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振雄:苦行是對慾望的拒絕
2010年01月19日
由香港基督徒學生運動(SCM)主辦的「跨宗教經驗對談」,在一月十五日於立法會就高鐵議案開會前,於中環皇后像廣場進行。SCM邀請了浸會大學宗教哲學系講師陳士齊博士、余振雄傳道、佛教徒梁寶山及參與苦行的基督徒青年羅恩賜作講員,探討苦行作為抗爭運動的經驗省思,聚會有廿多人參與。
曾參與荃葵區、六所大專學校苦行的中大學生羅恩賜,表示苦行時感到很平靜,讓他更敏銳於周邊的城市環境,這是城市人所未能體會。他又特別提到,在中大苦行時,領頭的鼓聲正與校園發展的工程聲相應,給他的感受至深,「為何發展可以那麼無情?即使香港的競爭力是全亞洲第一,貧富仍然懸殊。」
陳士齊力則從國際大環境說起,從建高鐵、各地的天災等,反映世界已沒有公平可言,「不懂得分先後輕重」,失卻人類應有的普世價值。在高鐵上,他以德國經驗為例,興建柏林至漢堡的高鐵議案前後十五年,最終因耗資太高太大而被取消,而香港的高鐵就是相對價值太高,不應立時興建;在天災上,他批評各國對海地的捐獻甚少,相對有不少外國遊遊覽的南亞,海嘯一出,即各方響應救災。他又特別譴責美國電視佈道家柏羅拔臣(Pat Robertson)有關海地地震是上帝偽裝的祝福的言論,指這說法完全不符基督教神學,並直言柏羅拔臣應該去死、下地獄!對於世界不公的狀況,他相信苦行可以讓都市人重拾對土地的關注、人類的普世價值,透過不同的宗教苦行傳統的融合,讓都市人有「多點空間、多點平和、多點價值」,而不致於認信發展是「硬膠」道理,相信極權政治及官員的威嚇。
陳士齊補充,基督教的苦修傳統源於在舊約時代,猶太人要從以色列北部走向南部往耶路撒冷聖城慶祝逾越節;基於以色列乃沙漠地區,往聖城之路就像苦行般艱辛,在路途,他們會吃簡單食物,亦歌唱頌讚上帝好像岩石般覆蓋他們。
積極參與保育運動的梁寶山,認為苦行(或絕食)是以捐己利人的方式,在轉念間,喚醒大眾要協力改變將來;苦行更扭轉了社會固有的敵我對立的狀態,而肯定彼此是共業的共同體,承受高鐵發展帶來的結果。這種類宗教的情操,使民眾運動不致推向暴力。在佛教士,梁寶山認為,苦行與三學的戒、定、慧一致,在當中專注、自我觀照(mindful),檢視自身的知覺,包括慾望、恐懼與掙扎。她又以「觀功念恩」,鼓勵社運的同行者:「不要低估我們的影響及帶來的改變,可能只有幾人、十數人明白,但仍要珍惜這個微少但產生力量的效果」。
余振雄傳道分享苦行與基進(radical)的扣連,認為苦行透過身體的規律(二十六步一跪),體現對慾望的拒絕,還原人性生活的基本,如人際的交往、對土地的感情等。而且,苦行與基督信仰的基進相關,如耶穌藉著與人的接觸,行神蹟醫治,這種「激」的厲害不在於效果,而是對人的關注。他又坦言,教會教導或小組牧養不足以解釋社會發展、城市生活的變化而感到缺乏,故此出來,透過抗爭,體會人性主體、生活的基本需要,進而對大地的關注。
網友回應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