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基督教天主教論靈恩及五旬宗靈修 黃錦文神父:教會體制發展壓抑神恩

2023年03月23日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推薦本篇新聞 : 0


報道:麥嘉殷 / 2023年3月22日

【時代論壇訊】上月在美國亞斯伯理大學出現的復興運動引起大家關注,不少人開始留意復興或靈恩運動。在最近一個題為「不同靈修傳統的認識與對談:神恩/靈恩」的講座上,基督教及天主教的學者談及何謂靈恩(天主教稱為神恩)及相關的靈修傳統。聖神修院神哲學院教授黃錦文神父提到天主教神恩復興運動正在邊緣化。神召神學院教務長李天鈞博士則綜合不同學者的看法,指五旬宗靈修學正在建立,較為著重信仰的經驗。

天主教神恩復興運動被邊緣化

聖神修院神哲學院教授黃錦文神父提到,神恩不是一個當代現象,有教會就有神恩。「沒有教會,就不會有神恩;沒有神恩,教會亦缺了她的本質,所以兩者密不可分。」他引用徒二1-47,指聖靈降臨在五旬節降臨在門徒身上,作見證宣講,之後三千人受洗,教會就誕生。神恩亦包括神所賜的恩賜,例如智慧、知識、信心、醫治、說先知話等,主要都是為了服務他人和建設天國。他指神恩亦是天國來臨的證據。

談到香港當下的天主教神恩復興運動,黃錦文提到,在香港教區是被邊緣的,很多教友都不認識,會覺得「古靈精怪」,甚至有負面印象,因為香港的天主教保守、較傳統,對新事物接受得很慢;而大部份神職人員無受過神恩復興的教導,對神恩並不了解和熱衷。他指神恩並不是「古靈精怪」的事,「神恩復興運動」獲教宗肯定,如一九七四年教宗保祿六世在比利時成立國際辦事處推動有關運動。他期望日後神學教育能加入教導神恩的神學,及神恩在教會歷史上的發展。

黃錦文提到,近期能看到神恩的出現,是在二十世紀初期,基督新教有原始五旬節運動,參與的信徒能經歷如初期教會般豐富的神恩。在天主教方面,則是一九六七年的美國杜肯大學(Duquesne University)神學院教授和學生們在避靜活動中,再次被聖靈充滿,得到神恩如能說舌音。

不過,為何當代教會很少再看到神恩?黃錦文認為,因為有人濫用神恩,以神恩建設自己,讓自己變得更有名氣、有權力,沒有用之來服侍他人;若教會體制架構過度發展,也會壓抑神恩。但他指神恩從來未熄滅,只在聖事或少數聖者身上出現,例如十架約翰為人驅魔,而不是大規模地在一般信徒身上看到。

李天鈞:五旬宗靈修傳統著重信仰經驗

神召神學院教務長李天鈞博士提到,很多人會覺得五旬宗派給人的感覺是欠缺反省、有很多極端表現,也未必有架構,像是「無王管」,若再進一步談及五旬宗的靈修學,更可能難以界定。

李天鈞指,一般宗派的靈修學可能都會有獨特的靈修方法、有代表人物或是有一套靈修的傳統,但五旬宗卻沒有。會上有九十年代神召神學院畢業生回應,引證五旬宗的靈修學在過往難以發展,有時福音派反而更靈恩。

李天鈞引用五旬宗學者Simon Chan的說法,指如果一個宗派發展若不建立傳統,就會慢慢流失,失去傳承。他提到五旬節派名稱的由來,不是想建立一個宗派,是想恢復昔日的靈恩或復興。他舉例,就如美國亞斯伯理大學的復興運動(Asbury revival)也不是突然爆發出來,是經過當地學生不斷禱告。由此,他指出建立五旬宗靈修學傳統的重要。

李天鈞引用不同學者的說法,指一般宗派的靈修學著重生命的表達,如何學效耶穌的價值並實踐出來;而五旬宗的靈修學亦在建立一套傳統,著重信仰生命的經驗,被聖靈充滿,以及與上帝的關係。他引用神學家蘭德(Steven Land)的說法,指信仰經驗會帶來情感,慢慢使信徒的眼光不再一樣,並會感恩、讚美、服務他人、有信心和盼望,達至一種整全的靈性追求;一些實際的表現例如:說先知的說話、醫治等。有學者更指,這像是表達一種非洲美式的「黑人靈性」,著重敬拜讚美,講見證、有異象等等。他補充,五旬宗的靈修除了追求經驗、能力,亦強調生命的成聖。

李天鈞亦綜合一些學者的說法,例如學者對五旬宗靈修學的印象是,傾向身體的情感表現多於內在獨處的自省、有活躍敬拜的表現而缺乏靜修的默想等。不過,同時傳士德(Richard Foster)亦指五旬宗靈修會帶來社會的改革,如美國阿蘇撒街大復興(Azusa Street revival)。李天鈞又提到,五旬宗靈修學可反映該宗派的神學觀。

是次講座由天主教香港教區基督徒合一委員會及香港基督教協進會合一與教會關係委員會聯合成立的神學對談小組主辦,於三月三日在基督教香港崇真會黃埔堂舉行,其後設網上重溫。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