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香港牧師開始更多關注Z世代心理健康

憂鬱症和焦慮情況的比例在年輕人之中居高不下,教會領袖正努力應對心理健康的挑戰。

2025年01月16日

Christianity Today

推薦本篇新聞 : 1


(作者 Hannah Keziah Agustin)在過去兩年裡,牧養香港一間多元文化的福音派教會牧師KK Ip,曾數次探訪位於中國及香港邊境的一座監獄。

每次探訪需耗時超過三小時。大部分的時間花在通勤上,而到達監獄後,他往往還需等候45分鐘,直到獄警帶他前往會面室。

在那裡,KK Ip牧師會見一名年輕的女孩。她因2019年參與反對香港現已廢除的《逃犯條例》修訂草案的抗議行動被捕。儘管她未曾參與任何暴力行為,政府仍在2023年判處她近四年的監禁。在每次約半小時的會面中,KK Ip牧師與她聊著她的想法及監獄內的情況。隨著時間推移,他感受到她對漫長檢控過程及其可能結果的無助與焦慮。

「對她而言,規劃未來似乎毫無意義。」KK Ip牧師說。

在她的審判開始前,KK Ip牧師與女孩一起禱告,祈求對未來生涯的指引。隨著彼此之間建立起信任,她逐漸變得更加「踏實」並「對未來懷抱盼望」,他說。女孩將於明年刑滿釋放。

這位Z世代的抗議者 (基於安全考量,名字未公開) 並非基督徒,但KK Ip牧師透過面對面的探訪及定期書信,向她傳遞上帝的愛及恩典。他曾在希臘度假時寄明信片給她,分享心得並送上鼓勵。

「基督的犧牲釋放我們脫離罪的囚禁,我相信將這份愛與支持延伸至我們城市的年輕人是必要的。」KK Ip牧師說。「我希望她知道,無論距離多遠,總有人願意與她同行。」

KK Ip牧師並非唯一一位關注香港焦慮及憂鬱症情況的Z世代的牧者。在動盪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中,其他牧者和事工領袖也正以創新的方式應對這些心理健康問題,例如設計方便使用的工具以提升情緒認知,或在教會內外開放空間進行相關對話。

自2019年支持民主的抗爭運動以來,香港人經歷了一些全球最嚴格的COVID-19防疫措施:2020年邊境封閉,訪港人士需強制入住酒店進行隔離。隨後,當局於2020年6月實施嚴厲的《國家安全法》。

超過12萬3800名香港居民已移民至英國,數千人獲得加拿大永久居留權,與此同時,大量中國內地人口湧入香港。自2022年12月以來,約有5萬5000名中國人透過「高端人才簽證」移居香港。

這些社會上的快速變化對Z世代的心理健康造成嚴重影響。根據去年心理健康協會的調查,香港近半數18至24歲的年輕人報告中出現中度至重度憂鬱情況,並伴隨焦慮和失眠症狀。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去年的一項調查顯示,近半數12至24歲的青年認為自己是失敗者。然而,根據《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的調查,只有三分之一的Z世代會尋求專業的心理健康幫助。

隨著香港教會面臨會眾減少和宗教自由受威脅的挑戰,Z世代基督徒也正經歷更高程度的憂鬱和焦慮。香港學生福音團契 (FES) 副總幹事盧家輝表示,關於年輕基督徒在心理健康方面掙扎的故事屢見不鮮。

盧家輝提到,有位大學生本來想繼續深造,但由於憂鬱症狀和焦慮影響,她無法完成學業,只得輟學。

「有些人說,香港沒有經歷到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因為根本沒有所謂的『後創傷』時期——創傷每天持續地發生。」盧家輝補充道。

盧家輝和FES的其他同工相信,聖經可以幫助許多年輕香港人面對創傷,特別是向他們展示上帝在乎並關心人類複雜的情感。

2019年香港抗議活動爆發時,李同學 (Lee Chiu Mei) 還在唸大學。他的許多同學參加了校外的抗議活動。

「每天的新聞都太讓令人窒息,我完全沒有時間處理自己的情緒,」現年24歲的李同學說。教會並不是討論政治衝突和使香港分裂的問題的理想空間,因爲他沒有感覺自己可以自由地在教會表達個人觀點。

觀察到像李同學這樣的年輕人無法輕易表達他們對2019年香港政治氣氛的感受後,盧家輝萌生一個創意:以馬太福音第五章的「八福」作為安慰Z世代基督徒的信息。他與學生福音團契 (FES) 的其他學生領袖合作,設計了一套卡片,卡片上展示著聖經經文,幫助年輕人坦率地分享他們的情感。

例如,其中一張卡片描繪了一顆被傾倒在雙手上的心,背面印著這段經文:「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馬太福音5:3)。另一張卡片則展示了一個流淚的人伏在岩石上,背面寫著:「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馬太福音5:4)。

