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的拿撒勒,還能出什麼好東西嗎?
地方財政腐敗、犯罪幫派,以及以哈戰爭,使耶穌的故鄉陷入困境。
2025年08月07日
(作者 Botrus Mansour in Nazareth, Israel)當你走進拿撒勒——這座因耶穌而聞名的城市——撲鼻而來的是垃圾的惡臭。街道上,垃圾堆積在各個角落,市政府已無力支付垃圾車的費用。販售十字架項鍊與木雕馬槽場景的紀念品店大多歇業,拿撒勒老城的街道空無一人,因為以哈戰爭使得基督徒觀光客不再造訪此地。
過去,當地的基督徒居民常用「你來看!」這句話為座右銘,吸引外地人造訪這座城市。這句話出自《約翰福音》1:46,當腓力回答他哥哥拿但業的嘲諷:「拿撒勒還能出什麼好的嗎?」
如今,許多拿撒勒人卻不願讓外人看到城市目前的模樣。
由於戰爭重創了觀光業,這座城市的經濟陷入崩潰。犯罪幫派肆虐橫行,市政府也面臨嚴重的財政赤字。
過去幾年犯罪率的上升,導致大批居民 (其中許多是基督徒) 搬到鄰近的猶太城鎮諾夫哈加利 (舊名為「拿撒勒上區」)。該城鎮獲得政府大量資助 (以阿拉伯人為主的城市,如拿撒勒,生活水準通常較低,獲得的政府資源也遠不及猶太人為主的城市)。也有一些人搬到海法,那是一座阿拉伯人與猶太人混居的城市,當地也有相當數量的基督徒。
「拿撒勒居民在心理上已被各種壓力壓得疲憊不堪,」拿撒勒福音神學院院長、當地浸信會教會牧師阿賈吉 (Azar Ajaj) 說道。基督教團體也面臨高額稅賦的壓力。然而,阿賈吉與那些仍然留在拿撒勒的基督徒,仍覺得自己蒙召要繼續在耶穌曾稱之為「家」的城市中服事和尋求復興。
拿撒勒位於以色列北部,是全國最大的阿拉伯城市,也是全國基督徒比例最高的城市,其約8萬800個居民中有四分之一是基督徒。數十年來,拿撒勒一直被視為以色列阿拉伯人的首都,擁有繁榮的市集、良好的學校系統、多間基督教醫院,以及多個聖地旅遊著名景點。每年有數十萬基督徒朝聖旅客造訪報喜教堂 (Basilica of Annunciation),那裡保有據信是聖家族故居的遺跡;還有據說耶穌曾在其中誦讀《以賽亞書》的猶太會堂教會 (Synagogue Church,見路加福音第4章);以及重現第一世紀城市風貌的拿撒勒村 (Nazareth Village)。
然而近年來,阿拉伯社區內的犯罪率持續攀升,僅今年截至目前,已有超過150人因此喪命。其中包括幫派衝突,以及幫派份子對拒絕繳交保護費的本地商家開槍恐嚇。塔烏夫中心 (Taub Center) 的研究指出,阿拉伯裔以色列人社區的謀殺率居開發中國家的第三高。
與此同時,警方破案率卻極低,僅約11%的刑案得以偵破。
許多人將這波蔓延的暴力歸咎於以色列極右派的國安部長伊塔馬·班-格維爾 (Itamar Ben-Gvir),認為他未能遏止以色列境內阿拉伯社區的犯罪問題。班-格維爾過去曾多次發表反阿拉伯言論,包括在2023年表示,他自身的生命權益比巴勒斯坦人在約旦河西岸自由移動的權利更重要。
拿撒勒人教會 (Nazarene Church) 牧師圖瑪 (Nizar Touma) 指出,他的一位會友是一名建築承包商,在遭幫派恐嚇要求繳交保護費、否則將破壞他的施工設備後,選擇搬離拿撒勒。該男子與家人目前正設法移民美國。他們是一年內第二個離開的家庭,對這間僅有150人聚會的教會而言,是個不小的損失。
與此同時,根據市議會反對黨領袖祖阿比 (Sharif Zoabi) 的說法,自薩拉姆 (Ali Sallam) 於2014年就任市長以來,因管理不善、貪腐與行政失當,拿撒勒市的財政赤字已擴大至3億新謝克 (約8800萬美元)。他指出,市府多個部門長期缺乏主管,仍持續發放薪水給數百名根本沒來上班、甚至另有工作的職員。
