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壞新聞也許是燃燒的荊棘

我理解人們對媒體總是報導負面新聞感到厭煩。但壞消息也可能是上帝要我們與祂同工的邀請。

2025年01月16日

Christianity Today

推薦本篇新聞 : 0


(作者 Carrie McKean)在2004 年教會的一次烏干達短宣旅程中,65 歲的拉蒙·比爾希默 (Ramon Billhimer) 從巴士車窗向外望,看到一個小女孩正從泥濘的水溝中汲取骯髒的死水。拉蒙以為這些水是用來澆灌菜園,或給家畜飲用。她順手拍了一張照片,輕鬆地對她的翻譯說,這孩子竟然為家畜走這麼遠的路來取水。

「哦,那些水不是給家畜用的,拉蒙,」翻譯回答道。「那是她全家人的飲用水。」

拉蒙探訪鄉村教會時,早已注意到烏干達有許多兒童都病得很重。她原以為他們都得了瘧疾,但很快就認識到,至少有一半的孩子是因喝了不乾淨的水而患上痢疾等慢性病。巴士窗外的景象成了拉蒙生命的轉捩點——小女孩和她的水罐——彷彿是叢燃燒的荊棘。

在烏干達剩餘的旅程裡,拉蒙都是哭著入睡。巴士對話後的幾天,當她探訪烏干達一間醫院時,見到一位小女孩,她正靜靜的躺在病床上打點滴。拉蒙試著與孩子說話,告訴她自己會再來探望她。過了幾天,拉蒙兌現了她的承諾,但小女孩已經不在了。她已死於痢疾。

如拉蒙多年來分享這段回憶時所說,她衝到醫院的走廊,哭喊道:「神啊!祢為什麼沒有做點什麼事!」

然後她聽到這個回應:妳為什麼不做點什麼事呢?

於是她做了。

拉蒙首先向丈夫鮑伯 (Bob) 解釋——為什麼她在美國社會認為應好好休息和放輕鬆的人生階段,會覺得有負擔要為距離他們德州的家近 9000 英里外的人提供乾淨的水源。之後,她學習挖掘自流井相關的資訊,並找到給付所需費用的方式。這一切花了一些時間,但在接下來的 20 年中,拉蒙和鮑伯持續地做點什麼事。

在過去的二十年中,無論經歷什麼樣的風風雨雨,受人慷慨援助或是遭遇欺詐,雨季或乾季,他們一同在烏干達東部地區設立共858口水井。保守估計,他們的努力已為340萬人提供乾淨的飲用水。

拉蒙夫妻並未在完成這幾口自流井後就止步。在這858 口井中,有 23 口是鑽孔井 (borehole wells),是他們在得知有人為了從河流取水而被鱷魚攻擊喪命後鑽鑿的。當飢荒、乾旱及新冠疫情來襲時,他們增加了分發食物的項目,自 2020 年來已為超過70萬人提供糧食。他們還利用自流井的溢流水增設魚塘養殖。他們捐贈醫療物資,甚至為一所穆斯林學校鑽了一口昂貴的鑽孔井——關於這個項目,拉蒙坦言,她需要上帝額外的催促才下定決心行動。

拉蒙夫妻在沒有任何正式的募資活動下完成了這一切。他們沒有網站、媒體報導,甚至沒有正式的組織名稱。他們的募款方式堪稱低成本營運的典範:鮑伯有個白色的三環活頁夾,裡面裝滿家裡印表機印出來的水井照片,當有人想要贊助一口水井時,會捐款給拉蒙夫妻的教會,也就是米德蘭第一長老教會 (First Presbyterian in Midland)。這筆資金隨後會被寄往烏干達當地的合作夥伴,幾個月後,鮑伯就會印出新水井的照片,將它們加到活頁夾中。

無論拉蒙夫婦走到哪,都會向人談論擁有乾淨的飲用水。現年87歲的鮑伯會將活頁夾中的照片給任何願意停下來聆聽的人看。有一次,在一個國際航班上,拉蒙起身伸展雙腿,與後座一名男子攀談起來。在他們降落後不久,男子就寄給他們一張一萬美元的支票——足夠建造一口帶有魚塘的六管自流井。

我之所以分享這個故事,是因為我想跟你分享拉蒙這位幾乎默默無名的信心英雄的故事。身為作家,我知道這是能引起讀者特別反應的正面故事:終於!終於能聽到一些好的新聞!為什麼我們沒辦法聽到更多像這樣的故事呢?為什麼媒體總是把焦點放在負面新聞上?

