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禤智偉:以基督信仰取代左右標籤

寧左勿右?寧右勿左?

2009年12月17日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推薦本篇新聞 : 31


時代講座「寧左勿右?寧右勿左?」已於十二月十二日在《時代論壇》社址舉辦,邀請對「左翼理論」素有研究的著名文化評論人及嶺大文化研究碩士課程兼任講師馬國明、中大崇基學院神學院《教會智囊》副總編輯禤智偉任分享嘉賓,分別為大家討論「為甚麼要有宗教左派?」及「不左、不中、不右:神學上的不可能任務?」。

馬國明界定何論左派右派:左派是反建制的,右派是支持建制的。歐美國家在此分野立場上是清楚的,相反香港在政治光譜上左右混淆。他認為,香港並沒有實質的左派,即如泛民都是支持自由市場經濟,不反對資本主義;實質的左派是「打爛沙盤問到篤」,"radical"的意思就是喜歡追問至找出事情因由。他舉出三個例子,說明香港並沒有左派。

第一,香港媒體不明媒體的角色。本地電視台記者在新彊被毆打,媒體的報道都只是以「先打後屈」去形容,政黨傾左的人士雖紛紛出來向中共表示反對,但內地為維持新彊局勢穩定定當將事情淡化,最後記者與政黨人士只能無可奈何地任由事情不了了之。其實,媒體應有的角色是作為第四權(Four Estate)──當時法國大革命前夕,國民議會將國民分成三個組別,媒體的意思就是在此三個組別以外的推動社會變革的力量,可惜此事反映香港媒體未能明暸及行使其身分。

第二,香港反對賭博的團體(宗教或非宗教團體)未能尋找根源,針對背後的社會形態作出批判,只停留在倫理道德的層次。事實上,當今睹業已超出單為睹博的範疇,發展成正常娛樂,如本地某媒體報道加拿大的睹城是「集文藝消閑於一身」,而賭業的發展正是透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工作異化(alienation)的問題,就是大多數不能在工作上得到滿足,於是便在工餘時尋找娛樂消遣。他質疑,反對團體只從倫理道德批判,只會無力及失效。

第三,香港宗教及其他反對組織反對同志議題上,未能理解同志運動是一個身分政治(identity politics)的運動,相反只從性倫理出發。其實,自本世紀七十年代牽起及發展涵蓋面廣闊的差異政治的解放運動,目的是針對在主流身分以外的團體能夠從自身出發,爭取社會的認同及尊重,如女性主義及婦女運動、反對種族歧視等,而同志運動只是其中一元。因此,「同志戀問題」相比性道德或家庭倫理複雜得多。他質疑,反對團體是否理解反對的因由,「是否連身分政治(尊重差異)都反(對)?」

禤智偉認為,不認同以左、中、右的意識形態標籤分化基督教。相反,他提出,基督教教會或組織可否伸出一種按照基督信仰而有的意識形態。他先就時下屬於左或右的基督教群體作出分析,認為他們「左派不夠『左』,右派不夠『右』」。其實,兩派「相同(之處)多於不相同」,關鍵只是他們關心社會議題的向多有多「闊」、有多「深」。例如,基督教左派批評右派只關心單一議題,如性倫理及道德議題,相反左派亦是關心某些社會及政治事務,不見得所有議題都會積極參與。另外,在政治經濟理論上,兩派皆欠缺創見,較多重覆或參照外間政黨的看法,例如左派以支持較大程度的財產再分配去解決社會問其實是支持福利主義,而福利主義只是「資本主義人民的鴉片」,說到底都是贊成資本主義及私人產權;同時,支持市場經濟的右派也不見得「全心全意支持大市場,小政府」,他們會關注消費物質主義如何腐蝕人心。
  
他進一步指,基督教群體因為國家論、教會觀錯誤,以致他們的社會政策出現問題。他認為,我們投射及理解的國家應是福為民開,一切幸福的所依及提供者;這種想法,左派如是,右派亦然,將國家放在高於上帝的位置。事實上,「國家既然能夠為善,亦能為惡」。因此,我們應該的國家論不應只是國家(或政府)要做甚麼,而應思想國家不應做甚麼。而教會單純將對口單位指向政府,只會使自己無事可做,退居在一個社福團體、政府以外的層面,如傳福音。他不是說教會不應傳福音,而在教會在福傳以外的可作甚麼。教會如作慈善濟惠,亦應思考其角色與其他非宗教團體可有甚麼分別,以信徒的身分見證天國。

他特別指出,基督教群體的政治哲學應是政治上的虛己,不求增加自己的政治力量及籌碼,相反從自身信仰的道德力量踐行信仰的見證,既不畏懼反對政策或制度的不公義,而且亦身體力行,作無權無勢、與弱勢社群同行及服侍他們的基督信徒。他認為,基督教群體社會策略最根本的問題就是放棄轉化教會,去重新檢定何謂「政治」、何謂「公共」等基本問題。之於「不左、不中、不右」是否在神學上是不可能,他認為是可能,亦是可取的,基督教群體需從自己出發,重新審視國家觀及教會觀,甘願作「無用」之士,按著基督信仰取態。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