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偉:機構應集中服事中小型堂會
2010年07月02日
《○九香港教會普查》反映近年香港教會的變化,一向以服事教會為己任的基督教機構,從中可以得到甚麼啟示?香港教會更新運動主辦的「從○九教會普查看機構事工」講座上,總幹事胡志偉牧師指出,機構可從《普查》中認清誰是服事對象,以及服事對象需要甚麼服務,以調整服務方向;他認為大型教會能自給自足,一般不需與機構合作,因此機構應集中服事中小型堂會。講座已於六月三十日於教新教牧中心舉行,約二十機構、教會及神學院同工參加。
胡志偉援引Peter Drucker在The Five Most Important Questions You Will Ever Ask About Your Organization一書中提出的五個問題,並以其中兩個問題(誰是我們的服事對象?我們的服事對象看重甚麼?)作為是次講座的討論重點。
大型教會不假外求
在「誰是我們的服事對象?」一項,胡志偉認為,機構可從《普查》的數據,將服事對象具體化,例如從堂會地區分佈的數字,可見最多堂會的地區是油尖旺、深水 、沙田等,機構可因應各區需要提供相應服務;又例如,有四成堂會計劃於未來三年擴堂,從而推算這些教會對外(包括對機構)奉獻將可能減少。
胡志偉指出,《普查》發現大型教會(501-1000人)及特大型教會(1000人以上)的崇拜人數佔整體四成,而機構則可集中服事崇拜人數佔整體佔六成中小型教會。他解釋,機構可合作的大多是中小型堂會,因為大型堂會有足夠資源和人才,能夠自給自足,不需要跟任何機構合作,除非機構提供的服務是獨特的,是大型教會必須向外求的,例如制服團隊、濫藥輔導等,否則不易與大型堂會合作。
另外,胡志偉亦提到會眾以25-44歲的年齡組別居多(32%),而45-64歲的組別亦有27%,機構應針對這些年齡階層發展事工;他又特別提到女性佔會眾比率高達62.3%,其中中年單身女信徒的需要很大,他建議機構為她們度身訂造一些活動,如遊學團、短宣、文化體驗等,以擴闊視野。
最少資源達致最高效益
談到「我們的服事對象看重甚麼?」一環,胡志偉指出,從「堂會在牧養信徒上遇見的問題」可見,工作(66.2%)及子女(46.1%)是最常見的問題,而不能忽視的是危疾╱長期病患╱健康問題也有近四成,因此他建議機構可多辦健康、營養講座,因為不單靈性,也要顧及信徒全人健康。
最後,胡志偉提出機構可從資源運用的高低,以及事工對使命貢獻的大少,來評估一項事工是否繼續推行,或有何改進的地方:
一、資源運用低及對使命貢獻少的方法(如派單張),機構需要考慮是否適合自己。
二、資源運用既高,對使命貢獻又少(如派發卡式錄音帶傳福音),就要考慮停止。
三、對使命貢獻大,但資源運用高,就應想辦法以較少資源做到。
四、對使命貢獻大,資源運用少,就要繼續,及發展。
在討論的環節,有與會者問到,《普查》結果發現教會並不太關注「社關」,但據他了解,事實上近年有不少教牧對此有更多關注,原因為何?胡志偉回應指,有些教牧可能怕在教會談政治或爭議性課題,以免飯碗不保,「這某程度令教會信息單向和薄弱……以致主流教會連社會公義也少談,這是不健康的現象。」他指按美國的經驗來看,教會愈大,立場愈是傾向保守;而香港教會以中年中產為主,也傾向務實,多談家庭及工作,少談政治。
有與會者提到胡志偉在講座中建議機構要集中服事中小型教會,而不要向大型教會打主意,因為她們不會理睬;與會者認為向中小型教會呼籲關注弱勢社群只是「塘水滾塘魚」,相反大型教會佔信徒人口比例不少,佔著很多人力和資源,應該如何鼓勵她們參與更多?胡志偉回應說,機構向大型教會推銷事工並不容易,「教新過去也跟不少大型教會合作,我們的經驗是:在第一階段,她們沒有你所提供的服務時,便會合作;到了第二階段,她們自己發展了該事工時,就不需跟機構合作。當堂會機構化,大教會可以自己推出靈修材料,出版社還出甚麼《每日讀經釋義》之類?這是現實。」胡志偉認為機構可繼續倡議大教會扶貧、關心邊緣群體等,但在向她們提供服務的層面,他認為有一定困難。
另外,有與會者提出,希望知道教會主要面對甚麼具體困難,期望機構在哪方面支援教會,胡志偉指將考慮於下一次教會普查中加入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