拉蒙和她的水井的故事正是牧師兼作家派崔克·米勒 (Patrick Miller) 呼籲人們更多書寫的那種充滿盼望的美好故事。米勒曾批評《今日基督教》雜誌透過「以基督教昨日犯下的罪孽為基礎建立平台」來「損耗人們對基督教(機構/教會)的信任」。 (當然,《今日基督教》的領導層對此持不同看法,這一點也值得人們了解)。

撇開這場爭論不談,我們可以看到,媒體公司——尤其是不像《今日基督教》這樣受到神學及道德承諾所約束的媒體——有更多的誘因去報導更壞的新聞。自前總統川普當選以來,《紐約時報》的訂閱人數增長了十倍,至少有部分可能性是因為批評川普、記錄他每一場爭議的文章有著巨大的市場。《華盛頓郵報》也經歷類似的 「川普效應」。福克斯新聞 (Fox News) 評論員卡爾森 (Tucker Carlson) 在離開該電視網絡前,福克斯新聞支付他3千500萬美元的年薪,讓他以他慣用的蔑視言論來激起憤怒。無論是左派或右派媒體,壞新聞都能帶來大筆收入。

但媒體的負面性問題真是如此簡單嗎?若單單著眼於利益因素,很容易忽略我們作為媒體消費者的責任。正如作家湯普森 (Derek Thompson) 在《大西洋月刊》中所言,「消費者面對新聞媒體塑造的關於我們生活景況的悲慘氾濫信息,部分原因在於,新聞媒體為了回應群眾對負面消息的偏好,著重於報導世上最糟糕、最危險、最災難性的故事。」

媒體報導負面事件,因為我們表現出「那是我們想要聽到的消息」。我們對好消息的需求可能是真誠的,但往往是膚淺的。我們閱讀、觀看及聆聽的習慣顯示出,我們對壞新聞有更深層次的飢渴。

即使對於聽起來正面的故事,我們也常心生厭倦,帶著多疑的態度等待某種「出包」的時刻,或某個黑暗爆料的轉折。而當故事中沒有負面轉折或令人震驚的披露時——當它真的只是單純美好的新聞時——我們之中許多人也慣性地視它為平淡無奇、無聊的新聞,只是在遮掩更殘酷的現實。我們疑神疑鬼,認定自己並未聽到完整的故事。我們要麼將好消息當作無關緊要的天真幻想,要麼視它為更糟的宣傳/廣告手段。

身處這個混亂、爭議不斷且令人憂心的時代,基督徒必須花些時間反思:我們是否被貪婪的媒體強迫接受負面新聞?還是因為作為新聞消費者的我們,只對負面故事感興趣,導致媒體產出這樣的內容?我們是否渴望正面的新聞?是否能感受到好新聞的價值?身為耶穌的跟隨者,我們是否有能力在破碎的世界裡看見那些真實、美好和良善的事物?

在《大西洋月刊》另一篇探討「負面偏誤」如何影響媒體環境的文章中,湯普森指出:「負面性——嚴格來說,並非媒體的問題,而是人類的問題。」而這是個基督徒應能回應的問題。

沉浸在壞消息中或反覆咀嚼其內容,也許是這個世界的方式,是人類自然的傾向,但這不應該是耶穌的跟隨者的方式。我們知道一條更好的道路,而我認為,拉蒙的故事除了是一則好消息/正向的新聞外,還為我們提供了走在這條狹窄道路的一些實用的指引。

這個墮落的世界確實充滿壞消息,如拉蒙在巴士窗外看到的景象那樣。我們的新聞供應鏈忠實地應驗了這句老話:「見血就能成頭條 (If it bleeds, it leads)」,為我們提供無止盡的地方及全球危機新聞來滿足我們的胃口。然而,我們既然是這頓「自助餐」裡的顧客,就必須留心自己將注意力放在哪裡。

我們是否無意識地不斷刷著那些令人沮喪的新聞?或傾向點開讓我們憤怒的標題?我們是否尋找證據來證明自己對機構的不信任,或對「另一夥人」的敵意是正義的?我們是否成為「衝突的創造者」,熱衷於播撒混亂,用大錘擊打我們立足的根基?

