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淨零排放向前行 社會溝通不能停

2022年10月19日

教會公報

推薦本篇新聞 : 0


【邱國榮台北報導】今年3月行政院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與策略」,其中淨零關鍵12項戰略的社會溝通,在官方承諾與民間團體的監督下陸續展開,但受邀溝通的5個民間團體:地球公民基金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環境權保障基金會認為,已招開「淨零綠生活」「資源循環零廢棄」和「節能」等3項戰略社會溝通會議,官方只有蒐集意見沒有對話,若只是已讀不回,這不叫溝通。

10月17日上午,這5個團體在地球公民基金會台北辦公室招開記者會,向政府提出即時呼籲,希望整體淨零政策能有真正的溝通與對話。地球公民基金會顧問蔡中岳表示,政府既然標榜社會溝通會議,應該要請更多團體代表與民眾參與,而且會議只有官方蒐集意見,至今沒有就蒐集意見做出回應,不符合會議要做到溝通的用意,期待未來9項戰略的社會溝通會議都能夠讓更多民眾、社會團體參與,名符其實地跟社會溝通淨零排放路徑關鍵戰略。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柯乾庸表示,肯定環保署與經濟部有盡到溝通的努力,但有不足之處。會議受到時間限制,官員沒辦法回應他們的提問看法,雖有會議記錄留存,但至今官方沒有針對紀錄內容提出結論,而且僅提供資料的簡報是既有政策的整理,沒有提出未來規劃,所以也沒有列出預算,讓人看不到淨零轉型的戰略。雖然經濟部有發布針對製造業與商業的戰略,但是沒有社會團體意見,也就是經濟部只找業界溝通,沒有向社會溝通,因此要提醒經濟部,之後的社會溝通會議要改進,確實邀請社會民眾參與。

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資深主任吳心萍表示,各戰略的社會溝通方式頗有差異。針對「節能」戰略,邀請建築、NGO、社會、工業等專家討論各面相的節能,且給參與者較多討論時間。環保署主責「淨零綠生活」,邀請產業分享成功案例,但淨零綠生活的框架是以個人行為改變為主,因此企業分享CSR及ESG的成功案例,很難與「個人行為」有交集。

蔡中岳補充,淨零綠生活的形式在交通部分,政府找華航來做報告,但是淨零綠生活應該是個人行為的改變,政府應如何推動大眾運輸、人行道、單車道、公共自行車等改善的戰略報告,但顯然不是,而是找來跟此戰略無關的報告。

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表示,目前的社會溝通會議完了以後,應該要公開報告內容,以及公開給民眾審議的時間,也要有預算配置,否則在沒有預算前提下,不可能規劃戰略;在最後的定稿,之後必須有定期監督機制,對改善狀況進行監督,但定稿後的監督若是民眾參與監督的機制很少,也缺乏社會意見的徵詢時間,恐非正當程序。他說:「參與3次關鍵戰略社會溝通會議,感受不到現行的運作機制足以提出可讓台灣邁向2050淨零的關鍵戰略。」

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林彥廷表示,目前淨零路徑,沒有全盤性的規劃並搭配完整的執行預算,淨零路徑的監督機制也需加強在目前《氣候法》的修法內容中。設置淨零辦公室的經濟部與農委會等部會,皆須儘速提出後續淨零路徑公民參與時程,擴大參與途徑,讓公眾了解淨零路徑此一重大政策,並建立後續溝通機制。

蔡中岳指出,具體的12項戰略,要有社會溝通過程,然而過去兩次公投都有能源議題,但公投都是被迫的過程,原因是政府向社會溝通不足,也因此社會陷入意識形態的爭辯。期待接下來9項戰略的社會溝通會議,要名符其實,不要再繼續出現有溝卻沒有通的狀況發生。

因此提出3點呼籲:一、檢討前3場會議沒回應的機制,並要求後續9項戰略(電力系統及儲能、氫能、風電與光電、運具電動化及無碳化、碳捕捉利用及封存、前瞻能源、綠色金融、自然碳匯、公正轉型)的社會溝通會議,要有充分會議資料及公部門具體回應的後續機制。

二、關鍵戰略研擬與核定機制上,應依循「關鍵戰略規劃書初稿應公開」「對於社會各界意見應具體回應」與「核定後應成立監督小組」等三大原則;三、《氣候法》已進入朝野協商,其中於公民參與機制條文上,於減量階段管制目標應透過程序較嚴謹的聽證程序,並搭配長期預算執行淨零路徑的社會溝通規劃。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