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新聞封面圖

教會怎樣與青年同渡情緒幽谷?

2025年06月27日

來源: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推薦: 推薦 0 分享: 分享至 LINE

(採訪:鄧力行)

【時代論壇訊】當有年輕人不開心到打電話跟你道別,你會怎樣反應?學生自殺潮中,教會有何積極角色,能為青年人擔當怎樣的支援?有牧者與關注青年自殺組織成員在一個茶座中分享有效同行的要素,更提醒教會反省自身環境──在年輕人感到受傷時,會否成為旁觀者甚至二次傷害者?

「我想同你道別,因為你係對我最好......」聽到電話另一邊的學生這樣說,當年是中學校牧的林一君牧師立即問:「你而家喺邊?」知道對方在某棟樓的天台,她爆出一句:「你死等埋我!」然後就到便利店買了兩罐Jolly Shandy,立即趕到那天台找那危坐的學生。

與學生一起坐在天台的邊緣,林一君一隻手搭住學生,另一隻手「掹住後面」,聽學生訴說生命的種種。她很快發現對方其實不是想死,而是想有人聽他說話。過了不知多久,那學生主動說:「不如我哋去食飯。」然後他們就離開了天台。現在這學生已是一位基督徒老師,並告訴林一君:希望不用在天台拉住另一個人。

「年輕人信唔過我哋」 同行的 「三不二同」

「年輕人最危急時點解會搵你傾?就係因為我哋過去點陪佢,而唔係剩係鬧佢教佢。」曾當過老師、現在是牧師的林一君分享,她做過不只一間中學的校牧或校監,都遇過學生自殺離世。不過,她發現情況是愈來愈嚴峻,「而家諗自殺唔係十幾歲,係幾歲。」林一君現在是5間幼稚園的校監,發現連讀幼稚園的孩子都會有自殺念頭,「成個氣氛令佢哋好多嘢諗」。她形容在這個網絡的年代,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中,要講出內心感受反而更困難,「邊個信得過?」

「呢個係不信嘅世代,年輕人信唔過我哋。」林一君坦言,若「大人」高姿態地跟年輕人傾談,其實反而為他們帶來壓力。談到牧者的角色,她說年輕人總覺得牧者就是「搞活動」的人,為的是要他們「信耶穌」,但她認為實際上最重要的是,「我哋要好似耶穌咁,同佢哋同行,幫佢哋搵到人生目標。」她指出,其實耶穌也沒有要求門徒一定要信祂,而是引導他們找到天國的路,自己走進去。

林一君分享自己「三不二同」的原則:不說教、不否定、不批判,還有同理心和同行。她對一群關心年輕人的牧者和青年工作者說,陪伴年輕人「你預咗係辛苦,因為陪年輕人行,唔係行幾年,而係陪佢一世。你預咗一日做佢牧者,終身都係佢牧者。」

同行是雙向 純粹的陪伴

本身是社工學生的關注青年自殺民間組織成員楊鎧彤指出,他們統計相關報道,由2023年開始的學童自殺潮至今年初,至少已有129名24歲以下青年自殺身亡。如何與年輕人同行、陪伴在困擾中的人?楊鎧彤指出,相關理論可在網上輕易找到,而最重要其實是同行者、陪伴者本身的特質。她分享,自己的成長中,身邊一直有亦師亦友的成年人陪伴,而令她能夠信任他們的關鍵,在於這同行是雙向的──他們不只是與她同行,也讓她與他們同行。即使他們未必懂安慰人,卻能給她可信任的感覺,足見與年輕人同行,個人特質比技巧重要。

「如果你覺得佢係要幫忙嘅人,你就會諗好多技巧,你會用得好突兀,但嗰種『kam』青年人係感受得到。」楊鎧彤強調,服侍年輕人,首先要尊重他們是「一個人」,而不是一個「需要幫忙的人」,需要真正臨在於同一空間之中,而不是跟他們打機時想著要建立關係,然後下一次有機會便談學業談家庭、要怎樣支援他們諸如此類,而是純粹地想陪伴他們經歷生命中的喜與悲。

組織的另一成員、同樣是社工學生的井川龍一為了跟中學師弟妹同行,額外花時間加入校友會,關懷在校的學生,也希望嘗試改變學校的一些做法。他指出,學校面對學生的「偏差行為」傾向「罰咗你先」,但未必真正了解學生的需要。在陪伴中學生的過程中,他發現很多人將有行為問題的學生定性為「無得救」,卻沒有嘗試了解他們本身經歷過,甚至正經歷的是甚麼。

教會是支援者還是旁觀者?

那麼學童自殺潮中,教會可以做些甚麼?另一位組織成員、本身是信二代的社工黃敏靈表示,青少年將朋友關係看得很重,但同時家庭關係、長輩支援也很重要,她強調青少年的人際關係是多元的,「朋友冧、家庭唔冧,其實唔會冧。家庭冧、朋友冧、長輩都冧,佢成個人就會冧。」楊鎧彤補充,學童自殺問題錯綜複雜,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合作處理,而只要其中一方面,例如教會能「托得住佢」,年輕人便有生存下去的動力。

不過,有人問到欺凌與自殺問題的關係時,黃敏靈便指出,欺凌的形成一定有欺凌者、被欺凌者,以及旁觀者,可是教會偏向不敢將問題「攞出嚟講」,比較想將問題「掃落地氈底」,「教會會唔會成為咗旁觀者?更痛心嘅係,有時候教會成為旁觀者之餘,會不會成為咗二次傷害者?」她舉例,當向教會投訴遭欺凌,得到的回應卻是「你諗多咗」、「你忍一忍」,其實都是二次傷害。

「我自己對教會係有期望,但正正因為有期望,所以好多人都有失望。」黃敏靈呼籲在場教牧想一想,教會的青年人為何離開,又有沒有問過他們離開的原因?若果曾經見過他們好像受傷,又有沒有伸出援手?「如果你選擇冇幫,其實可能你都曾經傷害過佢。我覺得唔好輕易放過任何一個唔開心嘅人。」

青年牧養茶座「正視心靈暗湧:與青年同渡情緒幽谷」由香港基督教協進會青年事工小組主辦,4月23日在一滴The Ripples(大角咀沐恩浸信會)舉行。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 回到新聞總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