身為耶穌的跟隨者,我們應思想「真實的、可愛的及有美名的事物」 (腓立比書 4:8)。抵擋縱容人們分裂及自我辯護的黑暗衝動無疑是困難的,但絕非不切實際 (路10:29-37;加5:19-21)。我們可以從將注意力轉向眼前的需求開始——無論是短宣巴士窗外的景象,還是自家客廳窗外發生的事。

這種注意力的轉移能大大減少我們對壞消息的飢渴,並讓我們更渴望好消息。然而,重要的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忽視邪惡、苦難和貧乏。看到小女孩站在深及腳踝、被排泄物汙染的水中,攪亂了拉蒙內心的平靜。這讓她非常不舒服,並引發她對罪咎、責任、義務,以及在這個病態世界裡上帝的良善的各種疑問。

關於領袖濫權和牧者的背叛故事——尤其發生在教會內,這個理應以更高的標準生活的群體——應該對我們產生和拉蒙ㄧ樣的衝擊及疑問。《腓立比書》4:8的教導並非一種簡單甜蜜的建議,要求我們只關注那些有美好結局的正面新聞,更不是用來指責真實地報導墮落世界的記者的理由。

事實上,思考「真實的」事物往往並不意味著思想著令人愉快的事情。這個世上有太多事情應該讓我們感到不安。但我們不能因為懼怕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事而回避真相,甚至試圖壓制、掩蓋真相。我們必須記住,「光」具有消毒的功效,可以帶來醫治、盼望和恢復。

當摩西在《出埃及記》第 3 章遇到燃燒的荊棘時,英文ESV聖經將摩西的反應翻譯為「我要過去,停下來看這異象」。在接下來的經節中,當「耶和華上帝見他停下來看,就從荊棘裡呼叫」。身為一個熱愛文字的人,這段字句的重複性讓我停了下來。它既拗口且笨拙。這段經文不僅僅說摩西看到了荊棘,而是說當摩西看到燃燒的荊棘時,他停下來真正地注視荊棘。而當上帝見到摩西真正停下來注視時,祂向摩西發出新的呼召——向摩西更多揭示祂自己,並給予他更高的使命,讓摩西帶領祂的子民走向自由。

或許,當摩西在山坡上放羊時,他正在思索有關希伯來人在埃及的壞消息。但當他看到燃燒的荊棘時,他關注了自己正在關注的事。他沒有被其他故事分散注意力,也沒有因絕望而轉身離開,或憤世嫉俗地視眼前美好的異象為不真實的幻象。他停下來注視上帝的好消息,並遵行上帝呼召他去做的事。

去年二月,拉蒙在跨越大西洋的航班上與鮑勃慶祝她85歲的生日。他們正飛往烏干達,探望朋友和他們建造的水井、幫助分發食物,並開始將他們心愛的事工交接給新一代的領袖。

但在那裡,拉蒙突然生病,十天後便在烏干達的醫院去世了。我們這些深愛她的人還未從失去她的傷痛中復原。如同我們德州西部的俗語所說,她穿著工作的靴子離開人世。

當我們傷心的懷念拉蒙——她對耶穌深刻的愛、她那感染力十足的笑聲和大膽的精神、她那強大且充滿盼望、目的和決心的生活方式——我很感激她教導我如何在好消息和壞消息之間取得平衡。她 20 年前那趟短宣之旅並非從一片空白開始。她已裝備了一生服事他人的經驗,使她有能力以上帝的愛來面對壞新聞,而不是絕望以對。她將自己全人獻給上帝,成為「義的器具」(羅馬書 6:13)。當我看著自己的生命時,我希望能像拉蒙一樣。

我理解人們渴望聽到關於「有親密關係的群體、健康的教會、忠心的牧師、靈命的突破」等讓人喜樂的故事。但拉蒙的故事告訴我,我們不一定只有在聽到好消息時才能成為好消息。罪及苦難的畫面也可能成為燃燒的荊棘:上帝在邀請我們與祂同工,將壞消息變成好消息。

Carrie McKean 是一位來自德州西部的作家,作品曾刊登於《紐約時報》、《大西洋月刊》和《德州月刊》雜誌。可在carriemckean.com看到有關她更多的資訊。

圖說 Illustration by Christianity Today / Source Images: Getty / Unsplash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