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居住與生活」研討會 高銘謙:合法地搶都是搶
2016年06月29日
【時代論壇訊】
由公理匯研與基督教會活石堂(九龍堂)聯合主辦的「土地、居住與生活」信仰研討會已於六月二十五日假活石堂進行。主講者高銘謙博士、藍建中大律師及王少勇牧師,分別從聖經研究、法律及教會實踐的角度,討論土地的公義問題,約三十人參加。
任教建道神學院的高銘謙博士專注研究舊約,自言缺乏時事觸覺,於是次講座不會以實質場景切入,只會單純從聖經出發討論。高銘謙提出,聖經裡沒有特定某段經文講述土地正義,但從整個舊約的脈絡,可看到上帝對土地公義的關注,猶以利未記最為明顯。舊約多次提及迦南地和埃及,正是要帶出土地如何連結人與神的關係,以及神的賜予意義。他解釋,「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創十二)」中的「指示」,其實是「看見」的意思。後來,亞伯拉罕獻以撒的地方被稱為「耶和華以勒」,其實意指「耶和華看見」,可見「看見」在聖經中的意思等同「預備」,耶和華為阿伯拉罕不斷地預備土地。所以,土地是耶和華賜予以色列人的禮物,而非以色列人以自己的勞力而獲得的,從神學角度來說,這就是唯獨恩典。
高銘謙又以Walter Brueggemann在著作The Land中提出的Space與Place的分別,進一步解釋人、神與土地的關係。「Space是只涉及經濟關係的空間,與人本身沒有關係;Place卻是立約、應許關係的地方。「我賜給你們的地,不是你們開墾的;我賜給你們的城鎮,不是你們建造的。你們卻住在其中,又得吃那不是你們栽植的葡萄園和橄欖園的果子。(書廿四13)正是提出土地與神的選民的關係,乃在於神的恩典。土地是神的恩賜,以色列人不可將土地視為生財工具,隨意賣掉。」
在上述的背景下,高銘謙認為利未記在十八章至二十章解釋聖潔時,當中其實包含了重要的土地倫理。他說:「這部分解釋如何透過道德令自己更完整,更像神的聖潔。很多教會都只會強調第十八章所述的性道德,事實上,十九章提出社會公義的實踐也是聖潔的重要一環。申命記描述上帝的聖潔特質,包括了看顧孤兒貧苦,所以利未記第十九章有關行公義的原因,並非因為人有善心而照顧可憐的貧窮人,乃是神的選民要學習、跟隨上帝的聖潔,因而會關顧貧苦。」
高銘謙認為舊約中有重要的「分別思維」,當上帝揀選以色列人承受土地時,以色列人不可效法迦南人或埃及人般欺壓弱小。舊約用擬人法形容土地是有靈性的,故在利未記十八章24至28節中有「吐出來」的說法,其實就是「被擄」的意思。土地是上帝給予的禮物,固然有權收回,當以色列人不能分別為聖,作出如迦南人般的欺壓行為,他們便會被土地「吐出」,被趕出應許之地。所以,利未記於第十九章提出,不可割盡田角,就是不可賺到盡,要顧念貧窮的意思。這裡又言不可欺壓,高銘謙強調:「合法地搶都是搶,甚麼為之「不割盡」,就由大家自己衡量吧。」
接著,藍建中從實際環境分析,現時香港的土地法例,如何影響香港的土地公義。他解釋了市區和新界土地法例的分別,嘗試將複雜的法例,如《土地集權條例》、《土地收回條例》、《租管條例》等,結合香港的實際案例加以解釋。他認為現時香港與土地相關的法律並不理想,「香港現時並無對閒置土地作出規管,又不鼓勵農業發展。結果,很多農地轉為荒地後,變成貨櫃場,或出現非法傾倒的情況,縱容地產商囤地,發展局局長「囤地波」便是一個例子。」他又以最近發生的牛頭角火災,解釋高博士提及的「不可割盡田角」。「火場位置是一棟不受消防條例規管的老工廈,那是政府體恤小業主無法負擔防火系統而定下的豁免。但這次火場的背後業主乃大地產商「恆隆」,難道這樣的財團不可多撥一點資金來改善工廈的防火條件嗎?這正是香港的現況,大家都用盡法律來保護自己的權益,不從道德上多作一點考慮,正正是割盡田角的例子。」
最後,活石堂的堂主任王少勇牧師,分享自己的教會如何在旺角實踐土地公義。他以上帝論的角度,提醒教會牧者和群眾要反思,「為甚麼教會會在這個地方建立?這不是單純滿足了經濟條件而出現的Space,乃是上帝所賜的Place。因此,教會應留意社區的需要,關懷自己身處的社區。」他再從教會論而言,認為每所教會都有普世教會的特質,但也應有地方堂會自有的獨特性。「教會不是無緣無故出現於某社區的,教會應為社區把脈,找出該區的需要。很多教會以為政教分離,是指教會應與政治分割,但其實『政』是指『政權(state)』而已,耶穌當年都經常批評希律王,與政治從不分離。」他發覺很多教會都會關心物質貧窮及屬靈貧窮,但可能忽略了關係貧窮和動機貧窮,後兩者正是活石堂一直關心的環節。自他上任以來,一直帶領會眾,與十多間鄰近教會一起關心社區。「我們在這裡關心最常見的弱小社群,如劏房戶、新移民、在職貧窮、獨居老人,廣華院友,無家者等等。但最深刻的是那場花園街大火,原來我們與這區的商戶一直沒有建立關係。火災後我們到社區祝福那些商販,他們非常受落,會主動提出祈禱,甚至哭著分享,這些都是意想不到的。教會還要有時代感,我們便曾經向佔旺者分發柚子蜜,回應當時的需要。」
王少勇分享了很多教會服侍時得到的小故事,但他認為教會也要在宏觀的層面上更加落力。「即使我們探訪劏房戶,劏房戶的問題並不會消失。教會欠時代的債是最大的虧欠。教會在土地公義上有無擔當任何角色呢?教會完全沒有發聲!」他認為一間教會是無法解決政策上的不公義,希望更多教會能聯合起來,一起為香港的土地公義努力發聲。
這次講座的主辦者之一公理匯研(Public Ethics Education and Research Association),乃近來成立的基督教組織,致力發揮教會在公共事務上的角色,回應不同的社會政策。新一屆立法會選舉即將舉行,公理匯研正籌備與選舉有關的研討會,具體內容有待公佈,讀者可透過公理匯研的臉書專頁留意最新動向。
網友回應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