由於資金短缺,市府無法支付員工薪資,包括垃圾車司機和保全人員,自今年二月起便停發薪水,導致拿撒勒路邊垃圾堆積如山長達數月。居民不是租用私人車輛清運垃圾,就是直接在後院焚燒垃圾。
因此,以色列內政部已於6月罷免拿撒勒民選市長,解散市議會,並指派一個由政府官員組成的委員會接管市政事務,由曾任耶路撒冷市政廳總幹事的猶太退休官員艾弗拉提 (Yaakov Efrati) 擔任主委。
為了填補市府空虛的財庫,接管拿撒勒市政的委員會要求居民、商家,甚至包括基督教醫院與學校繳納高額稅金。這些宗教機構原本依法享有免稅待遇。一所基督教學校表示,他們每年需繳納約25萬美元的稅金;一間基督教醫院則表示,連同過去七年的追溯稅款在內,他們面臨高達數百萬美元的稅務負擔,足以威脅其生存。數間天主教學校已對市政委員會提起訴訟。
「拿撒勒市府近期企圖向本應長期免稅的基督教學校課稅,這令人極度憂心,」以色列基督教學校秘書處總幹事朱布蘭 (Farid Jubran) 向本刊表示。「這種做法動搖了基督教教育在城市中的根基。這些學校不只依法免稅,更是拿撒勒城市認同與未來的關鍵,服事數萬民來自各個不同群體的學生。」
圖瑪牧師甚至也收到通知,要求他的教會繳稅。當他聯繫市政委員會的會計人員時,對方竟要求他提供證明,證明該建築確實為禮拜場所——儘管這間教會已有超過ㄧ百年的歷史。
此外,由於拿撒勒位於以色列北部,當去年9月與10月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黨的衝突升級時,拿撒勒成為飛彈攻擊目標之ㄧ。接著在今年6月中,以色列空襲伊朗時,拿撒勒居民再次陷入報復的恐懼之中,只要一聽到警報聲,就急忙奔向避難室與安全空間。
「聽到空襲警報聲、爆炸巨響,並意識到自己對這一切毫無控制權,讓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恐懼,」阿賈吉說。「但正是這樣的恐懼驅使我憑信心倚靠上帝,記得上帝高過萬有,我們頭上的一根頭髮若非祂的允許,也不會掉落。」
戰爭導致越來越多拿撒勒人選擇移民海外,希臘與賽普勒斯成為熱門目的地。《國土報》(Haaretz) 採訪一位新移居賽普勒斯的阿拉伯裔基督徒,他表示已有將近800個家庭移居當地,他們在新環境開展新生活,有人經營民宿,有人成立營造公司、設立工廠,或開餐廳。
然而,留在拿撒勒的基督徒仍然持續服事。阿賈吉指出,自戰爭爆發以來,他所任職的神學院課程已全面轉為線上教學,來自以色列各地及世界各地的學生如今都能參與課堂。「有時我們上課時會聽到警報聲,學生們就會立刻離開螢幕,和家人一起衝進安全屋,」阿賈吉說。
「我們許多學生本身就是牧者,在戰爭期間承擔了大量照顧會眾的牧養責任,因此,我們講師的工作也轉變成對這些學生/牧者提供鼓勵與支持」他補充道。
圖瑪牧師則表示,雖然在戰爭時期牧會極其艱難,但他深感向自己的家鄉傳遞耶穌的盼望是一項迫切的使命。他鼓勵教會成員留在拿撒勒,堅定信仰,透過探訪會友與當地居民,以及發放食物券給有需要的人,持續活出信仰。
「我學會了如何坐在主的腳前,從祂那裡領受安慰與力量,以繼續前行,」圖瑪說。「我也盼望能帶領他人同樣這樣做。」
阿賈吉所牧養的教會的婦女事工,於3月25日報喜節 (當地亦稱「拿撒勒節」) 舉辦一場為全城基督徒婦女而設的禱告會。她們專注於《耶利米書》29:7的信息:「我所使你們被擄到的那城,你們要為那城求平安,為那城禱告耶和華,因為那城得平安,你們也隨著得平安。」
隨著市政由新委員會接管,社區中浮現一絲謹慎的樂觀氣氛。
「我相信,在祂的時機裡,主必會藉著那些敬愛耶穌、受過良好裝備、並擁有福音願景、擅於建立橋樑與擴展神國的各年齡層弟兄姊妹,帶來祂故鄉的復興與重建,」阿賈吉說。
網友回應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