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25章運動看和平 探和平工作多元面向
2024年09月25日
【陳俞含編譯】9月5日,美國長老教會(PC(USA))和平締造計畫(Presbyterian Peacemaking Program)專員安德魯‧彼得森(Andrew Peterson)博士受邀參加《信仰問題》(A Matter of Faith),以「探討和平的細微之處」為題,分別談論「締造和平」、「建設和平」與「維持和平」。彼得森強調,和平不僅是沒有衝突,更是公義的存在。
彼得森表示,人們談到締造和平時,常會想到終止暴力衝突,但促進和平還有更多面向。他指出,衝突各方必須看見未來、願意前進並認為犧牲值得,才能締造和平。
彼得森接著提出,建設和平是在暴力衝突發生後的溝通語言。有些制度和公民領域需要改善,且必須認真看待。賠償就是建設和平的例子。即使衝突已經結束,傷痕卻依然存在。在建設和平的過程中,雙方會試圖接觸彼此,但仍有許多不公義的事情等待解決。
談到維持和平,彼得森解釋,生活中最重要的關係往往會延續很久,且需要經常維護,公民關係和國際政治也是如此。他認為若要定義和平,就必須描述各層級人際關係的最高理想。對和平的定義越廣泛,就越有機會在非暴力衝突的情況下使用相關詞彙,以便談論政治和社會運動的目標,因為人們追求的是繁榮、和平、完整、充實,且能與彼此分享的生活。
彼得森點出,旁人眼中的武裝衝突,經常分為侵略者和受害者,但實際上,雙方都會有一些委屈,而當雙方來回發表這些委屈,就會循環堆疊負面感受,加深裂痕。雖然打破這個循環能阻止衝突,卻不會帶來永久和平。彼得森以歷史傷害修復中心(Center for the Repair of Historic Harms)為例,說明建立和平的方式是正視歷史,了解美國在種族主義統治中的積極參與。美國人才剛起步,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才能建設公義的國家。
彼得森坦言,目前的問題在於,要以宣教團模式締造和平,還是要以長期的系統化方式來提供有效幫助。「如果不消除貧窮,就難以瓦解結構性種族主義;如果不注重這個國家長久以來的種族統治和壓迫貧困,就很難以公正平等的方法來解決氣候變遷問題。」他強調,有很多事情值得關注,如果做得越多,就越有機會做好。
彼得森提醒,「馬太福音25章運動」的所有重點都是相互關聯的,例如消除貧困與瓦解結構性種族主義息息相關,追求環境公義也需關注種族和貧困問題。而從自身做起是推動和平工作的最佳途徑,正視歷史錯誤、勇於承擔責任,才能促進真正的和解。(資料來源:PC(USA))(資料來源:PC(USA))
網友回應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