和家人便作罷了。感謝神,助我脫離了同性戀圈子。我也從禱告和讀經中獲益良多。」他又勸告年青人:「最安全的安全措施,便是沒有性行為。有問題的話,一定要找機構協助!」
「最後,他在我們的堂會裡舉行安息禮拜。他臨終時特意托付,要好好幫助跟他處境相似的人。」鄭金城強調,不要論斷同性戀者,而要跟他們同行:「對待同性戀者,要跟他們同死,同葬,同復活。」
何志滌:人心要慢慢改變
何志滌分享信仰給同性戀掙扎者的盼望:「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可是轉化不是立刻發生,人心不能轉眼改變。」他提起四個例子,由兩個反面到兩個正面,講述自己對同性戀肢體態度的改變。
他指從前有位同工向他表明同性戀取向:「當時完全沒預計這種情況,立時啞口無言。」那執事見狀便請辭了。何志滌表示很後悔。後來有位同工,何志滌形容「一看上去便知道(是女同性戀者)」,可是她從沒有表明,不過教會也讓她事奉。有一天,該同工忽然作女性打扮,他也從另一位同工知道,該姊妹真的有同性戀傾向。何形容這神幫了那位姊妹很多。
另外兩個正反例子,都跟洗禮有關,一個是從前在洗禮前透露性取向而默默離開,一個是後來可以在台上講回轉見證。何志滌坦言自己不太了解同性戀,但指經過關懷、信心、堅守真理,便可以踏出一步。同樣他也強調人都是罪人,不應審判罪人。
有會眾關注流行文化中的同志元素。一位姊妹問到如何看BL待(Boy’s love)系漫畫(主要描寫年輕俊美的男子相愛)。程翠雲指BL漫畫為一少女漫畫支派,不一定鼓吹同性戀。她鼓勵愛好者可不妨多看不同類型漫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