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證主發佈普通話事工調查結果 籲關注本地普通話群體福音需要

2018年06月04日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推薦本篇新聞 : 31


 
採訪:陳盈恩 / 2018年6月1日

【時代論壇訊】

根據政府統計資料,新來港定居人士中,以普通話為常用語言的比例一直上升。本地說普通話的人數持續增加,本地教會又接觸到這群體多少?為了解香港教會服事普通話群體現況,福音證主協會早前進行了「香港教會普通話事工調查」,早前發佈結果,調查發現受訪的595間本地廣東話教會中,普通話人士的總聚會人數共約2420人。

發佈會上,證主副總幹事(拓展)呂慶雄博士交代簡略本港普通話群體的數字後,指出本地教會服事他們的契機,「我們常常害怕被大陸染紅,但為何我們不用福音信仰漂白他們?」

今次調查的主要問題,是研究香港以粵語為主的教會,如何回應不斷增加的普通話人口的福音需要,以及探討堂會大小與所在地區對進行普通話事工是否有差異。證主共接觸了1119間教會,透過電話、問卷等受訪的有600間,有效數據為595間,並不包括英語、普通話及國際教會。

總聚會人數約2420人

調查發現,在595間受訪的廣東話教會(不包括普通話教會及國際教會)中,接近六成(339間)教會表示過去一年有以普通話為母語的朋友進到教會聚會;有30間教會設有普通話崇拜,有60間教會的崇拜設有普通話傳譯,有164間教會則表示他們有普通話人士到其教會聚會,但普通話人士只參加他們的粵語崇拜。

在339間有接觸普通話人士的教會中,普通話人士總聚會人數共約2420人。而30間有普通話崇拜的教會,聚會人數共1025人,參與的普通話人士由1至300人不等,多於100人的有三間教會,共670人。呂慶雄由此表示,到普通話崇拜的人數似乎是分散的。

此外,49%有接觸普通話群體的教會表示,他們接觸的有主要都是新移民,15.2%表示他們接觸的主要為旅客,3.5%表示他們主要接觸留學生,1.5%主要接觸跨境學童及家長。有接觸普通話群體的339間教會表示,普通話群體的來源主要是會友的親友,其次是自行前來。

須思考外展事工的目標

呂慶雄亦點出教會外展事工的果效問題。「我看到一些數字,外展很多,接觸人數很多,但回到教會的數目不高。……例如有教會在外展中接觸的有300人次,但回到教會聚會的只有1個。」外展成效雖可能不高,但呂慶雄仍點出有外展活動接觸普通話群體與沒有外展活動的教會之間,是有差別的。八成有外展事工接觸普通話群體的,都有普通話群體參與該教會的聚會。而沒有外展事工接觸的教會,則有約一半有普通話群體前往聚會,並只佔全部普通話聚會者約23%。

「因此有主動和無主動是有分別的,但更大的情況是你主動做了很多,也沒有帶他們回來(教會)。」他認為教會要思考外展事工的目標為何,不少可能享受過服務便會離開。

調查亦發現,339間有普通話事工的教會中,有九成是先由教牧同工倡議。經費方面,有17間教會表示有預算,而預算的金額與教會聚會人數、教會成立年期、宗派和地區均沒有關係,差異也頗大。

不過,調查發現,教會規模與普通話群體的出現則成正比,100人以下的教會約有48%有普通話群體在教會中;500人以上教會則有80%。「500人以上教會做的普通話事工無論闊度、深度、來的人數都比較多。因為他們資源較多。」他表示,留學生及經商人士出現在大教會較多,親人團聚的則在關係較密切的小教會為多。此外,教會所在地區與已有普通話事工的數目關係也不大。

普通話崇拜並非必要

就著調查結果,呂慶雄提出數個反思方向:他認為教會需要思考對於普通話群體的定位,「是當他們是少數族裔般?還是他們會被本土文化同化?」此外,普通話人士既以家庭團聚為主,現時教會接觸的對象則以新移民與留學生為多數,教會的外展事工,如何回應以家庭團聚為主群體的需要?他們真實需要是甚麼?他指出根據浸大一個研究,新移民融入香港情況大體上是滿足的,如有感到被歧視的有六成是涉及語言。「所以教他們廣東話是一個很好的方向。」

