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Bible.com

台灣聖經網

轉化城市 由傳媒開始 劉進圖:香港傳媒有三個出路

2016年09月10日

Christian Times 時代論壇

推薦本篇新聞 : 31


【時代論壇訊】
剛過去的立法會選舉,你有否從網絡媒體得知候選人的政綱和背景資料?在資訊爆炸的年代,傳統媒體再不是資訊的主要提供來源,普遍人都可從網絡獲得大量的新聞資訊。那麼,傳統傳媒還有生存空間嗎?香港傳媒又如何繼續生存、轉化和適應後現代媒體顛覆的新時代?伯特利神學院柏祺城市轉化中心於九月七日晚上假中國基督教播道會港福堂舉辦名為「轉化城市 由傳媒開始」的研討會。由《明報》前總編輯、現任明報教育出版有限公司營運總裁劉進圖主講香港傳媒生態的困境和出路,《時代論壇》社長任志強博士回應新媒體對宗教的衝擊。

言論自由的欠缺和隱憂

劉進圖嘗試把香港的傳媒生態當作是一個人的體檢報告,從法律、經濟、政治和科技的角度評估香港傳媒的健康指數。在法律的角度,從符號來表達,他給予一個剔加一個大點,表示傳媒在法律保障上合格但有點欠缺和隱憂。回歸後,香港的司法獨立的法治精神得以延續,傳媒和觀眾發表的自由受到獨立法院的法律解釋。因此,即使大家並非在傳媒工作,在日常生活裡都能體驗香港是擁有言論自由的地方。然而,我們不能假設這自由是必然存在,只要大家跨過深圳河以北,你常用的通訊工具已經不能夠使用,你平日習以為常可以接觸到的資訊不能夠獲取,你發表一些敏感的文章無法上載。因此,香港因法律制度的不同而賦予香港人有言論的自由。

可是,劉進圖指香港傳媒在行使言論自由時仍有些欠缺和隱憂。記者協會在九十年代提議在香港制訂資訊自由法,通過立法的程序賦予傳媒和公眾向政府索取資料的權力,若果政府拒絕,政府必須能夠提出法律所給予的理由,否則要承擔法律的責任。到現在,香港仍未立法。另外,香港也欠缺檔案法約束政府保留所有的政府檔案,所以每次政府換屆時也難免有重要檔案流失。至於隱憂,誹謗訴訟法本來能夠保障人的聲譽,然而在香港打官司的費用高昂,訴訟費可達二百至三百萬元。若一些財宏勢大的人物利用誹謗訴訟法控告財弱的小型傳媒機構,將大大影響他們的生存空間。此外,二○○三年《基本法》廿三條立法的草案中關於官方機密的立法,明顯影響新聞自由。由於廿三條立法乃憲制要求,雖然廿三條立法被推倒,但往後必會重新商討。往後的立法過程將成為另一隱憂。

新媒體叫好不叫座

在經濟的角度,劉進圖則認為前景並不樂觀。他給予一個大交叉和一個問號,表示媒體在營運上的健康情況不及格,往後有很多未知之數。現時不論是報業、電台或電視台等傳統傳媒機構,都因為業績虧損或害怕虧損而大幅減低製作成本,繼而導致內容質素下降。當質素下降,沒法吸引讀者,讀者數目也會下降,導致生意流失。至於新媒體,它彷似能夠吸引大量讀者,卻叫好不叫座,沒法找到可持續的營運方式,導致無以為繼。傳統媒體難以經營是因為數碼科技把大部份人從傳統媒體吸收資訊的習慣改變了,由從固定時間聽電台節目、新聞報道及翻閱報章雜誌吸收資訊,轉變成在網上隨時隨地吸收資訊。因此大量傳統媒體的讀者已轉為網上閱覽的讀者。

劉進圖分享去年美國報業代表發表的研究,顯示每一個紙媒讀者的收入是七美元,而每一個網上訂閱的讀者收入是一美元。若十萬名讀者全部轉移到網上閱覽新聞,報館的收入下降七份之六。因此,數碼浪潮絕對令傳統媒體經營困難。其實,傳統媒體設立網上版在技術上不困難,把全部的新聞內容上載到網上也不困難,其瀏覽量更會大增。然而,收入將會大幅減少。雖然網上的新媒體在成本和編制上會有較少包袱,但收入微薄。網上廣告的產量每年都有兩倍的增長,不過都被科技企業以大數據分析獲取用戶的喜好,廣告的命中率比傳統媒體高二十倍以上的優勢,而取得大部份網上廣告的收入。或許傳統媒體可選擇用戶收費,然而網民已習慣免費網上閱讀文章,網上收費沒有吸引力。

傳媒所受政治影響的結構性改變

在政治角度方面,劉進圖給予一個交叉和一個問號,表示傳媒的政治壓力增加,前景不明朗。當中包括週期性的原因和結構性的原因。當一個弱勢的政府要硬推不受歡迎的法案時,媒體的政治壓力就會增加。但自二○一三年,香港傳媒所受的政治影響有三個結構性的改變:其一、廣告商增加了政治考慮;其二、內地市場牽引力增加,如無綫電視製作中心本來打算在香港擴建,現在因市場因素考慮在內地興建;其三、內地資金進入香港媒體市場,成為香港媒體的老闆,如馬雲公開購買《南華早報》等,都可反映香港主流媒體的政治壓力正在增加。

