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宣教禾場廣大 須跨界人才投入耕耘
2010年07月15日
【記者陳冠勳桃園報導】由校園福音團契主辦的第十一屆「青年宣道大會」,七月十三日進入第三天,早、晚的查經及培靈會,仍分別由中國神學研究院副教授莫陳詠恩老師及洛桑福音運動國際執行長林賽布朗(Lindsay Brown)主領,上午專題講員分別為正道福音神學院台灣校區副教務長柴子高老師、鄉村福音佈道團總幹事陳文逸牧師,以及客家宣教神學院院長溫永生牧師,主題為「台灣宣道的需要與挑戰-族群關懷」。
今早的查經課程中,莫陳詠恩老師分享使徒行傳十章,彼得見異象的故事。她說,彼得看見各樣走獸和昆蟲,又有主的聲音叫他吃下去時,他不知道到底該遵守猶太人的規矩,還是要聽從主的話,這對他來說是文化上的一大衝突。從這裡學習到宣教士必需丟棄包袱,才能跨界。
莫陳詠恩老師說,耶穌是用亞蘭文說話,四福音書裡面耶穌說過的話則是用希臘文翻譯成英文。在這些文字的背後有特別的文化,經過翻譯的文字不可能把完全的意思表現出來,但是證明了基督信仰的可翻譯性。基督教經過許多次的跨文化,有希臘文化、西方文化、華人文化,這是一個循環。每一種文化都有框框的限制,但神是沒有框框的,人不可能完全明白神,因為神有隱藏的地方,但每一次跨出文化,就會更深明白神的旨意。
接下來的專題「台灣宣道的需要與挑戰-族群關懷」,由在台灣各族群宣教的牧者們分享。柴子高老師主講「台灣宣教的跨界神學」。他認為,台灣人對教會的刻板印象是「基督徒是不孝的、不能拜祖先,耶穌的福音與生活無關聯,很多基督徒沒有活出所宣稱的信仰。」柴老師說,台灣百分之五的基督徒,要學習跨界到百分之九十五的人裡面,把福音說清楚、講明白、活出來,千萬不要把台灣當成硬土,不要劃地自限。他相信,台灣福音基本盤是可以超越百分之五的現況,並鼓勵大家用行動來跨界。
陳文逸牧師分享「鄉村宣道的需要與挑戰」。他表示,民間信仰深深影響著台灣本土文化。過去五十年,教會團體嘗試努力宣教,但基督徒人口比率還是很低,代表信仰的土質因素是不能忽略的。
他舉例說,美國是由清教徒的移民,造成美國基督教文明的土質。台灣各鄉鎮需要有人去改變文化體質,好讓福音的種子可以發芽。陳牧師說,要用耐心去耕耘福音事工,有勝過這個世界價值的決心,投身在有需要的地方。陳牧師說,五十年後不太會有人記得鴻海集團的老闆是誰,但他相信還會有人記得馬偕、馬禮遜這些肯為台灣捨命的宣教士。他渴望學員們有一個異象,就是一人一生建立一間教會,一千六百人就有一千六百間教會,台灣未來的基督教就會不一樣了。
溫永生牧師談到「客家宣道的需要與挑戰」。他說,會造客家福音成為硬土的主要原因有三點:宣教策略的忽略、傳統文化的攔阻,以及經濟條件的不足。在二○○○年時,眾多牧長經過禱告後,客家宣教神學院終於成立了,並努力推動十年倍加運動、客家聖經翻譯、製作客家現代詩歌,及研發基督教喪禮及敬祖追思禮拜,取代客家人傳統祭祖的儀式,並用「祖先紀念表」代替祖先牌位,來清除客家人信主的障礙。
面對客家宣教的展望,溫牧師表示,台灣從傳統大家庭漸漸變成小家庭,同時鄉下客家人遷往都市生活,帶來客家人宣教的新契機,此時正是「最偉大的機會」需要各種的宣教事工。他說,神會揀選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是因為摩西曾在埃及皇宮裡學習各樣知識,以及曠野四十年的生活經歷,讓他有能力回應神的使命。這表示神是從「成長背景」來呼召一個人,他鼓勵現場的客家子弟,加入客家福音宣教行列。
晚上的培靈會,林賽布朗分享「宣教的典範」。他引用經文為馬太福音五章13-16節說,基督徒領受的是雙重呼召,除了要將福音傳至地極,還要讓真理充滿所屬的社會中。他認為基督徒是光和鹽,代表了四個層面,第一,基督徒與非基督徒是完全不一樣的,要過全然不同的生活。再來,基督徒是入世的,縱然在靈性和標準上和世界大不相同,但這並不代表要離群索居,反而是要深入非基督化的社會,就像光照進黑暗、鹽使食物保鮮般。林賽布朗形容不傳福音的基督徒如同一隻兔子,只有在主日跳到教會,結束後又很快的跳回家裡,把世界上的人當成可怕的猛獸,這並非神的旨意,神要基督徒能與世界對話,但在聖經真理上卻不能妥協。
第三,基督徒能夠影響、改變非基督徒社會,林賽布朗引用一位教會歷史學家的觀點說,基督徒彈藥庫中的六種屬靈武器是禱告、福音、例證、理念、行動、苦難。這意思是說,要用禱告打倒一切堅固營壘、用口來宣揚耶穌、活出與眾不同的生活榜樣、為福音起來爭辯、主動的去關心社會、在受苦的時候仍然帶出有力的見證。他說,許多的非基督徒都在默默觀察基督徒面對苦難時的心態,這就是最好為主作見證的時刻。最後林賽布朗要大家不能夠失去基督徒的本質,要為對宣教消極、妥協的態度悔改,要好好堅持立場、持守真理、分享見證。
(2010.7.14 國度復興報發佈)
網友回應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