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信仰是在於心,而不是在於形

聖經不只是一本生命書,亦是一本教導工作的書 跨國總裁孔毅的16堂人生課

2017年04月26日

基督教今日報

推薦本篇新聞 : 31


 
「孔毅弟兄是位生命充滿影響力的人,在職場上如是,在生活裡如是,在服事裡亦如是,為我屬靈的兄長感恩!孔哥的心是期待更多的基督徒都能「為主發揮屬靈的影響力」!不只在教會裡,更在社會上,是有味道的鹽,是燈臺上的光。」-台北基督之家主任牧師寇紹恩

「這本書是幫助華人職場基督徒明白有關信仰、工作、人生的傑作,也是非基督徒的職場人士應當閱讀的好書,因為我們每個人都要明白我們生命的意義在哪裡,如何有個美好的人生。」-國際華人基督徒商業協會理事長曹松、會長傅慶農

一位上海出生,台灣長大,現為美籍華人的跨國總裁-孔毅(Roger I. Kung),曾任摩托羅拉(Motorola)總公司資深副總兼個人通訊事業部亞太區總裁、英特爾(Intel)經理人與領導角色,除有30多年實戰與管理經驗外,其科技成就包括有9項全球專利、逾30篇論文發表,並獲「最佳產品設計獎」(Electronics,1983)及「最佳論文獎」(IEEE,1986)。

譽有「Iram之父」、「手機中文化之父」及「Linux智能手機之父」等美名的孔毅,2013年成立「璀尼西企業管理諮詢公司」及「E28領導力學院」,期成為一位「貢獻社會」的基督徒企業家,並培訓及諮商「影響有影響力的職場領導者」;如今著有《贏在扭轉力》一書。

此次透過「啟示」出版的《第一與唯一》-「跨國總裁的16堂人生課」新書,談及如何經營卓越職場成就,並成就豐富人生,同時以「情感、智識、身心、靈命」4大基本需求,提供活出「第一與唯一」的奧秘!

作者談及幸福人生 就是「第一」與「唯一」的人生!

孔毅於多年來透過職場課程、人生講座及一對一輔導,更加了解人們對「幸福」的渴求和滿足程度,是人生有否完善的重要衡量標準。事實上,幸福感除了是種「感受」,其實也是種「心理狀態」。

談及「感受層面」,他具體的比喻:把人生的負面情緒當作「支出」,而正面情緒便是「收入」,當正面情緒多於負面情緒時,人們在幸福感的財富上,就是盈利,反之就是虧損。

情緒的正負高低,取決於我們的「基本需求」有否適當滿足,也就是說,「幸福感的盈利或虧損,與我們的『基本需求』有關。」孔毅認為,神內建在人類身上的特有需求,有4大面向:

1.情感需求(emotional needs)-人格
2.智識需求(Intellectual needs)-求知
3.身心需求(physical needs)-載體
4.靈命需求(Spiritual needs)-屬靈

書中也提到,從「心理狀態」層面理解幸福感,就是在每個「基本需求」中;從低層次到高層次的幸福感,就是關於我們的滿足:

1.將成為什麼(becoming somebody)-你能接納自己,內心有平安嗎?
2.在做什麼(doing something)-你能超越自己正在做的事嗎?
3.擁有什麼(having something)-你能提供所需,善待自己嗎?
4.你是什麼(being somebody)-你知道自己是誰,找回真正的自己嗎?

我們每個人的「成為什麼」、「做什麼」、「有什麼」及「是什麼」等,皆屬乎神,神也關心我們對其中的認知與選擇。對孔毅而言,能接納自己,是滿足「情感需求」,才有機會建構健全人格;能超越自己,讓自己「智識需求」充分發揮,即能成就一番事業;能善待自己,讓「身心需求」得到撫慰,才能有健康的身心;能找回自己,就是讓生命找到歸屬,這正是滿足「靈命需求」的重要關鍵!

該書中所關切的「在做什麼」、「擁有什麼」,是屬「第一」的命題;「將成為什麼」和「你是什麼」,屬「唯一」的命題。在這兩層面中,應在認知自己「是什麼」和「將成為什麼」的基礎上,去經營神要我們「該擁有什麼」與「該做什麼」。因為,只有在「唯一」中,我們方能做到「第一」。

為領讀者能更快進入相關主題,書中每篇文章開頭都先納入「孔毅與當事人一對一的輔導案例」,使讀者有同樣共鳴,接著再以「道理」帶入,最後碰到人生無解問題時,會切出「真理」,同時引用「經典」或「聖經人物及故事」來加深印象,並於文末列舉出一些問題供反思,這些甚至能在小組團契中彼此討論。

《聖經》也可以「工作化」 如何在工作中經歷神、榮耀神,並找到人生命定?

