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友善社區 因應失智症人口攀升
2017年01月17日
台灣已正式邁向高齡化社會,失智人口也隨著高齡者比例增加而逐步攀升。為協助政府制訂更優化的失智者照護行動方案,元月13日台灣失智症協會於台中舉辦公民論壇,傾聽家屬及第一線照護者的現況,廣納各方經驗與意見。
根據2016年底的最新統計,目前全台65歲以上人口約有3百萬,其中26萬人為失智症患者,佔高齡人口的7.98%。也就是每13名年長者中,即有1位罹患失智症。未來45年,台灣失智人口數將以平均每天約36人的速度增加,預估到民國150年會有85萬失智人口需要照顧。這些數據都顯示出在政策制訂及社會教育的急迫性。
在失智人口當中,還有一群「早發性失智症」患者,他們發病的平均年齡在65歲以下,容易被判定為憂鬱症,以致於時常在醫療與照護服務被忽略,對家屬來說是很大的負擔。協會理事長賴德仁說:「目前在台灣失智症家屬的醫療負擔,失智加失能,一個月約花費2萬,失智沒有失能,一個月則需5萬。尤其是早發性患者,他們身強體壯,其實更難照顧。這就是協會致力於推動『行動方案2.0』原因,盼望整合各方意見,推動更優化的國家政策。」
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目前全球共27個有失智症政策的國家,台灣為其中之一,可見台灣在這一領域其實是領先國際,然而卻還跟不上相關議題產生的速度。「將來失智的人口會充斥在台灣社會,養護中心肯定無法全數容納。全世界目前都在致力推動『失智者友善社區』,讓失智者及家屬都能就近被鄰里所支持陪伴。過去我們辦理瑞智學堂、互助家庭,推動友善商家、友善診所、友善教會,就是盼望全面營造友善社區。」
中山醫藥大學郭慈安教授說:「失智患者的照護,包含了知(認識、技術),診(篩檢、診斷),照(藥醫、生活),行(協助、參與)四大區塊。由此可見,照護環境優化的推動,不僅是醫護及社服相關的責任,更需要從全民的再教育著手,自老到幼建立友善的環境,才是最佳良方。」
網友回應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