呂慶雄又指,調查反映教會傳統的外展活動,效果並不明顯。而即使沒有計劃,因應信徒家庭團聚需要,社區人口組成改變,普通話群體進入教會聚會是必然現象。加上調查看見一些沒普通話崇拜或相關事工的教會也有不少普通話群體前來,也許代表他們希望融入本土,因此教會可以幫助其適應。另外,普通話崇拜並非必要。如果他們想融入本土,重點是有沒有方法幫助他們融入。他認為在崇拜中加入普通話傳譯可能是更有效運用資源的工具。

他表示,透過社區服務接觸普通話群體是有效的,但如何留下他們在教會?如善用現有機構服務,發展空間仍是大的,但現時因為教會與機構合作不多,應更多探索可能性。呂慶雄表示,從整全福音使命看,全人關懷、多種族與跨文化三者同樣重要,不同規模堂會可在此三方面各展所長。他又認為,中國傳統家庭關係緊密,家庭在港團聚帶來福音機會,而他們信主後與內地親友連繫,所帶來的福音果效,長遠可能比支援廣東省教會事工更為有效。他又指,教會外展接觸人次多,但多少能參與教會聚會,甚至成為會友,在日後需要深入檢討。

堂會主動接觸區內新移民

會上,不同講員亦嘗試回應教會對普通話群體的接觸策略。播道會傳恩堂自去年成立,由六位肢體開始聚會,至今已有六十人。其教會主任江惠明傳道指,他們一開始已定意要服事普通話群體,故此教會開始時便已經分別設有廣東話崇拜及普通話崇拜,而普通話崇拜現時也有十多人參與。

江惠明分享教會接觸柴灣區內普通話群體的經歷。他們偶然間認識了一位江西來的姊妹,然後發現區內有一批新移民婦女,她們都是來港協助子女照顧家庭的。經了解後,教會發現她們忙於處理家事,生活單調,一天中最自由的時間,是每天早上八時半會到公園去跳舞。於是,江惠明與弟兄姊妹每週一次八時半到公園與這新移民群體一起跳舞,她們慢慢也接納教會的人。

江惠明發現,這群區內新移民群體看重的是能否享受天倫之樂,又發現她們有表演慾,於是教會便決定主動舉辦香港遊與才藝表演,讓她們有機會進到教會中,以及接觸更多教會的弟兄姊妹。過程中,他們有信仰交流,又有人主動索取聖經、《中信》月刊。江惠明分享,教會隨時準備好等普通話群體參與,目前每週崇拜參加者來源有其他教會轉介的、有網上搜尋後摸上門的,也有過境者。

江惠明也分享她之前參與校園事工的經驗,曾凝聚不同宗派、不同教會弟兄姊妹一同幫忙教廣東話。她指出這些工作通常沒即時果效,有在香港信主後便回到老家,但她相信是播下了福音種子在學生心中。

中國基督教播道會總會總幹事羅錫堅牧師則分享十三年前在加拿大卡加利開展普通話事工的經驗,指出他們當時舉辦職場講座、簡歷班等,迎合當地普通話群體的實際需要。此外,教會又透過節日慶祝活動,令他們能在異鄉感受同鄉之間的溫情,曾經試過有一千人參與佈道會。他勉勵本港教會要敢嘗試踏出一步,接觸普通話群體。

香港差傳事工聯會總幹事劉卓聰表示,近年本地教會的跨文化事工往往關注少數族裔較多,普通話群體可能是一群被忽略而需要關注的群體。不少他們當中的新移民,面對文化差異、中港婚姻張力、老夫少妻、家鄉親友期望等多重問題,極需要社會支援。

是次聚會為福音證主協會中國事工四十五週年講座暨「香港教會本地普通話事工調查」報告發佈會,主題為「紅與白──香港教會如何面對大幅增加的普通話群體?」,五月九日於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活泉堂舉行,約六十人出席。

呂慶雄
江惠明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