信仰是在於心,而不是在於形。-孔毅

書中提到,一位弟兄Howard與孔毅談及其困擾,他在工作上得不到應有幫助。Howard表示,當工作遇到巨大困境時,與教會牧者分享1個多小時後,只聽見牧者回一句:「弟兄,我會為你禱告,再者就是不要被世界所綑綁,要多在教會中服事,因為至終只有在教會內的事才是永恆有價值的,而且是神所喜悅的。」

「孔老師,真的是這樣嗎?」Howard不解的問。

「當然不是這樣的。」孔毅指出:「信仰是在於心,而不在於形。即使是在工作場合,只要做的事情是出於神的呼召,一樣可以榮耀神!」

孔毅引用《路加福音》5章1至11節-「耶穌如何呼召西門彼得的故事」,領讀者們體會,「聖經不只是一本生命書,亦是一本教導工作的書。」

他表示,有時牧者講解「耶穌呼召西門彼得」的這段經文時,僅強調這是「耶穌第一次呼召門徒」,以至於基督徒時常把它當作「一個故事看過就結束了」;事實上,它還可以從「工作與人生」的2大層面來詮釋。

以工作層面來探討,西門是位「工作者」,其他補魚者是其「同事」,船是「工作平台」(猶如現今的「辦公室」),而他們的「漁網」,也就是我們現代的「手機和電腦」;最後,每樣工作都有一個產品,西門的產品則是「魚」。

從人生層面來看,經文指出西門整夜勞力、沒打著什麼魚,代表他和我們一樣,也會「在工作上遇到逆境」,或「有不知如何解決的難題」。在此情況下,耶穌要他冒著生命危險、前往水深之處補魚,這好比神要我們對一件事情誠實以對,例如,向一位重要客戶坦承自身的不足;因此,「水深之處」代表的是一個「信心的操練」。

讓神介入你我的工作,方能「得人如得魚」!

耶穌於新約中所行的每個神蹟,都有其目的-藉由神蹟來帶出原則性的教訓。孔毅舉漁夫西門的例子表示,耶穌想告訴我們的是,「該如何在逆境中經歷神、榮耀神?他若不身在絕境中,還會聽耶穌的話嗎?」

西門兩次捕漁的不同之處,便是「真理」所在,也是耶穌要告訴我們,人生中「反敗為勝」的原則。孔毅也於書中提及幾個關鍵原則,領讀者活出得勝的人生!

●兩次捕魚的相同之處:
1.同一個湖、同一條船、同一個網、同一個人。
2.真理:在你目前的市場、行業、工作、平台、工具、產品中就可以榮耀神,並無需去唸神學院、或在教會中全職事奉。

●兩次捕魚的不同之處:
1.神的地點:不是整個湖(經驗),而是水深之處(順服)。
2.神的時間:不是整晚(時間),而是中午(時機)。
3.神的過程:不是整夜(靠己),而是幾分鐘(靠神)。
4.神的結果:不是毫無所獲(理性),而是滿載而歸(神蹟)。
5.神的方法:發號施令者不是西門,而是耶穌。
6.真實身分:不是漁夫西門,而是使徒彼得。
7.真理:要懂得與神合作,用祂的地點、時間及方法去做。

「孔老師的心靈討論室」 每篇文末皆列舉問題供讀者反思,或於小組中討論

Q1:身為一個基督徒,您認為自己對信仰的追求較偏向於「心」,還是偏向於「形」?

Q2:您是否曾在職場上因成為好的見證而領人歸主?試著分享您本身或您所聽過類似的見證。

Q3:從本文中看見西門彼得的故事,對您有什麼樣的啟發?以及您如何將其背後真理,實際運用在工作上?

孔毅認為,「雖沒有100分的生活,卻能有100分的生命。」

當我們願意連接生命源頭-耶穌,活出此生命定,到了人生下半場,一樣精彩可期!

《第一與唯一》一書中,以「情感、智識、身心、靈命」4大基本需求,提供活出「第一與唯一」的奧秘! (攝影/記者丁平)
西門彼得的「工作層面」與「人生層面」。 (攝影/記者丁平)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