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赦之罪》座談會談寬恕與救恩 蘇平恩:牧者也有困難掙扎
2025年06月27日
(整理:吳凱欣)
【時代論壇訊】近日上映的電影《不赦之罪》引起基督教界對寬恕和赦免等教導的討論。座談會上有教會牧者指出,牧師也是人,會面對困難和掙扎;亦有學者提醒,透過寬恕,我們才能理解何謂救恩。
透過寬恕才能理解救恩
退休神學教授、九龍活石堂顧問牧師歐醒華對聖經強調赦免和寬恕有以下理解:「寬恕不只是人與人之間,而是我們是否看見人被神寬恕,這是信仰的核心。」他說,透過寬恕才能理解何謂救恩,否則信仰只是一個理念,體會不到它如何實際影響我們的人生。
沙田浸信會署理主任牧師蘇平恩是《不赦之罪》的故事內容顧問,被問到如何看待電影中梁牧師一角的心路歷程,他回應:「牧師也是人,不要把他視為神,人都會犯罪,電影想表達的是『人性』。」他很高興這不是一套「福音電影」,不是講述相信耶穌後就會一帆風順,而是信了耶穌,即使是牧師,仍然會面對困難和掙扎,但正正是在掙扎中,我們才懂得依靠耶穌,解決我們掙扎的問題。
教會可以如何陪伴傷痛者?
談到教會過往給人虛偽的印象,正如劇中牧師也未能實踐寬恕的教導,信徒未能真誠傾吐自己的軟弱,蘇平恩說:「教會已經變了很多。」他強調牧者的同行很重要,只要信徒返教會就可以同行,了解他的心路歷程,與他一起面對和禱告。他形容,人性很自我,寬恕、真理等卻都「好唔人性」,但期望我們可以學習依靠上帝的幫助。「樣樣都順住你就唔係真理。」他又指寬恕是一個過程,人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放下一切憤怒和仇恨。歐醒華則呼籲要細讀聖經的詩歌智慧書:約伯記、傳道書、雅歌,明白真正的人生智慧。
家庭治療師、家庭動力機構創辦人吳綺琴認為,陪伴對傷痛者來說最為重要,傷痛者的療癒來自關係,透過在關係中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被接納、安全感以及有人同行,可以給予傷痛者力量繼續走自己的人生路。
現時教會文化重接納、聆聽
蘇平恩又形容,以前的教會予人感覺嚴謹、很多規條,但現在的教會歡迎並期望任何人進入,也歡迎人帶着傷痛進入,希望用耶穌的愛去幫助人,不是用各種條例去拒絕人,也不是要「很屬靈」、「很聖潔」才能留在教會。他分享,現在很多受傷的人會來到教會,向牧師傾吐自己受的傷害,弟兄姊妹也會坦白自己所犯的罪。
歐醒華也分享,以前的教會牧者較多「說」,現在則學懂聆聽。他認為現在的教會已扭轉過往的文化和氛圍,是好的轉變,讓大家學習先傾聽再評論。
牧者需要同伴
電影中的梁牧師似乎缺乏支援,他心中的苦無從宣泄,險又釀成悲劇。對於教牧同工的心靈關顧支援,蘇平恩和歐醒華都認為牧者需要夥伴,要與教會同工團隊、其他教牧建立良好關係,彼此支援。吳綺琴則建議教牧同工將別人對自己的期望清楚劃分,留空間展現真正的自己。歐醒華也強調做牧者要真誠,才能讓弟兄姊妹敞開心扉;要找到一個不受身份角色影響、可以自由舒適地做自己的地方,維持自己的真實。
《不赦之罪》分享座談會由幸福傳聲基金會主辦,6月7日於K11 Art House舉行,網上設重溫影片。
<iframe width="560" height="315" src="https://www.youtube.com/embed/oGz93g-dlLo?si=4O6HxWRfMtmQzZEh" title="YouTube video player" frameborder="0" allow="accelerometer; autoplay; clipboard-write; encrypted-media; gyroscope; picture-in-picture; web-share" referrerpolicy="strict-origin-when-cross-origin" allowfullscreen></iframe>
網友回應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