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福增關瑞文談本土思想 尋找香港教會對中國的第三種想像
2015年12月16日
【時代論壇訊】
近年,本土派和本土思想於社會興起,作為信徒,我們可以怎樣理解以至面對這股思潮?當香港教會思考中國事工時,在新的世代中,又是否應該戴上新眼鏡來看中國,重整策略?在一個講座中,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院長邢福增教授及副院長關瑞文教授,以歷史、身份、神學角度探討上述課題。
邢福增的講題為「中國乎?本土兮!香港基督教的前世與今生」,他從香港的殖民地歷史說起,指出香港社會與基督教跟中國一直密不可分。而九七後以至近年中港矛盾引起的本土意識和思想,在年輕人身上的影響不容忽視,年輕人面對身份困惑,教會也須思考如何面對。
邢福增整理了數位提倡本土人士的主張,其中台灣學者吳介民在台灣處境下提出第三種的中國想像——假如台灣不能擺脫中國,第一種態度是毫無批判地擁抱中國,第二種是毫無批判地唾棄中國,而第三種則是在認識中國同時,也要抵抗中國因素,不為其政治惡行辯解,洞悉「本土因素就如一個銀幣的一面,另一面是中國因素」。方志恆則照樣提出第三種的香港想像——在民主回歸或獨立建國以外,在面對和認識中國時,要肯定香港主體意識、捍衛其核心價值,也努力爭取民主自治。
邢福增指出,本土論述乃不可逆轉之時代潮流,但香港也不可能否認和不考慮中國因素。在面對中國之時,邢福增指出,我們可以作出抗爭,而這些抗爭以中共作為對象,卻不是迴避和排拒中國因素。而香港也可支持中國公民社會的抗爭,並為他們發聲。「不是抱著改變他們的心態,而是彼此守望,共同面對人權、宗教自由等的生存和發展困局。」
成為「異端」 為被壓者發聲
邢福增引用內地作家許知遠的說法,指出我們要成為中國的「異端」,敢於發表不同的意見,讓社會充滿多樣性,挑戰極權主義的一元思想。也正如吳介民所說,香港與中國的民間社會需要彼此互相充權。
現時中共極力防範香港對內地的滲透,反映他們看香港仍是具影響力的地方。邢福增認為,我們所能作的,如許知遠所言,就是守著香港的異端性格來影響中國。雖然這影響未必是即時的,也不用誇大其效用,但邢福增指出,這也可以是本土論述可建構的正面中國因素。例如中共近年提出的「七不講」,「愈不准講,在香港我們便愈要多講。」
至於基督教方面,邢福增指出香港教會也應檢視對中國事工的理解,是否仍單單停留於充滿福音契機之說,而看不見社會的轉變、看不見內地政教關係的處境、內地教會面對的掙扎?另一方面,香港教會也應整理多年來中國事工對中國帶來多少影響,思考在這時代中,對中國事工是否應改變策略、還可有甚麼貢獻。面對中國的統戰,是否為了福音的緣故,本港教會就要成為中國在地協力機制、須向政府效忠?
就此,邢福增也提出香港教會面對中國的第三種想像——在中國福音事工機遇論和去中國認同論以外,可以成為包括內地教會在內的中國內地公民社會的支持者,對中國的抗爭作出支援,為被壓者發聲。
關瑞文的講題為「亂或序:從創世記第一章再思繁榮安定」,他從身份政治和神學角度闡述議題。他首先指出,過往十年本土派組織增加,而他們也各有不同強調,是一個紛紜、多元的現象,光譜很闊。可是他觀察中得知,今天四、五十歲的香港人,往往從媒體、朋友中取得印象,覺得本土就是偏激,會搞亂香港,覺得還是溫和、務實一點會較好。關瑞文指出,這種思想其實與香港人身份形成的過程相關,在我們的身份基因上被注入了要穩定繁榮的思想。
「序」源自身份政治多於上帝心意
關瑞文解釋,香港人的本土身份形成的重要時期是七十年代初之後,而這需要追溯看看這時期前發生了甚麼事。他在會上與大家分享描述六七暴動的短片。他分析,其實繁榮穩定論是當年暴動後港英殖民政府建立的論述,而八十年代當中英在討論香港前途時,中國政府也採取同樣的論述,以安定生活作為大前提。就是這樣,我們擁有了希望安穩的身份基因,「亂少少都覺得奇」。
關瑞文亦從創世記一章的創世事件去思考安定的思想。他指出我們理解創世事件通常都是用現世標準來想像。他指出,由十九世紀開始,神學家普遍詮釋創一,都是認為創世目標是從混亂(chaos)到有序(cosmos)的創世秩序,因此覺得秩序是神聖的。然而這說法也在近年受到質疑,有學者認為上帝在創世事件的心意未必是以秩序為終局,而是要建立一個有愛、共享的世界。
關瑞文由此帶出,「序」或許是身份政治概念多於上帝的心意,而以序作為善的背後也可有其結構性的惡。我們也要反思自己有否將序神聖化和偶像化。他指出,有點「亂」其實是可以接受的。他強調自己不是要為激進本土主義說話,而是提出我們不用永遠依附某一意識形態,而應根據不同的具體情景作出符合信仰的判斷。他指出以本土利益優先的思想是自然的,但要小心不把它變成二元對論。關瑞文指出,提出以香港本土利益為依歸,以至排外的說法,可以成為社會運動的論述和修辭,這是無可厚非的,但他提醒,我們要小心不要讓它本質化,從心底裡覺得要排外和仇外,因這是違反了上帝愛的目標。
在答問環節,參加者踴躍發言,有人指出年輕基督徒面對中國宣教的身份掙扎,困惑於如何作出教導,有人關注如何在強調本土之餘也能關懷普世,也有與會者表達在社會資源分配上面對愛與自身利益之間的掙扎。
邢福增回應時指出,香港教會需要尋找新的中國論述,因舊的那套已不能吸引和感召年輕人,而上述第三種想像或許是其中一個可能出路。
是次「無謂本土?無畏本土?歷史重構與神學解構」講座,是「崇基載道」系列講座之一。講座由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於十二月十一日晚上假循道衛理聯合教會香港堂舉行,約三百人出席。
網友回應 | |
尚未登入,無法參與回應 |