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生死教育座談會:

選擇與相遇的生命好好道別

2024年05月09日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推薦本篇新聞 : 0


【時代論壇訊】死亡,是大家不能逃避的事情。但面對死亡,在說再見之前,我們所思所想又是甚麼?面對要說再見的人,又有甚麼可以預備?香港浸信會神學院信徒神學教育部於五月五日,以「在我們說再見那天……之前」為題,舉辦「基督教生死教育座談會」,邀請三位講員分享面對死亡的經驗及看法。

「孤單的我們」成為孤單者的同伴

該院退休講師劉永生分享自己急性胰臟炎入院,由瀕臨死亡邊緣到逐漸康復,卻又發現患癌的經歷。當中讓他最深刻的,是去年在浸聯會分享的見證錯寫了年份,令他發現自己突然失去時間的意識。他指出,「時間不在自己掌握,這是我們都知道,但知道與實際的生活方式是不同。」生病讓他明白,以為可以掌握的時間,卻原來與自己無關。

不過在治療的過程中,劉永生認為是靈魂相對清醒的時間,去覺察上主的帶領。同時,他透過閱讀整理自己過去數年的情況。其中一本書《生命是一場尋求慰藉的旅程》,作者Michael Ignatieff藉著不同文本反思生命的意義,卻發現文本的作者們也承受著傷痛,他們生命面對的困局不僅是死亡,還有不被理解的苦悶。這個黑暗的場景不是物理的狀態,而是內心的情境。可是從另一個角度,孤單者卻不孤單,因為同樣孤單的我們能夠成為他們的同伴。在住院期間,他得到病友們慰問,即或彼此並不相識,卻在孤單中互相照應,成為黑暗中的光明。

以「五道」減輕焦慮感

善別輔導員陳敏兒指臨終病人存在複雜的心理困擾,「當醫生好像宣佈死期的時候,康復的希望已經失去,他們承受著痛苦,面對著很多焦慮。面對未能預計的時候,他們更感到迷惘。」她分享自己的丈夫在患病期間,出現焦慮與無奈的感受,而她也曾說過不合宜的話:「為甚麼你會驚死?你不知道死了去哪裡嗎?」作為信徒,儘管知道死後能夠上天堂,但人是有感情的動物,恐懼、焦慮、遺憾是同時存在。

這些感受的背後是靈性的需要,包括:生存的意義與目的、自我形象、愛與歸屬、寬恕與盼望。當臨終病人能夠得到滿足,他們的焦慮與遺憾感將會減低,而「五道」(即道謝、道愛、道歉、道諒、道別)是合適的方法與至親真誠分享。「可能有些人感到困難,因為父母曾經待你很差。」她以自己在母親生日時送上自製的小書為例指,寫出受傷與不快的片段,可能與記述感謝和肯定的說話一樣多,但一切在乎自己的選擇。

藉神學教育開拓另類視野

香港醫院院牧事工聯會專業發展及牧關教育督導盧惠銓牧師分享,自己過去三年,家中有幾位親人離世。由於疫情的關係,有些沒有出殯,有些只得幾個家人陪伴在旁。因此,趁著能夠溝通、互動的日子,與至親說「再見」是重要的,為要讓死者能懷著盼望地離開,也讓生者帶著恢復的力量活下去。

「我們已經盡力,希望你可以放過自己!」盧惠銓對未能陪伴至親道別的人,提出另類的觀點。他指出,面對彌留的家人,我們「忠心地」陪伴在側,甚至洗手間也不敢去,飯也不敢吃。然而,就在離開片刻的一剎,親人卻悄悄然離世,成為我們耿耿於懷的遺憾。他認為從另一個角度看,離世家人可能不想我們目睹那最後一秒,烙印成為記憶,才選擇悄然離開。他又指神學院重視知識上的學習,但在實際的牧養場景要接觸活生生的生命,作出生命的相遇。故神學教育應幫助信徒明白在哪一天說再見,並從當下面向步入衰敗的視野,轉向「先死而後生」的盼望。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