在抗議活動進行期間,李同學與一群他從未見過的基督徒學生小組成員見面。他從卡片組中選了一張,凝視著上面的插圖,描述自己對這幅圖像的感受,讀出相應的「八福」,並想像耶穌會如何回應他當下的處境。其他學生也分享了他們的反思。

這些卡片幫助李同學和他的同伴們分享彼此的擔憂——這是他們通常不會做的事情,因為害怕因批評政府而被逮捕。

「我終於覺得有空間去表達這些情緒,而且有人願意陪伴我一起面對社會造成的創傷,一起禱告,把一切交託給上帝,」李同學說。

卡片的第二版於2023年發行,以詩篇作為內容,在疫情期間的校園事工活動中使用,至今仍爲許多事工所用。

這一版本的卡片上雖無插圖,但有描述情緒的文字,例如「憤怒」,並配上相關經文,如詩篇35:17:「主啊,你看著不理要到幾時呢?」另一張卡片上寫著「羞愧」,對應詩篇40:11:「耶和華啊,求祢不要向我止住祢的慈悲,願祢的慈愛和誠實常常保佑我。」

當學生不知道該選哪張卡片時,FES的領袖會建議他們挑選感覺有意思的卡片。盧家輝指出,這樣做能幫助學生探索在一般悲傷情緒之下更多細微的情緒。

透過閱讀卡片並辨識能觸動自己的文字或圖像,而非將情感理性化,為Z世代基督徒提供表達感受的空間,這與多數香港教會的常態相反。

「教會害怕如果人們過多分享自己的掙扎或憂鬱情緒,會讓其他人失去追求信仰的動力,或不再參加教會活動,」FES總幹事蔣文忠說。

另一基督教事工《突破機構》(Breakthrough Hong Kong) 則鼓勵Z世代將憂鬱和焦慮的對話帶到公眾場合。

該機構的「Emo Error Gym (情緒錯誤健身房) 去年在荃灣一家購物中心首次作為為期兩天的互動展覽登場。在展覽中,一塊大板子上寫著「你的情緒指數是多少?」邀請參觀者作答。年輕的香港人將自己的答案寫在葉子形狀的紙條上,並將它們掛在一棵棕色紙板樹上讓路人觀看。

「因為憂鬱,我無法正常地與人社交,而我的朋友甚至不知道這一點,」有人寫道。另一人則寫著:「我不喜歡現在的自己。」

「當其他人閱讀這些留言時,他們會知道自己並不孤單,」《突破機構》副總幹事梁柏堅說。

《突破機構》利用這個展覽活動將Z世代香港人與其事工連結起來,該機構透過數位媒體、書籍及諮商等社會支持服務將基督信仰傳遞給青年。今年3月和4月,這一展覽將在香港的五所大學舉行。

梁柏堅指出,讓Z世代坦承他們面對的焦慮和憂鬱,有助於引導他們走向更全面的健康和人格。

「在學校和社會中,年輕人專注於『做(事)』,」梁柏堅說,這往往會導致倦怠和孤立感。「從基督教的視角來看,我們的『存在/本身』比『做(什麼事)』更重要。」

與此同時,一間教會希望將這些對話帶入教會內,為Z世代提供一個更安全的空間來討論憂鬱情況及焦慮的情緒。

《香港國際禮拜堂》正在將教堂建築的一整層改造成青年中心,預計今年稍晚於灣仔啟用。這個空間將對想要社交、學習,或討論任何議題的Z世代開放。

「Z世代需要一個機會,能在不受污名化影響的環境中,公開談論自己的悲傷、受傷、憤怒或困惑,」該教會的心理學家兼牧師Lance Lee說。

透過這個中心,教會還計畫提供支持小組、教牧諮詢,以及完整的培訓、諮商及基督教心理治療服務。

這是教會使命的一部分,是「傳福音、作見證、拓展上帝的國的根基,即使所接觸到的是那些認為上帝或宗教毫不重要的人,」Lance Lee強調。「人們需要一個能完整做自己的空間,並在那裡遇見一位認識他們、深愛他們並願意緊緊擁抱他們的耶穌。」

對Lance Lee而言,在教會內討論憂鬱和焦慮並不是最終目標。他認為,這些做法能給Z世代「盼望、靈感和激勵,讓他們看到,在這些事上與我們同在的上帝確實為我們預備了道路,讓我們能在五到十年後的香港找到喜樂。」

KK Ip牧師則持續牧養著那位在囚的年輕女孩。有時,他們的對話只是關於一些瑣事,但有時也觸及宗教。「要效法基督,我們必須背起十字架,去關心和愛那些感到受傷或被冤屈的人,」他說。

補充資料來自Jessie Chiang和Isabel Ong


圖說: Illustration by Mallory Rentsch Tlapek / Source Images: Unsplash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靜得

感謝主!

發言日期:2025/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