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颱風到豪雨 教會面對災害的角色轉變
2025年08月05日
【林婉婷綜合報導】自7月28日起,西南氣流挾帶豐沛水氣滯留台灣上空,造成多縣市連日豪雨,直至8月5日雨勢才稍見緩和。豪雨期間,多間教會遭遇淹水、土石坍方和交通中斷影響,部分災情已排除,較嚴重者為8月1日晚間,位於屏東縣獅子鄉的Payuan(排灣)中會Kacedas(阿茲達斯)教會後方的車庫與擋土牆遭上方滑落土石掩埋,出入通道一度受阻。
經查,Kacedas教會後方坡地上的台電基地台未以水泥穩固基礎,豪雨沖刷導致土石嚴重鬆動,釀成事故。8月3日下午,Payuan中會中委牧師、教社部與獅子聯禱網前往Kacedas教會勘災。屏東縣政府與獅子鄉公所等單位也已實地察看並確認災害發生原因,將補助經費協助教會修復擋土牆;而原本土石阻礙通道現已恢復暢通。
除了硬體受損,也傳出人員傷亡。7月30日晚間,高雄市台20線發生憾事:Nanpu(南布)中會Kalavung(桃源)教會會友一家五口,行經路段時因路基坍方、車輛連人墜谷罹難。Nanpu中會除第一時間以線上方式表達慰問,也將啟動關懷與陪伴機制,並號召屬下教會發起募款,以協助遺族度過難關。
延伸閱讀:豪雨導致路基坍方 信徒家庭遭遇墜谷意外
災害型態改變 考驗教會應變能力
在這個7月,丹娜絲颱風的強風與西南氣流的豪雨重創南台灣,但背後蘊含不同的防災機制與經驗,值得教會進一步研究與學習。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社委員會主委、台北市立大學城市發展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兼系主任的吳杰穎長老,8月4日晚間接受採訪時指出,台灣過去多注重颱風帶來的豪雨,但這幾年有多個颱風的「風勢」與其災情不容小覷,包含2016年的尼伯特颱風、2023年的小犬颱風,以及這次的丹娜絲颱風。
延伸閱讀:丹娜絲後教會現況 從互助重建到自主防災
過去颱風多從東部登陸,遇到中央山脈後強度減弱。這也導致西南沿海地區應對強風的經驗較為薄弱,例如玻璃窗的防護不足。吳杰穎也解析為何「窗破會導致屋頂掀飛」:根據白努利定律,在流體系統中,流速越快之處壓力越低;在戶外刮起強風時,屋頂上方壓力降低,當窗戶破裂、強風灌入室內導致氣壓升高,內外壓差使得屋頂被掀開。
吳杰穎指出,在丹娜絲颱風後,嘉義中會迅速掌握各教會災情,並透過交換講台募款,讓未受災教會能夠了解並援助受災教會,尤其是原本就資源有限的偏鄉、沿海教會。吳杰穎認為,平地中會因為教會分布範圍較廣、同時受災機率低,借有災害發生後互相協助的條件。
大規模崩塌 教會應當關注的風險
相較之下,在原住民族中會,由於教會分布範圍較小或集中在山區,因此容易在颱風、豪雨來襲時同時受災。吳杰穎強調,0728西南氣流豪雨事件的威力遠超學者們的預期,可謂更勝當年的莫拉克颱風。
在莫拉克風災當時,最嚴重災情是「小林部落」遭土石掩埋而滅村,造成462人罹難。吳杰穎說明,小林部落遭遇的不是單純土石流,而是「大規模崩塌」。在小林部落事件後,台灣政府以光達雷達技術重新調查全國地質,發現將近260處潛在大規模崩塌地。目前已公告者約70多處,多數與原住民族部落重疊。
事實上,Ngudradrekai(魯凱)中會Oponoho(萬山)教會就位在大規模崩塌潛勢區內;這幾天豪雨不斷,吳杰穎等人擔心發生大規模崩塌,幾次聯繫教會確認撤離情形。吳杰穎坦言,很多教會並不知道原來自己就處於潛勢區中。
吳杰穎強調,討論救災固然重要,但教會更應該關注的是「防災」。長老教會對原住民族部落的耕耘與理解,是政府單位和其他民間團體所沒有的優勢。「全台灣有700多個原住民部落,當中有500多間教會。」在氣候變遷影響加劇的時代,教會應該引導部落更深入理解環境風險,「我們要先有災害意識,才能有具體行動。」
壓力交互感染 原鄉安置的無奈困境
截至8月4日,全台各地雨量站以高雄市多納林道測站累積雨量最高,達2785.5毫米;其次為屏東縣神山測站2341毫米。根據Ngudradrekai中會教社部回報總會教社的資訊,主要災情是聯外道路受損、少數信徒家中淹水,沒有傳出教會建築毀損或人員傷亡。
截至8月3日,高雄市撤離山區居民3104人,為歷史新高。自茂林區萬山里撤離的居民被安置在鳳山區農會茂林辦事處;在8月1日「原住民族日」,區公所災害應變小組邀請跨教派牧者在安置所舉辦聯合禮拜。受邀與會的Ngudradrekai中會議長、Teldreka(茂林)教會牧師Ipulu Thabula(武小鳳)在8月5日受訪時分享,這場禮拜不僅安慰了居民,也撫慰了日夜值勤、無暇喘息的公所人員。
茂林區公所災害應變小組中有多位是主內弟兄姊妹,包含Teldreka教會會友。Ipulu Thabula指出,公所人員非常能夠體會族人撤離的掙扎,但在空間有限的安置所中,讓壓力與情緒彼此傳染。她強調,這幾天公所人員沒有休息、也沒有回家,不但要時刻掌握災情,還要妥善分配物資;甚至有在衛生所服務的教會長老直接夜宿衛生所。
Ipulu Thabula在聯合禮拜前觀察到,族人們對於撤離與安置的情緒複雜。豪雨期間,他們一度撤離、後返家,遇強降雨再度撤離;多次撤離讓他們身心俱疲,雖然茂林農會安置所條件優於營區、學校,但還是與自己的家不同;且不同家庭在安置所共同生活,久了難免有習慣衝突。
安置所裡,公所人員感到無力,撤離族人感到無奈,他們處在同樣的困境中。Ipulu Thabula認為唯有「信仰」,讓人能夠整理好心情、重新出發。今年是莫拉克風災16週年,她特別在群組裡分享經文與勉勵,「他布雲遮蔽高天;他降雨滋潤大地,使草生長在山上。」提醒在災害中,上帝仍是萬物的掌權者。
災害累積經驗 也看見環境議題的重要
總會教社幹事黃哲彥牧師在8月4日受訪時表示,已呼籲各中會/族群區會教社部回報各教會、信徒的受災情形,以利總會教社安排相關協助;另針對各樣災害,總會教社也將繼續推動「防災」相關教育訓練。
黃哲彥表示,極端氣候將造成何等影響,人類很難預料,雖然7月接連遇上颱風和豪雨,並顯示山區道路與治水建設仍待改善,但拉長時間軸來看,台灣的災害應變能力其實一年比一年進步,「我們從災害中累積經驗,也絕對不能鬆懈。」他提醒,接二連三的災害也是上帝提醒著人們要重視環保議題,落實「關懷受造界」的信仰教導。
網友回應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