在科技的角度,劉進圖給予一個剔加一個大點和一個問號,表示香港媒體在科技發展上仍能生存,但往後發展不明。網絡世界廿四小時運作,即時性強,審查也變得困難,增加發揮空間,帶動新聞自由。可是,網上傳播的生態帶來兩個衝擊:第一、網上讀者的意識形態壁壘分明,如「黃絲帶」網民閱讀「黃絲」的媒體;「藍絲帶」網民閱讀「藍絲」的媒體,若一個網上媒體提供客觀持平的報道,將兩方都不討好。客觀、公允、持平的傳統新聞原則將無法吸引網上讀者,令網上傳媒走向偏激的路線以確保瀏覽量,傳統的專業新聞操守變得稀有;第二、社交媒體的發展導致網上孤島的出現。過去讀者會按照新聞機構提供的途徑接收新聞資訊,然而社交網絡改變了網民的閱讀習慣,大部份網民只會閱讀社交平台上朋友推介的文章,把新聞獲取權力斷送給自己的社交圈子。當遇到意見不同的言論便刪除其言論,並unfriend該用戶,其個人的社交網絡言論變得「清一色」。尋找意氣相投的朋友並沒不妥,但當大家把新聞信息的獲取權交託給這清一色的群組,我們就只能收到單一意識形態的信息,並不知不覺地對事情產生偏見,例如:當記者拍攝到七名警察毆打一名示威者,不同的網上孤島會有不同的信息,黃絲帶群組收到的信息是「魔警打人」;藍絲帶群組收到的信息是「七俠被屈」。在沒有共同的信息基礎下,兩個群組裡的人難以溝通。現今社會以及教會的撕裂也是基於這個原因。

香港傳媒生態的救贖與更新

劉進圖對現時的香港傳媒生態感到悲觀,但並不絕望。他仍然相信香港的傳媒會有三個出路:第一、根據《基本法》,香港的角色是一個國際金融中心。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金融機構要透過媒體的資訊進行分析及投資,因此必須容許資訊快速地自由流通。信息的流通帶動新聞資訊的傳達及言論表達的自由。從中央的角度來看,他們或許不認同信息自由的價值,但從實際的情況出發,當中央收緊香港的資訊自由,香港會淪為國內的金融中心,其過往的經濟成果將由新加坡和東京瓜分,影響中國的政治勢力。因此,我們不能忽視國際金融中心對新聞及言論自由的貢獻。

第二、網絡媒體發展的生存空間慢慢浮現。從「毛記電視」的黎明白咖啡廣告可見只要有創意便能吸引網民,建立市場。此外,收費經營的模式有其發展空間。劉進圖指若有一百萬人每天支付三元購買網上新聞,一年便會有一千二百萬收入。這個數字雖然無法經營一個電視台或報館,卻能經營一個《立場新聞》以及一個傳真社。

第三、在兩極分化的網絡世界裡,香港還有很多有理想的新聞工作者無懼艱難的環境,卑微的收入,努力維護傳統新聞價值。這猶如以利亞問上帝為何只有他一個人時,上帝回答說還有七千人未向巴力屈膝。香港還有以千計的記者願意守護其新聞價值。

劉進圖不單只想為香港傳媒找出路,他更盼望萬象更新,強化香港的傳媒生態。他以維基百科為例,這個網上百科全書全部是由認同其存在價值的網民免費為網站編制內容。他相信這個模式也能夠套用在香港的媒體裡,讓讀者擔任公民記者,看到突發事件或社會的不公時會拍下來傳送到報館核實,與編採團隊一同締造改變。

新媒體對信仰和教會的影響

任志強回應表示後現代的媒體文化不是一個過渡期,而是一個新時代。網絡媒體等新媒體已經成為大部人生活的一部份。這種改變也塑造了另一種對信仰的體現。人與人之間傳遞信息的方法變得即時、碎片化和欠缺前文後理。他指,要明白對方的意思往往需要追索對方一連串的訊息。有趣的是這些訊息如真空中說一句話,卻跟社會發生的事有關聯。另外,他也指出現在大部份人都在社交平台上閱讀朋友分享的文章,卻不知道其出處。我們大量吸收的資訊內容是朋友互相傳達的,而非由專業新聞團隊提供。這個現象對於專業新聞從業員來說並或許不是好的發展,然而,從宗教的角度來看,這可能是媒體革命的契機。他指歐洲在五百年前的中世紀,活字印刷術的創造推動了基督新教的宗教改革。因為有了印刷技術,印刷聖經的數目大增,促成馬丁路德等人呼籲眾人自己讀聖經。除此之外,歐洲的權力板塊也重新變動,這揭示新媒體或會帶來重大的宗教衝擊,教會應持開放的態度迎接時代的改變。

在問答環節,劉進圖就媒體改革如何推動宗教改革上作補充,指活字印刷令聖經普及化;網絡媒體可能會令釋經及神學普及化,如:今天我們聽了牧師的講道,我們可以透過網絡搜尋其他釋經的文章互相比較。這個改變會對現時教會帶來衝擊。

是次研討會為伯特利神學院柏祺城市轉化中心舉辦的「城市轉化」研討會系列之一,約有四十人出席。

網友回應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