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陳競存:沒有青少問題,只有社會問題

突破「還看這一代」講座

2010年01月22日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推薦本篇新聞 : 31


突破機構主辦、播道會思福堂協辦「迷與尋的突破.講道牧養篇」聚會,於一月十五日晚於恩福堂舉行,由突破榮譽總幹事蔡元雲醫生、總幹事梁永泰、事工研究發展經理陳競存、出版總編輯馬鎮梅分享見證。

聚會先由突破群體敬拜小組帶領敬拜。接著,由突破書廊店務員綺雯分享見證。綺雯年幼時母親離家,父親於是送她往播道兒童之家暫住;及後回家,只見父親性情改變,加上他在內地有第二個家庭,感到沒有人關心自己,遂染上毒癮。在毒海中她覺得自己猶於「過街老鼠」,於是進入巴拿巴福音戒毒機構戒毒,戒毒期間,她得悉妹妹被警方拘捕,同工鼓勵她為妹妹祈禱,結果妹妹獲准保釋並接受福音戒毒及產子。後來她得悉母親仍在生,高興萬分,成為突破義工後,她亦有所成長,現在打算儲足金錢前往泰國探望媽媽。她特別感謝教會的長輩,開放家居讓她居住,使她懂得如何與妹妹相處。

陳競存之後分享對時下青少年現象的看法:「從來沒有青少年問題,只有社會問題。當社會出現問題,年輕人就用各種形式、方法將問題顯露在我們的眼前。」他指回歸後在香港成長的年輕人才真正屬於這遍地土,他們對土地的情感是上一代不能白的。年輕人身處於一個吊詭的處境:他們成長於富裕的環境,但又面對經濟崩壞,由是產生「三無」問題:無奈、無聊、無望。無奈是面對大處境以至個人家庭環境的感受;無聊是在香港教育考試制度下產生出大批的失敗者(失業、失學的青年);無望則是社會以種種標準(如讀書不成、樣貌不美等)向失敗的年輕人說他們沒有前途。他又指,圍立法會反高鐵的年青人並非誤入歧途或上不到位,與青年人同行就要對他們認識、認同與認信;認識年青人面對高度發展、種種社會規限中,尋找突破;認同他們在不安的處境中追求除物質外更整全的價值意義;認信上主愛他們,因此我們要為他們祈禱。

接著,梁永泰分享突破與青年人同行的三十年歷史:七十年代是科技、物質的年代,蘇恩佩就倡導簡樸生活;八、九十年代面對香港回歸,突破興建青年村,著重訓練青年領袖;廿一世紀則是身分覺醒的後殖民、通識的後媒介、重視非物質價值的後現代時代,因此今天需要另類的青年工作者,要對土地人情、有主動性、有忍耐,又對媒體的象徵有認識,並建立關係,而且有對非物質價值的要求,在價值紛雜的環境中使他們認識上帝話語。

其後由馬鎮梅分享服事經驗。她分享,在書籍裡讓她了解人生的意義,給予她面對艱難處境的正能量。擔任突破編輯後,她面對兩個困難:一、得大病,身體窮乏;二、質疑自己的能力,感到很大壓力,及後有同工鼓勵,知道上帝明白自己景況,只要清心順服即可。這些都使她更決心以文字服侍青年人,因豐富閱讀可為青年人給予養份,開拓不同可能,青年人也可在故事人物中尋找出路與認同。

隨後,蔡元雲講道引述路加福音記載耶穌的比喻:有人三年來往無花果樹前找果子卻找不著,就跟管園者說:「把它砍了吧!何必白佔土地呢!」他指,上帝看對人有要求,重視他能否結出生命的果實。不過,耶穌(管園者)願意去為結不出果實的樹去鬆土、澆灌,而突破亦如是,由蘇恩佩起致力從事文化救贖,抗衡、創造合上主的道的文化土壞,不會像城市、學校、家庭般chop down青年人。「為何香港有百分之二十的青年人信主,卻只有百分之三返教會?」他問,「我們看他們要先be difference(另類的眼光),提供合適的土壤,相信他們是得的,會改變的。」最後,他呼籲會眾加入青年工作,與青年同行,然後突破全體同工一同上台,歌唱〈動力信望愛〉結束。

(圖片由大會提供)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